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為啥很多作品喜歡「萬物皆可為劍」?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24-06-24 12:36:33
※ 引述《owo0204 (大大大優惠)》之銘言:
: 如題
: 金庸的獨孤求敗
: 練到最後萬物皆可為劍
: 隨便拿根樹枝 拿根針或空手劍指都可以
: 刃牙的宮本武藏也有“劍豈是如此不便之物”
: 不一定是劍
: 活俠傳一開始唐門暗器忘形篇
: 也說萬物皆可為暗器
: 總之就是
: 練到最後
: 武器不重要
: 形式不重要
: 萬物皆可為xxx
: 是不是很多武打作品都喜歡這句啊?
:
兩個字講完原因的話:解放
類似「萬物皆可為劍」之類話頭的
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庖丁解牛的寓言。
因為是寓言,故事的內涵可以有很多解
釋;最一般的解釋就是庖丁技進於道,
了解牛身上骨肉間的各種縫隙,所以下
刀了牛被解還渾然不覺。
如果是儒家來寫這個故事,可能會
把庖丁的功夫解釋成積學以致,解了很
多牛所以精進。然而道家主張的其實是
「以無厚入有間」;積學是累積學問,
但所有學問最終是人的理解,而人的理
解常常片面,過於執著就轉為成見,反
而阻礙對事物的進一層理解。
莊子還說了渾沌被日鑿一竅最後被
鑿死的寓言。開竅固然是多了接觸事務
的管道從而增進理解,然而也有接觸媒
介本身帶來的片面性。不斷開啟各種管
道、媒介只是增加越來越多種片面性,
不但未必能更直觀的整體掌握事務,而
且最終可能失去以整體直觀把握事物的
能力。「神」、「渾沌」就死了。
所以道家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
損」,真的像庖丁技進於道,不是逐漸
從宰牛這件事上累積越來越多知識,而
是在認知不足恃的基礎上,將過去從經
驗裡得來的成見逐漸卸卻。日損,所以
無厚,便能入有間。
這也意味著概念的邊界的喪失。成
見以為那是牛,但庖丁所見目無全牛,
牛做為一種概念已被分解,不妨礙他下
刀。宰牛刀也不再是宰牛刀,成見以為
刀是將牛體解開的工具,但庖丁既然目
無全牛,牛已經是分解了的,那刀只是
「無厚」入於分解了牛體的「有間」,
刀不必要鋒利,甚至可以不是刀。所以
庖丁說別人用刀年年換,他的刀已經用
了十九年,卻跟剛磨好的一樣。
到了「技進於道」的層次,不僅牛
不是牛,刀也不是刀;人固然賦予工具
使用的目的,但莊子筆下的庖丁則賦予
工具超越成見的價值,進而發展出更多
、更強、更出人意料的可能性。
這就是解放。
牛、刀可以解放,人當然也可以解
放。而這種解放並非以損耗為代價。把
學問當作一種累積,那他也會逐漸消耗
完畢;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最終會使
得生命變成交換認知時純粹的消耗品。
「渾沌」就死了。「庖丁解牛」是放在
「養生主」這篇底下。正如同被解放的
刀不會損耗,被解放的人(「庖丁」)也
不會傷神勞形,而是樂在其中,享受超
凡入聖的卓越感,「躊躇滿志,善刀而
藏之」。精神煥發,就是人的解放。
也是武俠的爽點。
作者: TeamFrotress (Heavy is Dead)   2024-06-24 12:39:00
推個,這樣解釋真的很合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