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nastika (迎向終局 三個世界的對滅)
2017-04-01 11:36:00個人與良昌是沒什麼淵源啦 也不是常客 如果因為熱樣要我閉嘴的話就直接按←吧。
只是這樣的事情又發生一次囉,無論如何也有話不吐不快。
想當初某大學的校園書店,是由良昌承擔的,可能就這點淵緣吧。
板上的文章,3月20日...這和我的印象是符合的:上次經過仁愛路還沒有貼出停止營業的公告。
雖然身邊沒半毛錢,但還是進去看看。不過可能是晚了,和上次讀書人不一樣,已經沒有:
1.很難在二版的書籍2.訂價在500元以下的書了(那本魯曼的《社會的社會》全嘉義就只有這一本)。
舊讀書人是我最常去的,它倒閉時....哎呀,又挖到瘡疤了。
也撿了不少書回家。這次就沒有了...
三月還有進去敦煌 應該是中山公園旁邊那個敦煌對吧...還是我鬼打牆?
不可以妄想市場機制還存在的狀態下,是有什麼事業可能做的。
哪些值得做的事業不是燒錢的事業?
哪個不是賠錢?哪個不是背債?哪個不是硬撐?可能賺錢的行業,那鐵定是黑心事業。
容我再說一次:只要是值得做的事情一律是純賠錢燒錢的;要被追債逼債的,一律。
但最可悲和無恥的是面試的時候,還是媒體採訪業主的時候,大家都必須一律很有理想的樣子:
對於自己要做的事,好像必須要有個理性來合理化....但鄉里街巷明明除了賺錢吃飯以外的事情一律都不想聽
市場機制已經造就了精神分裂的雙面人了。
書局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要教導人態度要正確,要肯吃苦耐勞肯打拼
發覺中老年人除了電視新聞,是什麼也不信的。
網路,就「網路會給你飯吃就去給他養吧」;書,「書上便亂寫你也信,浪費錢」。
年輕人,除了「超譯」的垃圾之外的都不肯讀。要怪台灣出版業會墮落如斯,先問台灣人為何視書籍一文不值....
像我等這種「低等人」是不會去用網路購物的。我永遠在....用圖書館的用語來說叫「讀架」
看看哪些書本是一錯過就不可能再有第二次再見到的,這是逛書店的樂趣。
有些有人脈的人可以給八卦,這不是吾等卑微、靠人吃飯的底層人能知道的!
不是光喊文創賺錢啊,而這些被文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