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知道為何南韓人會像免疫系統立刻偵測到病毒,
民間立刻就有反應的話,那你必須要知道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故事。
那麼是誰鎮壓了光州運動呢?全斗煥,但是全斗煥是怎麼崛起的呢?
就跟███在███上曾經擔任的獨裁政府。
他所仰賴的叫做有打過仗的██軍派系。
全斗煥也是幹同樣的事情,他是在還在打韓戰的1950還在陸軍官校就讀時
自己搞派系,先後叫做五星會,後來叫做一心會。
動畫瘋電影《人狼》如果你有看過的話,大概會對這種潛伏在首都警
的祕密結社組織很印象深刻吧。但遺憾的是,一心會基本上就是現實版的人狼
而且跟人狼系列的漫畫《犬狼傳說》不同的是,漫畫裡人狼的派系
因為要被裁撤的首都警不滿,決定先行把警長斃了直接軍事政變失敗。
然而全斗煥的運氣非常好,朴正熙發動516軍事政變奪權後,全斗煥和他的一心會
召集了陸軍官校支持者們去"勤王"號召集會支持,並把一心會帶進獨裁圈。
而當朴正熙再清算他之前扶植的親信,想進一步擴大自己權力,
但被遭到金載圭反殺,這時朴正熙政府裡面有軍隊,有實權的人
除了刺殺朴正熙的情報局長金載圭,而這傢伙不久就可以叛亂罪送去審判。
剩下就是全斗煥,當時的總統崔圭夏就面臨了跟人狼差不多的困境。
他隱約知道全斗煥背後應該有他當初認識的陸軍官校派系,但不知道
這個派系到底在陸軍有多少支持者,所以他只能找一個他信得過,
也打過韓戰真的有經驗的將領當首都警,而陸軍參謀總長就找一個合適人選
也就是首都防衛圈總長,張泰玩。
然而這就擋了全斗煥的路,他決定直接把陸軍參謀總長鄭昇和弄掉;
乾脆自己當總統。全斗煥後來就趁機綁架了總長鄭昇和,首都圈總長張泰玩
聽到上司被綁架了就乾脆把首爾封鎖,並叫特戰司令部派兵空降增援。
但很不巧的是,特戰司令部底下的部隊有3/4都是全斗煥一心會的人。
所以結果就完全相反,1979年12月12日的1212政變以一心會完全獲勝。
全斗煥已經完全掌控陸軍,進一步導致文人政府總統崔圭夏的行政權被侵蝕。
但他的對策很有限,頂多就是拋出修憲案進一步改制度縮減軍隊權力,
權力制衡與軍隊國家化,禁止軍隊派系化。
崔圭夏的想法大概是想靠國民討論修憲案,開始有了民主化修法需求後。
就會有民主化運動進一步地迫使全斗煥釋出自己的權力。
但很可惜的,「首爾之春」時期的大學生其中一項要求是要情報總長
應由文人政府任職,而這剛好就是全斗煥擔任的;故全斗煥下一個目標
就是要想辦法再做一次政變,而目標則是要求民主化的學生。
但首先他要必需先當總統,所以這隻寄生蟲就再把崔圭夏逼下台
自己當上總統,後來就是你看到的歷史,光州事件。
簡單地說就是直接宣告戒嚴、封鎖、並軍事鎮壓,就是南韓版的天安門事變。
全斗煥至死都不對光州事件道歉,甚至不認為自己鎮壓是錯的。
尹錫悅會被南韓民眾唾棄,最大的原因在於戲劇性的諷刺。
尹錫悅所屬的國民力量是一個2021年成立的新興政黨,主打現代南韓社會
就是政府長年優待企業,坐視炒房導致高房價,故讓年輕人有政黨輪替的訴求。
乍看尹錫悅的國策是親美日並加深經貿關係,沒有什麼問題。
但他老婆金建希卻收賄,此外執政只提拔忠誠的親尹黨員,這種很像▇▇的行徑
都降低了他的支持度,最後是他曾經在光州事件碑稱許全斗煥鐵腕手段
帶領南韓經濟成長。儘管後來道歉,但他的確有這種跡象。
所以只能說尹錫悅的宣布戒嚴是一種FX戰士久留美式的ALL IN
政治豪賭。然而跟全斗煥不同的是,尹錫悅最終並沒有真的掌控軍隊過。
這導致國防部長與其下屬針對戒嚴令擁有如何執行、執行到怎樣程度的裁量權。
所以你才看到一個該全面封鎖沒封鎖,該佔領電視台中斷通訊沒中斷;
甚至佔領國會時執行士兵甚至沒配給子彈的情境。
故就算尹錫悅想複製李承晚、朴正熙的軍事政變,身為文人政府的他
實際上也做不到了。故這個戒嚴也以流產做收,甚至只要國防部不作為
他連二次戒嚴令都發布不了。
不過如果你看南韓現行憲法大概可以理解為何尹錫悅敢賭,
因為彈劾總統的門檻要200名國會議員同意,而在野黨最多也才192席。
故這個巧妙的平衡除非尹錫悅糟到連國民力量跑票8席,不然
被趕下台現階段還是有難度的。但就算總統卡在那對南韓政府有明顯差別嗎?
首先南韓跟台灣很像,他是雙首長制,總統對外而總理為對內行政首長。
但現任總理韓悳洙角色也很尷尬,他原本是共同民主黨推選出來
當不會影響執政黨國民力量施政的吉祥物,但按照憲政,如果尹錫悅被彈劾
那麼韓悳洙會代理並成為南韓第一個實質的總統,而且是無黨籍。
但這不會維持太久,代理總統的功能是渡過總統彈劾到國會改選期間
也就是過2/3彈劾案成立->送交憲法法庭審理->審理通過後總統被彈劾
->60天國會重新改選。
然而改選後國民力量也不見得能有國會多數席次,甚至可能相反變在野黨。
故以國民力量來說,他也不樂見總統被彈劾,故倒戈彈劾可能性不大。
所以很微妙地,韓悳洙跟國民力量還有尹錫悅有點像唇亡齒寒的關係。
尹錫悅的想法大概就是無限期龜起來等到民眾被其他新聞奪取注意後
逐漸被淡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