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05605019 (只是好奇)》之銘言:
其實愛爾蘭不參加軸心國的原因很簡單,
就是「弊大於利」。
沒錯,愛爾蘭以前是跟英國有舊仇,
但別忘了當時愛爾蘭政壇依然有一部分是親英派,
這些人也有能力去影響政府決策。
不過其實也不用多施加壓力,
愛爾蘭本來就是小國,能保持自己中立獨善其身就不錯了,
哪可能只為了舊仇就跑去參加大戰?
所以當時政府堅守中立的官方立場根本沒什麼人反對。
甚至還有不少愛爾蘭人自願去英軍服役。
只有愛爾蘭共和軍親德想搞破壞行動,後來也被鎮壓下去。
講完心理講現實面,
前面也說了愛爾蘭是小國,真的跟德國結盟去打英國是能起到什麼作用?
先不說民意幾乎一面倒支持中立,加入軸心國就是醞釀內亂,
德國沒制海權,空戰也沒贏,哪有可能大規模派軍去幫愛爾蘭?
遠水根本救不了近火。
更何況愛爾蘭四面環海,英國海軍要封鎖航線切斷貿易有何困難?
連史實中愛爾蘭保持中立都受到英國封鎖的波及,
遑論真的敵對時肯定會受到更大力道的封鎖。
所以當時愛爾蘭政府做了最明智的決定:
作壁上觀,兩邊都說好話不得罪,
等德國敗象已現,就私底下暗助盟軍(例如釋放飛行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