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輕小說、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2. 認定金庸 魔戒 哈利有ACG點
但三國演義、西遊記沒有ACGN點
有違常人之直覺
而板規4-1又沒將特例列舉清楚
導致很多人不小心就會踩坑
3. 板規無法充分解釋為何金庸 魔戒 哈利有ACGN點
但九把刀、三國、西遊沒有。
只能引援舊判例墨守成規 易生矛盾。
4. 論起改編遊戲、動畫的數量,西遊和三國不亞於金庸 魔戒 哈利
對ACG文化圈而言 幾乎等於刻在血液一般。
反而金庸 魔戒 哈利接觸者大都來自小說或影劇
而非遊戲 動畫 漫畫 以認識管道而言
反而作為特例的金魔哈才是更為牽強。
5. 網路小說、輕小說、九把刀的小說、金庸小說、章回小說
基本的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通俗小說 看爽的
只是時代的流行、承載的媒體、讀者的習慣 略有不同而已。
輕小說是日本發展出來特別針對當時青少年讀者的小說形式,
當時的年輕人可閱讀量下降,所以發展出來了這樣的形式。
但台灣沒有這樣的商業方針,只能以一般小說的形式出版
但九把刀的小說以及便利商店的免洗小說
都和輕小說一樣都是針對80後閱讀量下降所寫的輕量通俗小說
沒什麼差別。
而金庸的時代是華人只有少數有能力寫通俗小說的時代
所以在當時能出版成書流傳下來的門檻和水準當然也比較高
當時會讀小說的人 能閱讀的文字量也比輕小說時代高
所以無疑的 金庸小說在那個時候就和輕小說意義是差不多的。
到了現代 大家閱讀量更低 加上網路盛行
每個章節更短的網路小說就誕生了。
說不定再50年 所謂的2000年代的輕小說也是太重了
不符合未來ACG眾的涉獵範圍。
說穿了 這些通俗小說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輕重與否 客群特性有其時代因素
不變的是他們都在自己的年代娛樂想藉看小說獲得娛樂感的人。
6. 通俗小說、民間故事經常為ACG的蘊底
在日本動畫還不成氣候的時代
就有白蛇傳(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
少年猿飛佐助(改編自大正時代小說人物)
西遊記(改編自中國明代小說)
嚕嚕米(改編自芬蘭20世紀小說)
穿靴子的貓(改編自歐洲童話)
後來有世界名著系列
再後來羅德斯島戰記可謂是現代輕小說改編動畫模式的始祖
但在當時商業分類上羅德斯島戰記屬於奇幻文學
輕小說的分類尚無獨立出來
這個時空背景是否很像九把刀在台灣的創作背景呢?
非直接的改編作品裡
江戶川亂步的明智小五郎帶起了日本推理小說文化
累積了豐富的推理小說文化後
才有了金田一、柯南這種正統偵探漫畫
更後來又有冰果、逆轉裁判、槍彈辯駁等推理作品的誕生。
7. 冰果原著小說古籍研究社的分類難以界定 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
作者自己想當輕小說,但被外界分類為推理小說
顯示通俗小說的輕重分類界線本來就很多模糊地帶。
以現在觀點觀之,為什麼我們需要為通俗小說強分輕重?
8. 目前板規ACGN的N原則上僅限於輕小說
但所謂輕小說是日本所發展出來的文化與商業模式
僅僅只是一種形式
由日本人定義 不符合日本人形式的就不是輕小說。
若以此邏輯衍伸,C恰恰眾絕大部分人在乎的是日本風格的動漫
日式動漫在各語言維基上已經是獨立詞條 自成一格毋庸置疑
美漫若有高討論度 大部分也來自於影視而非漫畫本身
同個邏輯框架下 C恰動漫是否也該局限於日式動漫?
如果C恰能包容日式動漫以外的動漫形式
那為什麼不能包容日式輕小說以外的通俗小說?
在角川支持與網路小說成熟以前
台灣人不可能寫出輕小說
因為當時台灣沒有出版社會幫你找日式動漫插圖
然後以輕小說的名義幫你出版小說。
輕小說也好,網路小說也好,都只是一種狹義的形式。
沒有日本的出版次文化 就沒有輕小說這種分類
沒有網路發達的環境 也不會有網路小說這樣的載體。
一個作家想寫奇幻就能寫出奇幻小說
一個作家想寫恐怖就能寫出恐怖小說
但是一個作家想寫輕小說 卻需要有人幫忙畫插圖 編輯幫忙限制字數
然後出版社以輕小說名義出版
沒有這個環境就寫不出來。
所以這個分類法問題其實就是形式主義。
如果以輕小說和網路小說這樣的深受侷限的形式來定義
就會扼殺題材上與日本流行輕小說無二致
卻不是以輕小說名義出版的小說
9. 將小說分為文學與通俗 並將通俗小說納入討論已經足夠。
至於怎麼定義可以從這篇文發想: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5693
文學與通俗界線有時模糊
但又可以同時存在,例如魔戒、西遊記、金銀島。
要稱上通俗,只要題材迎合大眾、具娛樂性、市場導向、
取悅特定客群、以情節驅動、合乎原著改編之作品夠吸引話題
,符合其中一項條件即可。
至於通俗之外是否因為作者碎碎念太多而多了文學地位,
就無關乎通俗的定義了。
例如一部關於師生戀的小說 如果側重描寫怦然心動的戀愛與性愛
那便是通俗小說
但如果側重師生戀中不對等、殘酷的一面,簡直像是作者把親身痛苦寫上,
那便是純文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