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KOSAYA (TKOSAYA)》之銘言:
: 但看了評論好像沒這麼吃這套,”UBI最有勇氣的是敢開評論”
: https://i.imgur.com/j0igTxr.png
: 戰國時代這麼多角色可以用結果用了個黑人,我等著下次舞台到非洲主角是個法文佬。
: 彌助其實在遊戲裡不少見,我以為他是戰國時代的黑人武士,但是很多英文評論都說彌助從
: 未當過武士
: https://i.imgur.com/WuDvlkQ.png
: https://i.imgur.com/FGGWdoT.png
: 有的說彌助只是織田的送貨小弟
: 有的說彌助是kosho(小姓),從未做過武士。
: 還有幾個嗆那些說彌助是武士的多看書。
: 但是在中文維基
: https://i.imgur.com/xOjAB2T.png
: 那彌助到底是不是武士?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隨時代、組織、所屬有很大的差異,故說法或看法會有很大的分岐
讓我這個日本戰国宅宅把問題搞的更加混亂吧
『太平記』執事兄弟奢侈事
常習四品以下平侍武士ナトハ関板打又板屋作ノ家ニ居
足利尊氏的執事高師直是四品以下的平侍=普通、一般的侍,只能住関板打板屋作的家
這個觀點是以朝廷官位的視角去看,身為將軍家執事權勢再高,也只是個平侍不應越矩
六位補侍、袍縹色(後來江戸時代因袍色被稱為青侍,被百姓拿來諷刺窮酸
以江戸幕府的武家官位來說,旗本御目見以上指的是騎士、上士
相對五位以上會由幕府上奏朝廷口宣官位
下級旗本則省略叙位,只由幕府內視為六位相當許著布衣,低於此則為御家人
再來看看江戸時代中期的故實家伊勢貞丈在『貞丈雑記』中的解釋
中間 中間と云は侍の下 小者の上也 侍と小者の間なる 故中問と云也
公方様には御中間とてはなかりし由
小者 小者と云は中間の下なり 公方様御成時御小者は六人つれられし由
御成次第古実に見たり 御草履を持 又 御沓をも進上 申ス也
中間苗氏不名乗 古も中間は苗氏をなのらざりし也 武雑書札に天文二年七月
六日の首注文を記したるに[中間]彦六と有て苗氏なし
其外侍には苗氏を書たり
古之中間小者 古乃中間は今徒歩の者と云類也 古小者と云は今足軽と云類也
格式を引くらぶれは如此なるへき歟
必需先分辨是伊勢貞丈的「今」=江戸時代、「古」泛指南北朝・室町時代(含戰国)
但南北朝~戰国時代前期~後期跨度很大,風俗、習慣、制度也會有差異
中間是因為在侍之下小者之上,在兩者之間故稱中間,屬將軍的話尊敬加個御稱御中間
御小者又被稱為御草履持或御沓進上
秀吉暖草鞋時是侍於信長的小者,那秀吉這時算武士嗎?
天文年間中間作為戰鬥員參加作戰獲取首級,但他並沒有像其他的侍一樣擁有苗字
古代的中間=江戸時代的徒歩(徒士),古代的小者=江戸時代的足輕
格式的變化主因當然是南北朝內亂>應仁之亂>戰国時代
※
借用一段東大本郷教授在專欄中談到秀吉的內容
https://www.ptt.cc/bbs/WarringState/M.1715689297.A.4B0.html
首先是他的父親,尾張中村的農民木下弥右衛門。據說他是一名足軽,曾參加
過戰鬥。當時的農村可以分為①半武士半農的地主階層、②自給自足且獨立經
營農業的本百姓和脇百姓、③無法獨立經營農業的下人,這三個階層。在這之
中,②類型的人們在應仁之亂爆發時成為「四處奔走」的足軽,活躍在京都的
周邊,也在土一揆・德政一揆時成為農村勢力的主力,以實力爭取減免稅收。
考慮到時間和地區差異,弥右衛門確實可以歸類於②類型的農民。
江戸時代後期的尾張藩儒學者深田正韶在『稽徳編』中,將「大名家中」分為
役席的家老・備頭,許着座的物頭・平士・輕輩
備頭=將領。備=部隊
物頭=足輕15人の頭~10の頭,也就是遊戲中常會見到的足輕頭
平士=所領有者(獲賜領地者、知行取)至中小姓
輕輩之外不被視為大名家中(大名家臣)
中小姓=小姓之下徒士之上的中間的身分
小姓是主君近侍(扈從)&雜用,而中小姓則是外出扈從與雜用
從上述的分類中可看出在大名家中徒士=輕輩也就是身份低的人(從組織上方的觀點)
※
但問題就在觀點這東西
江戸時代幕府的武家官位,一般的大名會由幕府上奏朝廷叙四~五位以上的官職
幕府上級旗本也會由幕府上奏朝廷口宣官位,下級旗本則省略叙位
只由幕府內視為六位相當許著布衣,上述這些人的身分理所當然會被幕府視為侍以上
但一般大名家中除了少數特例的大名嫡子或重臣(陪臣)會被上奏叙位外
其它絕大部分的大名家臣沒有朝廷官方身分,不會被幕府視為正式的侍
但幕府還是會尊重大名家中的家格,但會矮一截對待這在出事時訴訟案例中能明確看到
產生的特殊現象是
某些身分低的下士,在藩內可以稱苗字配大小刀但出去就不行
這也牽涉到在大名家中掛名,在外出事會牽連到藩,乾脆不讓身分低的下士外出時掛名
所以在有嚴格身分制度的江戸時代
藩的村民看某人身分,藩看某人身分,幕府村民看某人的身分,跟幕府看某人身分
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某些人視某人為武士,不代表其它人也都視這個某人為武士
※
在日本戰国時代因為階層流動劇烈會比較寬鬆
但就現有史料去分析彌助的身分,他受信長扶持這點顯示他沒有獲得領地
被賜予私宅、腰刀、有時還幫拿道具,並且沒有記錄他有騎馬的資格
就身分而言,基於沒領地、沒苗字、沒許騎乘,我個人會認為彌助屬於古の中間
相較三浦按針被家康賜與領地並許用三浦苗字
獲得知行成為領主,這一點比有苗字、許配大小刀還要高級很多
一般有知行權的武士會被視為上士(騎士),是可以騎馬的身分
就史料來看彌助會認為他有「士分」,但「士分」一詞是江戸時代生出來的
士分=騎士(侍)・平士・徒士・卒(足軽)=戰鬥員
但明治維新後版籍奉還。大名成為華族,一門眾~平士可稱士族,以下為卒族
而士分算不算武士就有了分歧
以家格、官職、特權、待遇的觀點,平士以上才是武士
只論以武為業的話,屬卒族的徒士・同心・足輕是下級戰鬥員也能算是種武士
但在ACG圈,想像一下足輕的裝備,頭上戴的是陣笠,外觀有像一般人心目中的武士嗎?
這可能只能由各人去判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