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很喜歡《瑯琊榜》與續作《風起長林》,
也剛好對封建時代的制度有點興趣,
對於長林之罪,我反而認為不是荀卿的罪在將來,而是過去就沒做好。
誠然在帝制的年代,帝王對所有事物乾坤獨斷,
也為了維持這份威權不容任何威脅挑戰,
如《瑯琊榜》的阿選,親手犧牲了七萬赤焰軍與祈王府眾人。
阿選在位時期,文官以中書令柳澄為首,
但各皇子拉攏的是有實權的六部,政令也以梁帝說了算。
到了蕭歆上位,或許因他心慈體弱導致皇權下落,
朝廷偏向明代的內閣制,由首輔荀白水統領群臣代擬多項政令。
最理想的政治是有個完善的制度,即使上位者未臻完美,
仍能維持國事運作而不出大紕漏。
最顯著的例子是商鞅變法,把秦國由公族掌權變成貴賤皆以軍功封爵,
即使武王、孝文王、莊襄王不是很優秀,
秦國依舊能累積商君奠定的基礎邁向一統大業。
荀白水有維護家族專權的私心,但他對於人治的不安也有幾分道理,
自《瑯琊榜》劇末蕭景琰整合尚陽軍及征北軍賜名「長林軍」,
若中間未曾移防,長林軍常駐大梁北境五十年,
而統帥一直都是長林王蕭庭生。
這情況如果黑化會變成中唐以後的河朔三鎮,自安史之亂後,
盧龍、成德、魏博三鎮僅對朝廷有名義上的歸屬,
三鎮節度使世襲或由參將取代割據一方,中央沒有調兵或收稅的權力。
長林軍抵禦大梁最強的外患大渝,合理猜測兵員與裝備都是最佳,
每年支出的軍費也絕非小數目。
長林王旗幟飄揚於沙場,為北境甚至大梁軍民提供五十年的安全,
建立的威望一旦超過中央,人民但稱頌長林王而不提梁帝,
當這隻邊境雄師一旦兵鋒內指,即使不致改朝換代也必定是一大浩劫。
眾所周知老王爺蕭庭生與平章平旌忠義,
但君不見趙匡胤受柴榮恩寵至極,提拔為御前督檢點並託孤,
幼帝柴宗訓即位旋即在陳橋兵變後篡位自立,
即使庭生父子未有異心,當梁帝失德或未能安邦也難保長林軍有兵諫之舉。
我說的長林之罪在過去,指的是武靖帝蕭景琰。
出身軍旅的靖王,在《瑯琊榜》中有執行駐軍移防的差事,
更進行兵馬制改革力圖振興大梁。
長林軍在他上位後所建、蕭庭生王爵為他所封,
為紀念長蘇林家的長林軍賜名在前,應該像其他軍隊定期更換主帥,
避免淪為個人私軍的風險,
蕭景琰封「長林王」不知有意無意,庭生身兼長林軍統帥長達五十年,
這就不是可以降低人治風險的好制度。
高湛說宮牆裡風從未停過,但長林之風起自蕭景琰:
一、開啟長林王為長林軍固定統帥,大梁最強戰力繫於長林府是否忠誠。
二、賜死萊陽王後未能適當安置心懷怨懟的遺孀孤子 (對照譽王遺腹子與藍瑾)。
三、嗣子文弱卻未能避免強勢外戚(或許柳皇后更該負責)。
假設衛錚在藥王谷成功種植冰續草,林殊擊退大渝再輔佐景琰二十年:
封蕭庭生為瑀王,擔任幾年長林統帥後交棒給其他能將、
將蕭元啟及萊陽太夫人降籍庶民,安置在江左給予供養並監視,
這陣風就起不來,續作便是蕭庭生與弟弟家人的幸福快樂生活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