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大明王朝1566(1-20集)
http://blog.udn.com/Kea0111/102610675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唐)
這是部十年老戲,今年中國重慶衛視重新播映,有朋友跟我推薦,我於是看了一集,
看完又看一集,看完又看一集,不知不覺就看了二十集。
真是太好看了!
其時我真的說看也未必,畢竟時間沒那麼多,很多時候我都是一邊做家事,一讓戲放
著,用聽的,這些中國實力派演員說話不但字正腔圓,而且聲音感情清楚,光用聽的就很
過癮。
戲裡的故事發生在嘉靖四十年,年初,御前內閣會議討論前一年國庫赤字數百萬兩,
今年又是北虜南倭、又有災荒,政府錢不夠怎麼辦呢?天才的嚴嵩和嘉靖想到,中國絲綢
在西方銷路好,外銷價格高出內銷將近兩倍,因此計劃使江浙多產絲綢以外銷賺外匯,但
增產絲綢的瓶頸在於原料蠶絲,天才的嚴嵩和嘉靖又想到:將產絲大省浙江一半的稻田都
轉耕桑田。「改稻為桑」的國策於是成形,透過聖旨,交由擔任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的胡
宗憲辦理。
其實農地轉作並不是什麼問題,以現代觀點來思考,這個政策要成,政府得提供農民
補貼,另外因是糧食作物轉經濟作物,政府也要確保糧食安全和糧價穩定。這幾點其實戲
嘉靖和嚴嵩都有想到,包括桑田按稻田課稅(種桑每畝收入高於種稻)、從外省調糧等配套
措施。
但此一政策到執行面立刻就出問題,首先是地方政府手段粗糙,杭州知府馬寧遠竟派軍隊
踐踏秧苗、逼農民轉耕,結果不但民眾強烈反彈,連軍方(主管是戚繼光)也大為光火,立
馬把軍隊收回,「農民自行轉耕」的方式一開始就胎死腹中。
嚴嵩、嚴世藩立刻想到第二種方法:由絲綢大戶花錢(糧)買田種桑,這本來也是個可行方
法,補貼該落到絲綢大戶身上,但政府哪有錢去補貼啊?最後,一套好好的政策就變成一
個下三濫的陰謀:由政府的江南織造局承包商沈一石出面買田,而補貼的方式竟然是:幾
個政府單位共謀,趁汛期炸毀新安江堤防,淹沒田地,使糧價漲地價跌,方便承包商買地
。
據戲中災情報告,這場大水造成杭州府下的建德、淳安兩縣災情慘重,數千人死亡,數十
萬人無家可歸,政府賑災的糧食不夠,極需民間支援,嚴黨趁勢推行「以改兼賑」計畫,
準備大肆併購土地。不過趁天災(至少外表看起來是)時允許商人賤買農地本來就很爭議,
偏偏這時朝廷又派了個很麻煩的人物接任受災最嚴重的淳安縣知縣,他叫海瑞,號剛峰。
整部故事的背景看似是硬史料,其實是三實七虛。 我雖然不熟明史,也知道嘉靖是明朝
海禁最嚴厲之時,明官員大概沒多少人知道絲綢外銷價格,就算知道也不敢在朝廷上大喇
喇地講出來,皇帝來填補國庫,也不大可能動外銷的腦筋;另外江南織造局所產絲織品都
是供皇宮或官方用,應該沒可能銷入民間,更不可能外銷。因此劇中「改稻為桑」、「以
改兼賑」這些聽起來似模似樣的政策,其實都是作者虛構的,整個背景比較像借用英國的
圈地運動」,但就把羊毛改成蠶絲而已。
不過雖然背景是虛構的,故事內容卻很寫實,嘉靖晚年沉迷修道,不務實事,朝廷裡
頭分成三大派,當權的是首揆嚴嵩和兒子嚴世藩的嚴黨,反對黨則是自詡忠臣的徐階、高
拱、張居正等人,他們後頭有皇儲裕王(也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撐腰;第三派就是司禮監
的宦官,以大太監呂芳為首,雖說嘉靖一朝已是明朝中宦官干政最輕微的時期,但制度上
還是給宦官很大的權力,皇帝不出面時他們就代表皇帝,可此調解內閣,還一手控制錦衣
衛鎮撫司,另一手掌握織造局市舶司等油水特多的機構,凌駕在士大夫之上。
中央的黨爭延伸到地方,省(浙江)、府(杭州)、縣(淳安、建德)三級政府各個衙門都
是必爭之地,另外還有兩個單位,一個是織造局,宦官楊金水主持,直屬宮中,和巡撫平
起平坐;另外就是抗倭的軍隊,由戚繼光主管,胡宗憲浙直總督督導。
在這樣複龐大的架構下,這部戲塑造了一個一個為難又深沉的角色,就像網路評論的
,這部戲中幾乎每一個角色都可以拉出來自己說一個故事。看這部戲,你會發現,真的,
每個當官的都會有一套自圓其說的哲學,說自己多難多苦多不得以,說自己都被屬下欺瞞
被長官壓迫,說自己不告發壞事不懲治違法都是為了顧全大局,貪官這樣說,清官更是這
樣說,連皇帝都整天在說難啊難啊。
因為有趣的角色太多,只能挑幾個我看到現在比較有感覺的。胡宗憲,和歷史上狹妓
高歌、老謀深算的抗倭名將的形象相反,他部戲中是個底典型的為難的清官,清廉、好名
聲、講師徒之義(他是嚴嵩的學生),結果整天苦著一張臉,拼命幹事東奔西跑,但什麼也
沒沒做,底下的人貪污他不敢說(顧全大局)、毀堤淹田死幾千人他也不敢說(顧全大局),
出事一拍屁股回軍隊去,好在倭亂讓他有地方發揮,還可搏得「老成謀國「、「東南棟樑
」的美名。
海瑞,應是本劇主角,官場硬漢,只中過舉人,臨危被派到受災慘重的淳安縣,還沒
上任就跨兩級槓上省裡的購田政策,又被迫要處決無辜百姓,但海瑞關關難過關關過,他
一出場就說自己沒打算活著離開淳安,然後凡事幹得又快又果斷,在一群和稀泥的官員中
,看他理政查案有種爽快感,他推敲趙貞吉那段根本名偵探海瑞,光看到趙穿便服就可以
想到那麼多。
齊大柱,本來以為只是龍套,但看起來他的角色有越來越重要的趨勢,這也讓我不禁
對他想得多了一點,他是平民,帶領百姓反對改稻為桑,被誣陷通倭,海瑞洗刷冤情,派
到戚繼光軍中,靠著武力往上爬。但後來我想想,不對啊,齊大柱本是桑農又不是稻農,
他有什麼理由反對改稻為桑呢?是怕絲價暴跌嗎?或是他是某派暗插的樁腳,他一路度過
難關,其實有很多我們沒看到的事情?
朱厚熜,嘉靖皇帝,我覺得陳寶國演得超好,感覺嘉靖就是這樣一個很聰明但是很機
掰的皇帝,每次都讓內閣先鬥,最後才穿著道袍飄出來,說話就是慢慢的屌屌的,也不動
怒,完全站在一個自以為皇帝的高度,這篇文章開頭的詩就是他引來教訓內閣的。
其他楊金水、高翰文、沈一石、萬曆他媽、錦衣衛朱七等角色都有很多可以討論的,
總之從皇帝到平民,這故事寫活了許多在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人物,真要寫下去寫不完了。
這部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某種程度上演出了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所說的中
國傳統政治的窘況。黃仁宇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像是個潛艇堡,統治階層是一群同質性很高
的士大夫,被統治階層是一群同質性也很高的農民,兩個階層之間缺少連結,上階層無法
以數字或法律管理下階層事務,只能訴諸抽象的道德禮儀,制定陳義很高但模糊的政策,
施行結果就是帝國對於所有事務都只能力求維持在很簡單、低水準的規模,無法在技術上
進步。
又如這部戲演出的,明朝中後期財政窘迫,一年的歲入才三千萬到四千萬兩白銀(我
之前寫過,在濱田彌兵衛事件中,一船賣給日本人的生絲就值三十萬兩),堂堂一個大帝
國,竟只能用幾千名士兵去對抗幾萬名倭寇,還為此窮得苦哈哈。但問題整個國家並不窮
,沈一石有錢、徽商有錢,市舶司也可以賺錢,但官員想到稅,還是只想到田賦,接著就
是傳統「輕傜薄賦」的理念,覺得農民很可憐,稅已經課到頂啦,永不加賦,但錢就是不
夠,怎麼辦?最後就是走偏門,找個詐騙富商和政府簽違法的約、找個理由抄他們的家、
用囤積居奇的罪名逼他們交出糧食。
《大明王朝》裡頭朝廷能想到「改稻為桑」、促進外銷,應該已經比正史上同一時期
的明朝廷要進步很多了,但相同的,政策一頒下去,清官轟擾民,貪官只想拿好處,沒有
一個人認真規畫是否有哪些土地、或是新墾荒地可以做桑田,是否有可能用不同的合作模
式從農民手中取得田地,是否應該要更加強民眾對糧食安全的信心等等,士人只是吵,只
是鬥,等個對方垮台,只有楊公公老老實實地向西洋商人推銷,真難為他了。
這部戲反映出另一點就是中國傳統皇帝專制政體的可怕,明朝內閣制度到嘉靖時已完
全成熟,官僚體制運作順暢,嘉靖又是個聰明的皇帝,寵信嚴嵩,二十年不上朝,但沒讓
權力流出去半點,他妥善地在嚴黨、非嚴黨、宦官之間取得制高點,沒讓宦官干政,沒濫
用錦衣衛,他知道百姓很苦,政府很窮,知道對倭戰爭很重要,他知道胡宗憲、戚繼光這
些人有才幹,知道他們打仗很辛苦。
然後呢?明朝制度最好,也就是至個樣子了吧。皇帝太至高無上了,他的一切都是對
的,都是不能改的。單以這部戲來說,嘉靖自己似乎沒意識到,他就是整個問題的核心,
他嘴上說得漂亮,跟胡宗憲說無論如何都會給軍隊薪水,但問題是,當浙江大小官員為了
短缺二十萬匹絲綢焦頭爛額的同時,皇帝竟然一開心就賞了兒媳婦十萬匹絲綢。
戲裡嘉靖覺得嚴家汙太多錢(一兩銀子十二錢歸國庫,六錢歸他們,皇帝認了),但嚴世蕃
也講,那麼多藩王要養,宮殿要修,把赤字全推給嚴家一點也不公道,但這話就只能私下
講,任嚴嵩權傾一時,改革要改到皇上斷無可能,連要不修宮殿,強硬如高拱也說不出口
。悍如海瑞,看到聖旨說要查辦宮中機構就大嘆皇上聖明,壓根兒也沒想到問題的根源。
看到現在,我突然覺得唐朝的魏徵能直接指著李世民說話,真的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拉拉雜雜寫了三千多字,實在是因為這部戲可以令人思考的地方真的太多,演員又出
色,不愧是豆瓣上九級分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