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nt.sina.com.cn/original/qihua/simayi/
全文轉自新浪娛樂
吳秀波談《司馬懿》:我的戲劇只是鏡子 沒有答案
《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就像《哈利波特》第一部裡那個霍格沃茨學校裡的魔鏡一樣
,我們在裡面看到的,只是鏡子前那個人欲望深處最想得到的。
https://imgur.com/a/DL4Mx
https://imgur.com/a/vlxix
職能解讀“制片人”:喜歡就要付出
“制片人”是權益,其實更是責任。通過多年的積累,終於讓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
去做一些東西。但有這個能力,就要負責任。所以這一次他們希望我在整個運作過程中,
能夠真正按照自己的制作方向和態度,去完成一個東西,也是一種幸運。這個項目很長時
間以前就開始了,是我做的第一個相對獨立一些的項目,整體制作由自己來把控。
其實制片人這份工作我不是太喜歡,它是一個事務性工作。從一開始搭班子,到開始
制定工作計劃。過程中,如果出現成本以及時間上的改變,還要去做疏通,進行新的籌劃
。我除了對制作負責,也要對未來的利潤回收做准確的估算。這方面工作其實就是努力付
出,事無巨細:大到我們究竟請哪個演員,拍攝時間周期究竟該多長,用幾台機器;小到
防火防盜,甚至整個制作過程中演員的冷暖,都要去規劃管理。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
修行,但也是一個沒退路的事——要想完成你喜歡的,就需要付出這些。
職能解讀之“戲劇監制”:讓觀眾看到善惡俱存
做這麼長時間演員,我一直以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影視作品,不都是標准的戲劇。戲
劇有三個層面和六個要點。我認為的戲劇,第一個層面叫做矛盾,由角色外部矛盾帶出角
色內心矛盾。第二個層面叫做情感,這個層面就比較有趣了,它是通過角色情感來帶入觀
眾情感。其實之所以你喜歡一個東西,並不是因為我完成了什麼,而是你在觀看的時候內
心產生了什麼樣的情感。是觀眾和演員、角色通過戲劇產生了交流。第三個層面叫做態度
,是最重要的。戲劇要折射出主創者的態度,很多人以為主創的態度就是主角的態度,其
實這是對戲劇最大的誤讀。我們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也會看到:主要角色的態度,並非主
創者的態度。主創者的態度隱匿在所有角色背後,根植於故事之中。
有人問我為什麼拍司馬懿?這個戲跟你以前演的戲有什麼不一樣?我沒有做過認真的
考證,但想一想,中國的電視劇主人公,有多少是人性善惡兩面皆有的?比較少見。我們
可以去看《三國志》《三國演義》,去看司馬懿。我以為他在記載上有一定的缺失,便於
建立角色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我以為他有足夠的成敗經歷,便於建立戲劇對觀眾的吸
引。因為戲劇角色本身展現的就是人性的欲望和內心的矛盾,那麼由於記載裡對司馬懿的
部分模糊表述,讓他擁有了更多人性創作的空間,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的一個藝術載體。
戲劇絕不會放棄歌頌人類的善,但也絕不能忘記面對人性的惡。這正是拍攝這部戲劇
的初衷:讓觀眾看到一個人,以及他善惡俱存的心性。通過戲劇對角色一生的回顧,讓我
們看懂生命的圖譜。
https://imgur.com/a/yV07D
司馬懿的“鷹視狼顧”:本性的表露
早期的鷹視狼顧被形成了一種命理,我以為這是後期文學作品總結的。表情絕非是人
類所獨有的:家裡養的貓,平常喵喵叫特別溫和,但是把它逼急了,使勁追它,到最後它
會毛豎起來,向你嘶嚎,大意是:你再逼我,就跟你拼了!對於年輕的司馬懿來講,那無
非就是一個簡單的生死場。在一剎那的生死關頭被壓抑到極致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鷹視
狼顧的狀態,實際也是本性的一種表露。
當看到司馬懿到後期展現被積壓許久的人性之惡時,最可怕的是他當時所處的位置。
他在前期要壓抑心中所有的原始的衝動,讓自己活下來。所謂原始的衝動就是欲望的膨脹
:要修身養性,克制自己,他的人性為此做了許多的扭曲。當他的欲望膨脹到極致的時候
,我們就看到了他心性中的惡。所以說一個殺一萬人的司馬懿、殺七千人的司馬懿,與街
上一個身形高大而欺凌弱小的人本質是一樣的。人性什麼時候最可怕?恃強凌弱的時候,
那是惡與黑暗的體現。歸根結底,戲劇講的是人性。
司馬懿與諸葛亮:是人性不同面的展示
我們都為諸葛亮而惋惜,因為他在做著一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當時無論蜀
國的國力,還是他的壽命,都不能完成他的心願。他最為讓人感動的就是《出師表》,概
括起來就一個詞,叫做“責任”——對先主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自身職能的責任,
絕對的使命感。這是諸葛亮這個人物隱藏在兵者神通背後,更值得我們關注和動容的。為
了著重展現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我找了王洛勇老師,他曾經出演過《焦裕祿》。當他
為了一份責任和承諾站在那兒的時候,當他的眼睛裡精光四射的時候,我知道,他就是我
要的諸葛亮。
三國故事裡有一個詞是最根本的,叫做“一統”,它代表著戰亂的結束,也是所有人
的心願。但是否有永恆的一統?是不是經歷了戰爭,就擁有了永久的和平?現在的世界依
舊有戰亂。為什麼要寫悲劇?就是希望從人性中找到產生矛盾的源頭,從我們自己的內心
去尋找。
https://imgur.com/a/Cbu5j
《三國演義》與歷史:出色的文學才會實現自我對話
我們認真回顧四大名著,它們所謂的歷史真實度究竟有多少?你會發現絕大部分是文
學創作。《三國演義》是章回體小說,三顧茅廬是歷史上沒有的,草船借箭沒有,空城計
也沒有。
假如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完完全全是他與歷史的對話,那我相信它的流傳度應該不
會這麼廣泛。恰巧是因為有三顧茅廬、空城計這些歷史上沒有的故事,讓他在創作中產生
了自我心靈的對話,才更被廣大讀者所接受。越出色的文學作品才會越清晰地展示自我對
話。
司馬懿的歷史對照:借助歷史背景與觀眾溝通
司馬家的故事,在戲劇中形成了“一個姓氏的悲劇”,一定不是從上來就好壞各半,
那樣無法演繹。所以戲劇一定是把好的東西建立了,再去砸碎它。《三國演義》中寫到司
馬懿臨終前對兒子留下遺言:“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
,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輔帝平九州,慎之!慎之!”
而司馬懿死後,遵照他的遺願,薄葬在首陽山曹丕的墓旁,身無一物。如同《晉書·
宣帝紀》中記載的:“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
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顯然,身後事對於司馬懿來說也是無法
預測的。
我以為戲劇是面對人,而不是裝裱人。戲劇借助了歷史背景,借助了角色塑造,以此
完成戲劇本身對人性的思考,及與觀眾的溝通。
https://imgur.com/a/wHroh
質疑1:上半部曹操死後劇情節奏變慢?張春華、柏靈筠戲份過多?
《軍師聯盟》的劇本,是一個女性作者寫的。但她其實有一種男性思維。原來兩個女
性角色的戲特別少,我們希望把她們的戲盡量豐富起來。可能有人會說你不用豐富,我們
就想看男性戲。但如果不這麼豐富的話,到張春華和柏靈筠死的時候,你也就不會那麼動
容了。
前面的戲之所以節奏那麼快,是因為我們把前面十幾集的戲量剪成了幾集。但後來,
我們覺得再那麼剪可能有問題。如果讓故事一味地快速推進,有的觀眾會覺得好,也有觀
眾覺得不好。所以我們只能按照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去進行。
質疑2:這是一部男人戲,女性觀眾看什麼?
這部戲裡我們實際在用悲劇手法來講述戰亂時期的女性和孩子。在亂世的戰爭中,有
數據說軍人和平民死亡的比例是1:20,這是一個可怕的比例。隨著科技和武器的發展,
這個比例可能將更加懸殊。那麼在冷兵器時代,如何在一個戰爭題材下,對女性和孩子表
達最大的尊重?在這部戲裡,在這種人性相互爭鬥的狀態下,你能看到的婦孺,從女王郭
照到甄宓,從柏靈筠到曹爽的妻子蒹葭,幾乎都是悲劇的命運,不管她的地位如何尊崇。
因為我們要關注的是戰亂年代女性的命運。
在我們的戲裡,有在牛背上唱歌的孩子;有刑場上的孩子;有一開始可以往臉上抹泥
,到後來長大成為另外一個司馬懿的孩子……我們在講述這種戰亂的時空裡,人性的欲望
膨脹以後,對婦孺帶來的究竟是什麼?我以為這才是對女性和孩子們最大的尊重。
質疑3:年輕觀眾不是《軍師聯盟》的主觀眾群?這部戲叫好不叫座?
作為主創,我尚且不為此事糾結,我建議你也不用為此糾結。每個人聽到一首好歌,
就希望這首好歌被別人聽到,這是生命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但一生中你說出一句話或者唱
一首歌,究竟有多少人聽到?那是命裡的緣,是注定的。如果你妄圖一部文化作品達到所
有人的認同,這個念頭何嘗不是太過自我和幼稚的?所謂戲劇的公平就在於:公平面對角
色的好壞對錯、高低貴賤,乃至於生死。那麼在一部作品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認同這一件事
上,也應該更加公允。
戲劇是一面鏡子,在鏡子裡折射的不是相同的答案,答案是觀眾自己給出的。創作者
需要的是用一種最本質、面對自我的態度,來展示一個個問號給觀眾。
做戲劇最有趣的是什麼?就是一定要看到受眾的差異性。我以為有些東西一定是有人
看,有人不看,這是特別正常的狀況。因為什麼年齡和閱歷,決定一個人看到什麼層次。
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做了一個所有人都應該能看得懂的戲劇。
https://imgur.com/a/K6WUx
繞指柔:只為讓你更好地珍惜
張春華和司馬懿轉手指這個動作是在拍戲時想到的,最早出現在司馬懿年輕的時候。
其實人在思索的時候,外人眼裡看不到他思想的進退。所以我們需要通過一個簡單的動作
,來表達這個思索。我們常常在很簡單的藝術形式裡看到這種東西:比如“眉頭一皺計上
心頭”。這是一種簡單的身體外部狀態表達思索的形式。而這個動作到張春華臨終前再與
司馬懿做出來,就顯得格外令人感慨和悲傷了。
當你看到肆無忌憚的楊修,看到掌控一切的曹操,你會心潮澎湃,因為你的欲望會得
到強大的滿足。很多人看到《虎嘯龍吟》38集時的司馬懿,覺得最爽。當你看到欲望的達
成、人類能力的強大的時候,你會感到滿足。相對應,當你看到軟弱的天性暴露無遺,或
者是生離死別的時候,你才知道,生命是無常的,有生必有死,有相聚就有分離。你才能
夠想起來,我要去看一眼孩子,看一眼愛人。看到他們安好,你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張春華的一生,其實是一場悲劇。而藝術展現悲劇的形式,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
你看。但我們真的是為了打碎嗎?不,我只是希望你能因為看到悲劇,而更好地珍惜。
群演演技在線:是對藝術的尊重
拍戲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技術態度,一種是藝術態度。所謂技術態度,就是成本、堅
持。而成本與堅持就絕非一個人的事。我們知道在這一場場戲裡,有很多非專業演員,有
時候一場戲會拍好幾天,也許只是因為幾個群眾演員的狀態還不到位。所以你會看到,連
給到特寫的群演和小孩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水准。這就是對制作最基本的尊重。
這部戲裡所有的角色,都在他的生死時刻予以最大的尊重,我們想以此表達對三國人
物的致敬,對生命的敬意。這是我們的藝術態度。
多種戲劇形式的融合:使用舞台劇的拍法,借助曲藝的形式
《軍師聯盟》從開始的情節劇,慢慢變成了宮廷劇,同時又帶有家庭劇的色彩,到後
面看似又有一點歷史劇的影子,本質又是一個悲劇。在整部戲裡,同時擁有喜劇、悲劇和
荒誕劇的特性。到後期的空城計,包括渭水河畔念《出師表》,侯吉的婚禮……你會發現
大部分都是舞台劇的拍攝手法,這也讓演員激發出了最大的創作動力。
劇中我們甚至還借鑒了曲藝的形式:司馬懿回家跪在張春華面前吵架的那場戲,大兒
子、二兒子、侯吉依次進來,在曲藝裡叫“三翻四抖”。我們做了很多不同戲劇形式的轉
換和嘗試。
臨場發揮的笑點:就是很好玩的事
諸葛亮與司馬懿兩軍對壘喊話那場戲,也是我們現場想的。因為實在太無趣了,可能
後期制作上能做出千軍萬馬,但現場其實什麼都沒有。橫店那個地方站一千個人就是一件
嚇人的事,拍戲現場站百八十人,你說我演啥?當時我們特別認真地分析:那個時代沒話
筒,沒有擴音設備,他們怎麼對話?所以我們沒有進行任何考證,認定應該有傳話的人。
在這個傳話的過程當中有趣的是,語言從嘴到耳朵的路上,一定會發生很多的變化。所謂
千山萬水,路遠道滑(笑)……
司馬懿和司馬昭身形交錯時發生了什麼?我的戲劇裡沒有答案
司馬懿和司馬昭在最後的情節裡,在走廊中形成對視以及身形交錯的時候說了什麼?
簡單地說,你究竟要演什麼?我聽到很多說法:第一,這對父子終於成為了對手。第二,
這對父子形成了傳承。第三,父子兩人在那一瞬間完成了某種授意和詭計。其實要的就是
不同的答案。主創者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戲劇是一面鏡子,看戲最大的樂趣是讓觀
眾照見自己的心性。真正高級的戲劇,觀眾站在鏡子面前看到的就是自己。
迄今為止活到現在,我真正得到的答案,就是了解到自己是無知的。宇宙這麼無垠,
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位置在哪兒;生命這麼無常,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時間在哪兒。連位置
、時間都不知道的個體,要妄圖客觀地對世界給出一個定義?那就是上帝要發笑的時候了
。我所能完成的戲劇,只是能面對自我。
如果說你看一個戲,想要一個答案。我只能說,沒有答案。我只有跟你一樣的問號。
如果你突然認為這個問號有了答案,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因為我這一生中曾經無數次有過
答案,最後都發現那不過是我的自以為是。
https://imgur.com/a/W096S
侯吉的婚禮:多少人能與親人同生共死?
最終完成的那場婚禮戲,原來劇本裡是沒有的,我們把戲劇中所謂成王敗寇的大人物
司馬懿與平民階層的侯吉放在一場婚禮的場景中。在侯吉的婚禮上,除了這兩個垂垂老矣
的老頭,被迎娶的人(小沅),以及司馬懿之外的另一個證婚人(張春華)都已離世。其
實我們認真思考:有多少人能與自己的親人、家人,在同年同月同日死呢?又有多少人能
夠幸運到不和一個牌位度過最後的人生?這不是戲劇,這是人生的現實。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生死為大,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的死亡
司馬懿的生命前期有無數次進退的經驗。有句老話用在這個戲裡最有趣不過——“死
諸葛嚇走活仲達”。所有人最初的注意力都放在“諸葛”與“仲達”這兩個詞上,因為諸
葛意味著聰慧、成功,而仲達就是退守、自保。然而“死”和“活”才是這句話裡最重要
的兩個字,而“嚇”則代表著人在生死過程中因欲望而獲取的恐懼。
這個戲太多次表達對死亡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死,楊修的死,荀彧的死,諸
葛亮的死,曹真、曹爽的死,最終也看到了司馬懿的離世。我們的故事幾乎在不厭其煩地
講述死亡。這部戲對每一個生命的死亡,都表達了最大的敬意。無論他在歷史長河中做過
什麼,那是人類記載時間的評定。但在生死場上,眾生是平等的。所以才有了最後楊修說
出的那句台詞:“若你能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分別?”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生死為大,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的死亡
司馬懿的生命前期有無數次進退的經驗。有句老話用在這個戲裡最有趣不過——“死
諸葛嚇走活仲達”。所有人最初的注意力都放在“諸葛”與“仲達”這兩個詞上,因為諸
葛意味著聰慧、成功,而仲達就是退守、自保。然而“死”和“活”才是這句話裡最重要
的兩個字,而“嚇”則代表著人在生死過程中因欲望而獲取的恐懼。
這個戲太多次表達對死亡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死,楊修的死,荀彧的死,諸
葛亮的死,曹真、曹爽的死,最終也看到了司馬懿的離世。我們的故事幾乎在不厭其煩地
講述死亡。這部戲對每一個生命的死亡,都表達了最大的敬意。無論他在歷史長河中做過
什麼,那是人類記載時間的評定。但在生死場上,眾生是平等的。所以才有了最後楊修說
出的那句台詞:“若你能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分別?”
https://imgur.com/a/CAg3d
什麼才能與時間相對應?
片子的最後,司馬懿打著五禽戲,他可能是一只鶴、一只猴子,也可能是一只老虎、
一只熊,最後他的心性甚至可能是一只烏龜。我們用什麼與時間來對應?只有我們的人性
。所謂依依東望是人心,人是否能通過我的心性,讓我感恩,讓我知足,甚至讓我平靜地
撒手西去,全憑這一顆心。在不同的時間段,這顆心所變幻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它曾經
是隱忍的,是天真的、狡詐的、聰慧的、凶殘的。你回饋給時間的,就是你的心性。其實
整個故事,最終傳遞出了時間的珍貴,和心性的變化。
https://imgur.com/a/wxfkq
-
題外話:
開播時常有"司馬懿是不是摩羯座?"念頭浮現
前天看到該劇統計數據顯示
收視觀眾群裡屬摩羯座的粉絲數量最多 覺得挺有趣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