https://i.imgur.com/ZNq7Y00.jpg
漫畫家魚夫發表肉燥漫畫並撰文說明:
究竟是「肉燥」還是「肉臊」?
燥字在台語裡唸成sò,所以肉燥台語唸成bah-sò),而「臊」字台語則有兩種讀法,一曰:
tshau,如「腥臊」(tshinn-tshau),又腥又臊,味道濃烈;二曰:tsho,如「臭臊」(t
shàu-tsho),兩者都不是形容什麼好氣味,所以主張「肉臊」替代「肉燥」者,則不論是
唸成bah-tshau或bah-tsho,台語聽來都叫人胃口倒盡。
製作肉燥的過程,是先將留存的肉燥油入鍋加熱滾燙,再將豬肉的肉塊倒入油炸,準備「煏
」油。
豬肉部位的選擇,有糟頭或後腿,如是取豬皮與皮下脂肪是為「肉瓤」,瓤的音有如華語的
「能」,肥瘦比從北到南,越南越肥,其實肥肉在煏過油後表面很肥,但油脂早已炸出,口
感變軟嫩卻不油膩。
煏過的豬油和肉塊一起放入大水缸裡與醬油浸泡使其發酵叫「佇燥」,一段時間後再挖出所
需份量裝入鐵鍋,並加入甘草汁或紅甘蔗等,使其口感帶甜且滑潤,再置於煤炭爐去「焙」
上一段時間,將浮上來的油刮濾起來,即為肉燥油。
最後一道程序就是滷,或有羼入鹽、黑糖、胡椒粉、五香配料等,各家秘方不同 。
既名為肉燥飯或滷肉飯,那麼米也是關鍵,就像壽司少不了壽司米一樣。台灣如果不是磯永
吉在1926年栽植出口感軟綿的「蓬萊米」,那麼滷肉飯或肉燥飯根本不會出現了。
南稱肉燥,北呼滷肉,南北口味有別,您愛哪一種?說來鼻芳吧!
心得:
看完魚夫這篇文
我查了教育部台語辭典
確實只有收肉燥沒有肉臊
但我覺得正字應該還是「臊」
畢竟臊子這用法很早以前就有了
後來肉臊與肉燥字型相近通用
現在台灣是肉燥這個用法比較常見
所以辭典才只收錄肉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