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pock ()》之銘言:
:生物的骨骼是目前已知同等重量與體積,機械性質在各方面平均的特性,最適合生物使用
:的材料。(好像廢話)實際上,很多材料在某些方面都可以贏過骨骼很多,但是所有的
:機械性質加在一起評分之後,就會輸給骨骼。
:而且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骨骼會自我修復,人類的工程材料不會。
:甚至骨骼還會根據它感應到的承載,自我調整它在不同部份的機械性質,適應你的需要。
:(當然,程度有限,也需要一段時間)
:這裡有一份寫給普通人(好吧,至少你必須看得懂英文)的參考資料:(英文)
http://www.materialstoday.com/view/8218/why-are-your-bones-not-made-of-steel/
:(不建議使用 Google 翻譯,我已經看過翻譯成中文的結果了...)(默)
可是瑞凡,我看了(?)這篇文章,總結的論點好像有點不一樣??
"為什麼你的骨頭不是鋼做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然界和工程學中的結構材料。在科幻作品中,金屬常被用作外骨骼和內
骨骼材料,而在現實世界中,骨替代品如人工髖關節常用金屬合金製造。
如果給你一個選擇,用你喜歡的工程材料替換掉所有骨頭,可能你不會願意接受這個提議
。因為自然界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已經優化了骨頭的功能。文章詳細比較了骨頭和金屬
合金的性能,指出金屬合金在強度方面遠超骨頭,但骨頭具有自我修復的特性,這是工程
材料所沒有的。骨頭在日常活動中會不斷受損並自我修復,這是依靠活細胞完成的過程,
目前這一領域仍在研究中。
文章還提到,骨頭具有獨特的性能組合,如相對高的強度和相對低的楊氏模量。這使得骨
頭能在應力-應變曲線下儲存和釋放大量能量,在動態情況下尤其重要。然而,許多工程
材料在這方面也優於骨頭。
文章最後探討了為什麼動物沒有進化出金屬骨骼的原因,儘管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自然
界在材料選擇上比較保守,幾乎所有生物材料都是由蛋白質和多醣纖維複合物組成,強化
材料為基於鈣或矽的陶瓷顆粒。
總結來說,儘管工程材料在某些方面優於骨頭,但骨頭的自我修復和能量吸收特性使其在
結構材料中仍具優勢。文章指出,材料科學家應該為他們的成就感到自豪,因為他們已經
能製造出比自然界更好的材料。"
所以該文的作者主張的其實是可以用金屬合金取代骨頭的
骨頭的優勢在於可以自我修復,但是現今的金屬合金在強度上遠超過骨頭
所以既然不容易壞,那就不需要考慮修復的問題。
好,回過頭來說,我們能不能以現今的科技製作出一對翅膀呢
聽起來不合理,但是考慮到之前我們對於竹蜻蜓的思考
竹蜻蜓還是屬於科幻的範圍,但是有翅膀能飛行的「裝置」能不能制作出來呢
技術優勢與可行性
先進材料:
碳纖維複合材料:這種材料具有極高的強度和輕盈的重量,常用於航空航天和高性能汽車
中。它能提供堅固的結構,同時不會增加太多重量。
鈦合金:鈦合金以其優異的強度和耐腐蝕性聞名,且重量輕。這種材料廣泛應用於航空航
天和醫療器械中,保證了結構的持久耐用。
強大動力:
電動馬達:現代電動馬達具有高效率和強大的推力,能夠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情況下提供
所需的動力。這些馬達在無人機和電動車中已經得到了成功應用。
鋰電池:鋰電池的高能量密度意味著它們能夠在較小的體積和重量下存儲大量能量,這使
得長時間飛行成為可能。目前的電動汽車和電子設備廣泛使用鋰電池,證明了其可靠性和
高效性。
智能控制:
慣性測量單元(IMU):IMU是一種傳感器組合,能夠測量飛行裝置的角速度和加速度,實
時提供姿態數據,保證飛行的穩定性。
人工智能(AI):AI技術能夠即時分析來自各種傳感器的數據,並自動調整飛行參數。這
意味著飛行裝置可以自動避開障礙物,調整飛行姿態,甚至在復雜的環境中導航。
GPS定位系統:GPS能夠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確保我們的飛行裝置可以準確導航到指定位
置,並保持穩定的懸停。
仿生設計與人體工學:
仿生設計:我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鳥類和蝙蝠的翅膀結構,這種設計能夠提供最佳的升力
和效率,讓飛行更加平穩和省力。
人體工學:我們確保飛行裝置符合人體工學設計,佩戴舒適且操作簡便,即使長時間使用
也不會感到疲勞或不適。
攝影機輔助定位與旅遊紀錄:
攝影機:在飛行裝置上安裝高清攝影機,不僅可以用來輔助定位,還可以記錄飛行旅程,
提供獨特的空中視角體驗。這些攝影機能夠實時傳輸影像,讓使用者能夠精確控制飛行,
並記錄下每一段精彩的飛行瞬間。
為什麼這是可行的?
所使用的技術都是已經成熟且經過驗證的。
當我們已經完全習慣了無人機在空中盤旋不止,為什麼無法製造出一對翅膀
操作者背上的重量以現代的技術可以壓在人類勉強能接受的範圍
飛到空中後的抗風性跟微調由AI負責(正如每台無人機所作的那樣)
飛行的方向、速度等可以透過人的手勢及頭的轉向等
透過AI對操作者的光學辨識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