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得只單論芈月:)
雖然不覺得有像網路上所說的那麼難看,但因敘事冗長,
3240分鐘,那麼拖、那麼長,每一秒怎麼熬過來的,我都不敢想!
(那還有心得?? XD)。
這篇只是想講關於羋月聖母光環、白蓮花、綠茶婊(都差不多XD)的部分。
她的成就真的是憑藉主角光環和讓人嫉妒的幸運嗎?
撇開讓人厭煩的感情戲,戲裡的羋月,其實是精彩的。
羋月的個性養成要從楚宮生活開始說起,
劇中人描述羋月的個性,大都跳不出倔強、桀傲不遜、任性。
她一出生即受霸星之說影響,母女倆人生無安寧。
向氏被陷害趕出宮後,芈月與母親分開而寄人籬下,
再次見面已是母親臨終前。
幸好莒姬為了鬥王后,力保其母子。
但即便是寄養在莒姬宮中,
莒姬見到芈月姊弟,恐怕最常想到的,
不是如何好好栽培,而是怎麼利用這兩枚小棋子鬥倒王后。
試想若是楚國后宮中,莒姬和王后同心同德,歲月靜好,
羋月怎麼能逃得過王后的威脅?
芈月其實是在莒姬和王后的鬥爭中,夾縫中求生存罷了。
雖為公主,她沒有得到一日公主所應得的榮耀或照拂,
她先天有叛逆的個性,挑戰權威卻成了她的幸運點。
因她的膽大妄為,顯得和其她公主與眾不同:
公主們每日讀書習字,習歌舞、做女紅,
但她爬樹、偷糕餅、耍軟鞭。
她大呼小叫不理宮規,引來楚威王的注意,
父女之間的相處,也為她將來和秦大王贏駟的後宮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情趣。
試想,如果羋月像她娘親一樣逆來順受,
她的結局大概也就會像秦宮中的公子通,或是頂多像向氏一樣與敵人同歸於盡,
最好的狀況,可能像羋戎未至秦國一樣,待在楚國沒沒無聞。
可是依她成天惹禍的性子,最有可能的狀況說不定還是獲罪被殺!
直到威王駕崩前,芈月就是個脾氣倔強的小女生而已。
威王死後,原本威后要羋月姊弟陪葬,
幸得莒姬母性噴發(當然也有自知鬥不過威后之明),
以己之命換姊弟免於一死。
命運的改變,由此開始。
威后將芈月、葵姑、羋戎三人,
外放到荒山野嶺的皇陵處,為先王守靈
我認為這段時間,是羋月一生能屢次化險為夷的關鍵時期,
她的幸運,來自她認識了影響她一生的老師們,以及自身的聰明與好學:
1.屈子和黃歇:
雖在楚宮中就已師承屈子,但外放後遠離楚宮宮規束縛,
芈月更有時間讀書和黃歇討論學問。
黃歇這天子伴讀,不但傳遞屈原的學識給芈月,
也把自己的才學,透過與芈月的討論讓她學習。
羋月的知識素養,已非一般公主水準,而是太子級的待遇了。
這樣的學識,讓她能在秦王後宮和贏駟談論天下、協助整理、翻譯書簡,
還有足夠的能力到四方館與策士辯論,可見芈月之學識不是普通一般。
2.女醫摯:
芈月常跟著女醫摯上山採藥,學會識藥草、知藥理,
沒了這部分,芈月早已領便當。
在宮鬥劇中,太醫的本領好壞,決定了主角的壽命長短。
但芈月自己就是半個太醫
不但能在中毒之時以土茯苓自救,
也因藥理知識救了鄭袖,間接救了自己。
後來也救了葵姑,羋姝、嬴蕩。
3.葵姑:
葵姑對芈月而言,除了不是親生的外,所有母親的工作都是葵姑包辦。
她更是教會芈月兩項重要技能:縫紉和排蕭。
前者讓芈月至燕國時期得以生活。
若說「甄環傳」中余鶯兒靠唱曲兒把皇帝的心唱軟,
羋月的排蕭,則是吹到了芈八子身分和贏稷。
宮鬥三大技能:能言善辯(言之有物)、醫術、音樂。
沒了這段時期的磨練,芈月沒有後來的機遇。
楚國的環境,造就了羋月強大的身心、知識基礎。
一直到秦國,羋月其實也還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
白目、不知進退,自以為聰明的小丫頭。
她與魏夫人多次的衝撞,卻從得不到甜頭,
在秦宮中指認魏夫人的侍女桑兒對王后投毒之事,
被罰掃地還殃及樊少使和王后。
這時的羋月照玳瑁姑姑的形容仍是:
「整日在外招惹是非……一向張狂、自行其是」,
她還保有在楚宮時的特立獨行。
但秦國的某些人,對羋月的心緒脾性,起了很大的改變作用
。其中最關鍵的人物當然是秦王,但是我認為張儀,也是功不可沒。
張儀是個靠舌頭吃飯的縱橫家,除了能舌燦蓮花,也深諳君王之道,
當芈月被秦王責罰時,
張子讓她知該如何借力使力,順勢而為。
當自己被懷疑的時候,不要著急,要靜待最後結果。
眼前的狀況都不足以作定論。
至此,張儀讓芈月理解自己莽撞只能壞事。
除了應對,張儀也教她如何與人運籌帷幄,
當羋月受羋姝之託,要張儀不要支持公子華為太子時,
張儀漫天喊價卻讓芈月知道,讓對方付出的代價越大,
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為對方所託之事的付出和重要性。
後期的芈月談判技巧,不論是對臣屬或是外國使臣,應也師從張子了。
秦王死前,羋月的CEO特質已大致完備,
但真正讓她有CEO的雄心者,卻是秦王贏駟,
這個女子吃盡苦頭得到的功力,
若說她僅只是靠主角光環化險為夷,
其實不太公平。幼年的苦難才是她成就的基石,
正也是呼應了劇裡一直強調的:「福兮禍所依 禍兮福所伏」、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至少,我不認為芈月是靠著當「裝子」:裝無辜,裝清純,裝可憐而得到一切。
全劇能讓我有心得的就芈月前期生活,
網路上最多罵聲,都是在從燕國出逃,二度辜負黃歇後開始。
我認為最可惜也最糟糕的,就是把芈月和義渠王寫得太多不得已,
實在是辜負了敢愛敢恨、足智多謀的宣太后。
當時的她,可是敢質疑:為什麼男人可以再娶,女人不能再婚的話。
我非常喜歡她誇張的說出:「朕 有喜了」,那種管你尷尬,
堂上喜孜孜,堂下群臣嘩然的衝突,
面子和深植在觀眾心中的儒家觀念,本來就不是芈月會關心的事!
這段我看得大笑!卻非常不滿足。我要更多這樣腹黑厚顏的太后。
芈月中蠱,義渠王以命換命,都只為了後期增強芈月戲劇性的情感衝突
我覺得這是編劇自己放不下收視習慣和感情道德觀念,
使得芈月傳的感情線雜亂而虛假矛盾。
不知道原著在處理這部分是如何? 有空再來看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