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介面實作分開是為了什麼?把東西放在標頭檔再分離編譯的情況, 對不同的 translation unit 來說, 引入的多份型別/模板/物件彼此其實是不一樣的; 但因為要保證 ODR 所以它們被視為是相同的實體. 即使模板也可以細分有無特化/具現化, 一般最簡單的使用通常都是無特化再透過 implicit instantiation 來自動產生實作, 因為要完整的程式碼才有辦法做的這件事, 所以才會有模板實作都要寫在標頭檔的錯覺.事實上模板也可以寫成像你說的一樣: 介面/實作分離,但要很明白你的目的, 因為這種寫法很容易違反 ODR.先明白 include 只是複製貼上, 那再來從 ODR 的角度思考為什麼有的東西可以放在標頭檔裡其他的卻會造成連結錯誤, 再來想想這樣分開寫到底有什麼好處. 如果今天我分開寫沒辦法得到上述的好處, 也不會造成連結錯誤的話, 當然全寫在標頭檔裡比較方便囉 (節省同步的成本).開發軟體最經常遇到的就是改變, 最害怕的也是改變.開發上分成兩個角色: library user & developer. user 因為只是不需要知道細節, 所以有一份標頭檔和已經編好的函式庫檔就可以做開發, developer 有任何改動,如果不是改在標頭檔內, 所以 user 所需要做的最多就是重新連結而已. 介面/實作分離一方面就是要避免 user 重複做編譯的動作 (編譯防火牆), 如果函式庫含有商業機密通常也會這樣做 (看授權) 所以撰碼的時候身分需要持續切換, 作為 developer 時就要思考怎樣讓 user 減少編譯次數, 在介面上做最少改動; 作為 user 的時候思考介面設計是否方便合理.簡單說如果一個實作萬年不變, 而且沒有需要/可能減少編譯次數/時間的考量, 就會直接寫在標頭檔裡.以 ISO 標準教學流程 [P1389R1] 來說這個應該歸在最後的工具介紹階段裡, 對語言特性更了解後才比較清楚該怎麼拿捏. 只是為了教學方便很容易跳過這些基礎知識, 不過關鍵字: ODR 可以先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