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
但性善說,跟性惡說
兩者其實沒那麼對立呀
孟子
舉惻隱之心的例子:小孩快掉進井裡了,人第一時間是去抓他
不是為了功利或名聲
主張每個人內心都有善的"種子" (四端)
重要有心培養,就能成善,就能成聖
但他沒有否定人內心的惡
只是比起惡,他更想強調善的成分,讓所有人往這方向努力
這個改變是由內而外的
荀子
他注意到環境的影響太大了
植物是,人也是
變成沒有外在介入,人容易就爛掉
那麼,就需要人為介入來導正
所以要教育,那是由外而內的規範
延伸下去就變成法家:透過制度來管理人,不同則在於變成為君王服務
孟子跟荀子角度不同
但沒那麼對立,着重的點不同罷了
要是兩人碰面,八成還是會吵架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