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原著案件順序是 第七個讀者(1999)-強姦案(2001)-吸血鬼案(2002)-模仿殺人
而最後兩案有關聯
電視劇加上一些主角內心戲 解開心結 以及加強女主角戲分
所以順序是強姦案(1998)-吸血鬼案(2002)-回溯第七個讀者(1999)-模仿殺人
而強姦案為第一起案件 當時還意氣風發 到發生第七個讀者案後 變得消極
原著第七個讀者案件的確讓方木受到影響
但他選擇是幫助破案 彌補當時無法及早揪出真兇的痛苦
接下來是幾個案件的改編部分
第七個讀者
小說裡 中間就有穿插一段孫梅跟吳涵的插曲 用女人跟男孩代替 敘述兩人的關係
而劇中呈現性愛姿勢的男女 小說裡面 只是一個被雪覆蓋 一個被綁在旗子上
電視劇方木和陳希戲份比較多
小說有說明 兇手去檢查書單時 就知道只有三個人 看過那本書 裡面已經沒有信
陳希是接下來借書的 會殺她 是因為方木說的死亡書單 給他靈感 純粹只是樂趣
孫梅也沒被懷疑是兇手 她跟祝老四 都被吳涵燒死
吳涵本來要殺方木 最後被燒的孫梅從火海跑出抱住吳涵 一起被火吞噬
小說中 死者更多
畫像
模仿殺人裡 第三個死者是小女孩 性侵 還拍攝下體
小說中托馬斯·吉爾(老外) 是第五個死者
模仿殺人的模仿者也不同 暗示也不一樣
孟凡哲(強迫症) 他死前寄信回家 結果他媽媽也被殺
吸血鬼案的兇手馬凱 和孟凡哲 都被最後這個凶手-心理治療(催眠)過
而且這起案件死者比電視劇多
陳希跟祝老四還是會一直出現在方木心裡
也造成他跟鄧琳玥在一起時 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對方
小說裡面 兇手純粹就是忌妒方木 所以 才殺人跟他較量 好像比較合理
電視劇改成要讓他脫離幻象跟治療心病 反而很奇怪
喬教授其實是好人 他知道方木害怕火場
所以最後被火燒時 還隱忍不發出慘叫 希望不要再在方木心中留下陰影
最後孫普還想裝精神病 逃過殺人罪
方木引誘孫普殺自己 然後正當防衛的方式 開槍殺死孫普
總地來說 電視劇很多改編 非常有創意 也更完整整個故事
起承轉合 讓人非常想繼續看下去
例如陳希是方木心中幻影那段 例如孫梅被誤會是兇手
例如加上邰偉的過去 例如把方木塑造深刻心理陰影
但我最不喜歡的改編 是喬教授被當成大boss 理由非常莫名
原著裡的編排比較合理 但敘事方式 的確沒有電視劇那麼會說故事
不過裡面有一一解釋方木為何會有這樣的心理犯罪畫像
電視有時候沒解釋 有點神化
以上 有點亂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