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3
原PO提到的荒蕪感,比較像是產業外移/沒落產生的狀況,導致城市內的人口、商業活動大
幅下降。
跟人口老化、生不如死那種慢慢沒落不太一樣。
講個例子,新北市瑞芳區,早期是煤礦重鎮,礦工帶來大量的商業活動及人口。
後來煤礦沒落後,瑞芳人口大量流失,從1980年代的6萬5千人到現在3萬8千人;
只是人家有找到生命的出路,九份、金瓜石帶來的觀光產業,以及既有的民生建設(例如礦
工醫院),外加人口還是有一定的量,讓整個區還算熱絡。
但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找到新的出路,跟瑞芳對應的反例就是雙溪。
新北市雙溪區,曾盛產煤礦、水銀等等。但自從臺灣礦業沒落之後,整個區幾乎沒有其他的
新產業支撐,人口已經不足全盛期的一半;
雙溪隔壁的平溪雖然也是人口減半區,但有了天燈,整個地區看起來就是比較熱絡。
相比那些熱絡的老街,雙溪的牡丹、雙溪老街略顯荒涼,而遠離火車站的台2丙沿路更慘,
單看國光客運780/781/782載客人數,平均每班載客量4人左右,
而且網站還寫因為通訊不良,動態會不準,超慘。
假設一開始就是鄉下、農業區,至少還不會那麼蕭條,但從繁華一時到沒落,那個蕭條感就
非常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