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orsakesheep (超.歐洲羊)》之銘言:
: 台灣可不是一個吊車尾小孩整天被逼著考第一
: 台灣曾經也是亞洲前三名耶,是現在退步了才會被問
: 怎麼一堆人覺得台灣從以前就是爛,現在也爛沒關係
你說的很正確,但原因很明顯,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紅利不見了。
最明顯的是,當初都是對岸學習我們的語言、文化、流行。
像是吐槽,已經是對岸的流行語了,槽點也是從台灣的吐槽演變而來。
還有靠北,大多數人也都懂是什麼意思。
歌曲不說鄧麗君,連葉啟田的愛拚才會贏(台語歌),也陪著對岸一個世代人長大,
更別說周杰倫這個音樂怪物。
戲劇也有流星花園那些,在對岸引起熱潮。
遊戲大家都熟,大宇、漢堂很多作品在兩岸都是經典。
那麼,為什麼現在不行了?不如先討論為什麼當年可以。
因為兩岸都是中華文化圈,早年台灣是以中華正統文化自居,
所以台灣創作的東西很容易打入對岸,不管是遊戲、音樂還是戲劇。
像西遊記、三國演義,兩岸的華人都熟,輕鬆打入。
武俠、歷史故事大家都有共通語言,成語引用,都不用多解釋。
其他的文化習俗也大差不差,
不用像賣到歐美去,還要解釋為啥端午要吃粽子。
為啥七月不能玩水,什麼是孝道,大同思想是什麼,為何捨身成仁被推崇。
也不用解釋諸葛亮多厲害有啥事蹟,大家就知道他是超強的軍師跟內政家。
所以2000年以前就是台灣文創產業的輝煌,因為有大陸這個市場。
但隨著對岸文創開始發力,加上台灣的去O化,這個紅利就逐漸消失。
(抱歉我思想自我審查,怕被水桶)
首先對岸經濟好了,自然參與文創產業的人就多了,量大總能捲出幾個好的,
開始瓜分台灣創作的市場。
而台灣因為去O化,喜歡作一些本土的東西,如此一來,能打的受眾就少了。
莫那魯道的故事,在台灣可以有受眾,但在對岸想看的就少了。
但現在拍中國文化的東西,除了OO不會補助,有要承擔國內OO的批評,
自然而然,文創產業就逐漸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