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從台大說台灣建築故事」導覽紀實(中)

作者: enfantterri (楓子)   2010-04-12 22:03:39
※ [本文轉錄自 NTU 看板]
作者: ssdot (銀河) 看板: NTU
標題: [校園] 「從台大說台灣建築故事」導覽紀實(中)
時間: Mon Apr 12 19:49:30 2010
http://tinyurl.com/y4o9ucv 圖文網誌版
開放的方院
  當初張肇康的構想是在這個地方蓋四幢房子,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幢,而他
當時的構想是前面還要有一幢,第一幢房子是今天看到的農業陳列館,第二幢是
哲學系館,舊名是農業經濟推廣館。第三幢是人類學系,以前是考古學系,第四
幢,後來沒有蓋的這幢,叫做自然歷史博物館。整個配置上非常有趣的地方,就
是它仍然是一個方院,利用這四幢房子圍起來,可是這個方院跟文學院那種方院
是完全不同的,這種方院是開放性的,不像文學院那種方院,進到裡面去後你要
先上大樓梯,然後在裡面晃,你才會發現他的院子。這裡從很多不同的方向都能
夠進到院子裡面來,最重要的是這個四合院在四個角落是錯開的,所以呢?他會
造成一個傳統的四合院所沒有的流動感,也就是說,所有的空間都是和外面相通
的,而不是一個封閉的方院。所以你可以想像張肇康他在這裡要做的是一種新的
語彙,就跟他和貝聿銘在東海要做的東西是一樣的。他們想要傳統的語言,像是
四合院。而不管中國的四合院還是西方的方院他都是一種合院,且都是一種封閉
的空間。但是他們要做的是開放的方院,一種in between的東西,具有傳統建築
的特徵可是又跟傳統建築不一樣,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的很清楚。這是我要跟你
們講的第一段,關於這個地方他怎麼來的,跟整個台大校園的關係又是什麼。
「現代中國建築」的追尋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二段,講這兩幢房子,前面我們講到這個農業陳列館
是最早蓋的,這個房子在1962年完工,是張肇康做的,那哲學系是第二幢,是虞
曰鎮建築事務所自己做的,所以呢,農陳館是原創的,哲學系這一幢是模仿他們
,大概也不能說模仿啦!就是說,他們模仿了一部份這邊的想法,但是我覺得也
有一部份的想法很不一樣。
  今天在台灣戰後的建築史上,農陳館是一幢很重要的建築物,在兩個方面很
重要。第一,在那個時代,就是在從195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這將近二十年時間
裡面,台灣建築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運動叫做「現代中國建築運動」。什麼叫做
現代中國建築?他們所要做的事情是說,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建築語言,具有中
國又具有現代的企圖。這樣的想法最早是由王大閎在1954年的時候,在建國南路
的自宅裡頭提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感覺到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潮流是現代建築
,所以想要把現代建築引進到台灣來,可是在引進的過程裡面不希望完全的被西
化,所以他們在現代的意涵裡面加入了中國性。
  所以他們希望在這個房子裡,雖然是現代的建築,可是可以讓人感覺到和傳
統間的關聯。在這樣的路線上他們做了很多嘗試。包括王大閎、楊卓成,這些比
較年輕的建築師,還有像高而潘做北美館,你們看到都是一個管子一個管子,在
他的想法裡,那就是中國建築的斗拱,或者是木構架的轉化。他們這種中國式的
現代建築,最重要的敵人其實並不是西方的現代建築而已,還有就是我們所謂的
宮殿式的建築。
  國民政府搬到台灣之後,因為他們基本上失去了中國,可是又宣稱他們代表
中國,所以一直對於台灣沒有這種中國古典建築非常的焦慮。台灣有很多閩南式
的房子,可是他們覺得這種房子不是中國建築,他們要看到的是一種宮殿,這跟
國民政府在南京的經驗是有關的。國民政府1930年代的時候在南京,推動了一個
首都計畫,就是要把南京改造成一個具有宮殿式現代建築的城市,他們的改造也
滿成功。今天你們如果去南京,去看中山路,在中山路兩邊就有很多他們做的中
國宮殿式建築,而這種建築的原型來自中山陵。所以呢,來到台灣之後,因為台
灣都沒有這種宮殿式的建築,他們就說那我們自己來做。也因為這樣,那個時代
裡面凡是重要的政府建築都要戴上一個大帽子。可是對王大閎他們這種有唸過書
的建築師來講,這件事情實在是太噁心了,他們沒有辦法去接受這種虛假的復古
建築,所以他們覺得我們這些建築師應該聯合起來推動一種建築,叫做現代中國
建築。
  他們第一個大型的實驗場在東海大學,你們現在去看東海大學,這種所謂的
現代中國建築大概有三條路線,第一條就是你們看東海的文學院和理學院這樣的
建築,是斜屋頂,可是是不會飛的,就是我們在中國建築裡面叫做銜三頂,也就
是一種民居用的建築形式,是用一種小傳統來對抗那種大傳統。除了這個斜屋頂
之外,他們也用清水混凝土加上木門窗,經過比例的調整之後,讓他是現代建築
可是擁有很濃厚的中國味,這是第一種路線。第二種路線是陳其寬所做的,是一
些白色的房子,你們如果去東海看,女生宿舍就是這樣的房子。那第三個呢,就
是路思義教堂的那種斜屋頂,你看到他斜頂上他用那黃色的琉璃瓦,在屋頂上面
表達突起,可以跟琉璃瓦的感覺連結在一起,雖然很淡,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是
一種現代中國建築的詮釋。
再一次實驗
  在農陳館裡,他們把在東海所嘗試的中國現代建築元素放進來,所以這個房
子裡面你可以看到當初寫的設計過程裡說的,房子主要由三個部份所構成,第一
個部份是這個台基,第二部份是一樓的屋身,然後第三個部份是這個屋頂。他們
想像的是一個中國建築,把他立面化,我們在建築術語上叫做立面。他們覺得中
國建築有三個最重要的特色,第一個一定要有台基,也就是要有一個台子墊起來
。第二個就是立柱子的部份叫做屋身,最重要的特徵是有一個很大的屋頂,不過
這裡對屋頂的表達並不是做一個斜屋頂,而是做一個立面。所以當你走進去這個
房子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黃色的琉璃瓦在裡面鋪開,就好像進入到一個中國建
築的感覺。所以他們故意用重瓦去做帷幕,就是要來表達屋頂。
  另一個部份是當人進入到二樓,二樓的門窗是在帷幕後面,所以從這個角度
去看就會看到傳統中國花格窗那樣的感覺。這帷幕不只從外面看是屋頂,從裡面
看的時候,他是創造一種花格窗的元素,你們今天如果去東海去看他們最早的圖
書館,現在是藝術所的房子,轉到後面去看,就可以看到那時就已經試驗了很多
這種東西。可是他們在東海的試驗是不成功的,因為洞留的太大,所以你從裡面
看的時候光線太強。因此當張肇康來做台大農陳館時,就把實的部份加多,讓光
線的表現比較好,我們用今天的話講是改進版。
  房子裡面他們做了很多的修正,比如說現在看到的柱跟樑,出來的地方有一
個孔,在功用上來看是讓水流出來,可是從造型上來看是要表達一種木構造的感
覺。因為如果是用混凝土的構造,通常是灌在一起就結束了,可是你如果是用木
頭做的話,他們是榫接,那是架上去的,所以他們在這邊是要清楚的表達一種架
上去的感覺,一般做建築的話,這根凸出來的樑他應該是平接的,意思說這根樑
跟凸出來的這根這樣接起來就好了,在處理的時候是很細緻的關係。不一樣的地
方就在於他很清楚表達出了一種木構造的狀態,要讓我們進去這個房子,抬頭看
的時候看到的是木構造屋頂的狀態,這是他傳統的部份,所謂傳統的部份還包括
門窗細部的處理,可以看到顏色還有細部的處理可以讓人清楚感覺到一種中國的
感覺。
  至於現代的部份他的表達也非常有趣,各位可以看到這個房子這種柱樑的架
構,可是用的是清水混凝土,就是直接灌混凝土之後把模拆掉,你可以看到這個
模板的痕跡都留在上頭。這是要做設計的,不是說隨便亂做的,所以要畫模板的
施工圖,你要設計模板要怎麼放,所以看到的痕跡都是他故意設計在上頭的,也
包括你這個柱子他轉四十五度,因為在灌混凝土的時候如果要灌九十度很難灌,
拆模的時候通常線不會是直的,所以他們有經驗的建築師不要做任何的粉刷時,
就會把這種東西切四十五度,灌出來的角不會那麼尖,就很容易成功。我的意思
是說,各位在牆面上看到的痕跡是在灌模的時候故意留下來的,所以不會設計模
板是橫向的,為什麼?因為我要痕跡是直線的,所以需要畫一張施工圖,跟工人
講說你們釘模板的時候要這樣子,而且只能有兩條不能有三條,這個絕對是設計

  再來第二個細節,看轉四十五度的細部,如果他沒有想做這件事情,工人就
會把他灌成九十度,這個地方就會癱掉,因為轉四十五度所以這地方保存非常好
。第三個部份你們可能不會注意到,這個邊框跟柱子要交接的時候都會留一條縫
,包括柱跟樑中間都有一條縫,都是故意設計的。在現代建築裡面有一個非常重
要的信條,就是要讓每一個建築元素都有自己的生命,所以柱跟樑不能互相混淆
。柱就是柱,樑就是樑,窗就是窗,門就是門,不能混在一起。可是你說,柱跟
樑本來就是灌在一起的,那就沒啦!怎麼讓他不混淆?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會加一
條溝縫,然後讓樑小一點,退進來。所以你會看到樑的造型是很明朗的,這樣如
果仔細看樓版的邊緣線都有一條溝縫,樓版就是樓版,不是柱跟樑的附屬物,就
是一個獨立的東西,所以每個東西都有一個溝縫,是獨立有生命不是附屬的。
  再來我們看磚的排法,在原始的設計裡是要用清水磚砌,後來因為有一些技
術問題所以貼紅鋼磚,你看看這個紅鋼磚怎麼貼,到下面會轉這個方向,到上面
會轉成這個方向,都有收頭,到了最旁邊一樣有縫。所以我很喜歡這條廊,這條
廊跟其他地方是不太一樣的,所有元素都非常清楚,應該要表達的建築構件的關
係都清楚的表達出來,在建築上叫做教科書,我們要帶學生做設計,不會做喔?
來我帶你來看。你看這個紅鋼磚到最外面收邊的時候都留一條縫,你們如果去看
台大的其他的房子,保證都沒有這條縫,這條縫不會向下凹,一定是平的,每一
個細節做的很清楚,包括你看到樓梯,這樓梯的作法並不是連續的,這樓梯是一
片一片的,一定要讓每個東西都是漂浮在那裡。
方盒中的理性世界
接下來要講的比較深奧,要在三樓講因為下面幾樓看不到,三樓很重要的是
他的地板,這個地板是原來的沒有被遮住,大家注意看這個地板是什麼形狀?正
方形,這形狀並不是建築師做的圖樣設計,這個方格就是他做這房子的模柱,也
就是說,這個房子就是從這個方格紙裡面畫出來的,你們現在正踩在方格紙上,
注意看每一根柱子的位置一定在方格的正中間,所以你看這些洞不是亂切的,都
是呈直線的,是非常嚴謹的方格的藝術。
  這裡天花板都不是原來的,原來有一個格子的系統,所謂的現代建築裡面就
是一個方盒子,可是方盒子有兩種,一種是爛的一種是好的,這道理很簡單,你
們聽了會覺得很好笑。什麼是爛的方盒子?就是看別人做一個方盒子就跟著做一
個方盒子,可是什麼是好的方盒子?像張肇康可不是亂做的,他會賦予這方格子
裡一個世界,用他們的話說就是一個笛卡兒的世界,他所想像的是一個笛卡兒的
理性世界,在這世界裡面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找到定位,透過一個座標系統,有X軸
、Y軸、Z軸。對張肇康來說,在這房子裡面所要指涉的就是像笛卡兒這樣的世界
。他跟王大閎一樣,做設計的時候用一張方格紙,然後就用這張方格紙找到所有
東西的位置。
  所以你看這房子是三層樓,每層樓就是一個方格的空間,然後把方格疊在一
起。聽起來好像很無聊,可是他們知道怎樣在嚴謹裡面做變化。他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在這個方格紙上面放兩座樓梯,一個是這怪怪的既圓又不圓,既方又不方
的旋轉樓梯;另一個是我們剛剛走上來的折梯,用兩個不同形式的折梯,一個長
方形的平面中放進兩個樓梯,就會變成三個隔間,他不用做任何隔間就自動把一
個方格變成三間,中間這個比較大,兩邊的比較小,現在的人不會用這空間,所
以就通通都隔開了。這本來是一個展覽館,不需要任何隔間,也就是一個柏拉圖
的空間。
  他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擺柱子,就是各位所看見的這一排柱子,這排柱子到了
一樓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柱子外面的空間就變成室外,在廊的下面,那意思就是
說,當你走到柱子外面,所有外面的空間都是走廊,而所有的展覽都應該在柱子
的裡面,外面一圈應該維持著廊的形式,你們在台灣有看過這種空間嗎?我們現
在不會用這種空間,所以把這些空間都隔掉。可是按照原本的設計,這個外圈應
該是廊,然後所有展覽都應該在柱子裡面發生,你要擺東西的時候就找方格擺就
好。比如這一格要擺一個展示牆這樣就好,所有的東西都會有他的秩序感。偏偏
他們碰到一群沒有秩序感的人,連方向感都沒有,所以就什麼都不見了。當你們
開始知道,原本的設計外面應該是一圈的,你應該就知道原來外面所做的圓桶,
到裡面該是變成花格窗的感覺,在這個廊上面。其實是一個很漂亮的空間,這邊
都看不到,但其實就把隔間都拆光就有了。我們要把事情做好很簡單,就像他們
常在談的,就是拆光洗乾淨,所以你們在哪裡可以看到這種感覺,都沒有是不是
?二樓可能可以看到一些,我們下去稍微看一下。
  這裡後來鋪了地板,不然一樣可以看到清水混凝土,這個樓梯跟牆不會黏在
一起,一定有漂浮感存在。所以你們抬頭看可以看到這個光影的感覺,也就是在
這個柱子中間,這個廊應該是遠一點一樣的感覺,今天張肇康他如果還在,他來
看真的會很想哭。看這個樓梯的細部,很厲害喔!非常漂亮的樓梯,這跟工藝品
一樣。我們教建築系大一第一件事情就是灌水泥,要灌的很棒。那我們現在去另
外一幢(舊哲學系館)去看看,那邊的作法很棒。
====
想知道更多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故事
歡迎參加4/14(三)「張肇康,那一代」建築講座
報名請至http://tinyurl.com/y2pm7n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