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個板還有高中板還是常常遇到一堆思考不清楚的年輕人,
不曉得自已該走哪條路,找什麼樣子的工作。
然後一大堆人給別人的建議,全部都是「興趣」二個字,
我覺得是很瞎的回答。
我一直認為選擇職業生涯有三要素:
一是大環境的熱門或冷門行業的區別。
二是自已的天賦。
三才是興趣。
興趣是擺在最末位的,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懂,誤以為以這一點為主要考量,
甚至是唯一的考量。
我持的理由就如下:
我個人是覺得在這個物物交換的社會裡,
每個人都是生產某1樣東西去交換別人生產的東西。
換言之,工作的核心概念:
就是得去滿足別人的慾望,而不是自已想要做什麼。
當你滿足了別人的慾望,別人會付你一筆錢作為報答,
同理,你也付一筆錢給別人,因為那個人做了讓你高興、開心的事情。
想想為什麼有的人要辛苦的站在那邊一整天,
做便當或是魯肉飯給你吃,
或是得看一大堆病歷報告,幫你診斷病情,
開藥給你吃。
他們就是滿足了你的需要之後,
才有辦法讓你掏錢出來給他們,
你不是白癡,白白地就拿出鈔票給他們花。
重點就是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
我們在日常生活看到的商業行為,
全部都是在滿足別人的需求。
也就是說你找工作是讓別人開心、快樂為第1要務。
所以用這一點來擴大思考,
就是得不斷地蒐集資料,如網路、就業的雜誌或是請教那一行的人,
到底那個行業未來幾年內熱不熱門,有沒有產業的前景。
也就是說那個行業的本身到底是不是滿足了社會上消費者的需求,
如當醫生或是去研發智慧型手機或是做谷歌無人駕駛的車子。
你的行業沒落了,表示他們不再是社會上大部分人所需要的東西,
就是得面臨低收入或是公司倒閉的風險,
正如同很少人在用BB CALL 或是紙傘。
這就是我說的第一點。
再來就是你選了那行業以後,
同樣也有很多人也選了那個工作,
那麼你就會面臨競爭壓力,
也就是你是那一行的頂尖才有辦法高薪或是自已當老板有高的營收。
也就是有特殊性,
那麼你就得隨時不斷地在想自已在那一行到底強不強,
是不是排行前10%的人才。
自已的腦袋靈不靈光,手夠不夠巧,
打NBA就是身高一定要有190以上,反應要快,跳得高,體力要好,
不是我在國中就天天打籃球,熱愛籃球就能夠真得以那一行為業。
這就是我說的第二點。
再來就是人人都曉得,大家都朗朗上口的興趣。
這個是讓自已開心、高興的東西,
但是別人來買你生產的工藝品或是服務的時侯,
他們不會管你到底開不開心。
他們只管你能不能治好他的病,或是讓他吃得飽,
所以這一點絕對是找工作最不需要考量的要素。
比例或許是佔那三點的百分之20。
以上就是我堅持找工作,選擇生涯方向的考量。
5月21日
補充:
我這篇是牽就台灣的現實面,
適用絕大多數人的法則。
有網友在別篇回文和我辯論三者可以兼顧不矛盾,
我一直說他一直在舉少數人的例子,無法適用於板上或是其它台灣人。
一直反駁他舉的例子:行銷工作,MBA的例子。
各位!真得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能夠三者兼顧的。
如NBA的明星,市場很大所以高薪,年紀輕就功成名就,有天份又熱愛籃球的。
一般人要懂得取捨,以1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