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從國小開始比較常看電視的除了卡通之外就是六人行、慾望城市,台劇不太看,
中劇也沒看過,到了高中、大學時期就比較常看日劇、美劇、實境秀,韓劇倒還好。
如果不算雍正王朝這個有切到電視就看一下的中劇的話,甄嬛傳算第一次中劇體驗。
不過在看甄嬛傳的時候我還沒看過原著小說,跟這次先看小說(非典藏版)再看不同。
先說說這次個人最簡短的心得:遺憾、可惜、美中不足。
之前看完甄嬛傳時覺得太有趣了馬上去翻原著小說(畢竟以前也只看過還珠格格小說)
看完小說的心得是電視劇版本『裁剪』得比較好,把小說中一堆支線收得非常乾淨。
有些人說甄嬛回宮之後的劇情有點倉卒比較趕一點,其實這部分我個人倒覺得還好,
畢竟甄嬛離宮前的鳥事大家都已經都看過了,全部再重演一遍的話反而會有點拖戲。
所以我個人對於甄嬛傳的評價是作者成功地把小說文本裁剪成符合電視劇要的文本。
但如懿傳就不一樣了,首先,如懿傳光是小說文本就有兩個(我自己是看非典藏版的)
其次,如懿傳的敘事背景很難有大家熟知的史實支撐,這邊說的史實不是考古那類的
而是觀眾都已經熟知的架構,比如說雍正跟年羹堯、太后跟多爾袞之類的架構這樣。
所以如懿傳一開始想要呈現給大家的,反而是從甄嬛傳以來就強調的一個終極命題:
願得一人心,容易莫摧殘,也符合如懿的懿字,壹次心,一次真心,真心只有一次。
只是很可惜的是,不太確定是為了網劇平台的播放方式還是導演跟原著作者的觀念,
這部戲一直以來呈現的都是片段、零散式的小事,或是傳統宮鬥的段子不斷地重複,
這給觀眾容易有一種迷惑或是心態就是:我在看的這部戲到底要抓住的重點是什麼?
不同於甄嬛傳或是同題材的延禧攻略,都是為了清楚的某一種目的要展開所有劇情,
如懿傳清淡、吉光片羽,就像是一種後來的人仿拍古人的紀錄片一樣,說些小故事:
今天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女主角其實不太在乎這些。那我們來看女主角要幹嘛呢?
如果你問我個人的意見,我會說應該是導演跟原著作者的野心跟藍圖抓得太大了點,
至少比觀眾能想像的都還要大,他們企圖在這超過百集(指拍攝而非播出)的篇幅中,
跟你慢慢地說一個愛情故事,讓觀眾陪著從兩小無猜的兩情相悅衰敗成可哀的單戀。
讓青櫻自我淬鍊成如懿,才配得上已經成為乾隆的弘曆,然後終究被欺、被負之後,
如懿突然驚覺這是一場巨大又注定無疾而終的單戀,她不再戀著乾隆甚至生無可戀,
才驚得乾隆也發覺靠杯伊人已逝,換他來單戀著如懿,甚至是他與青櫻,舊時兒女。
所以你說皇帝真的愛著如懿?我倒覺得皇帝熱愛一切美的事物,孝賢皇后死了之後,
他的緬懷不過是一齣戲,演給自己看,自我滿足、沉醉,像他在戲裡品玩賞物一樣,
他單戀著如懿、也許不是,手拿青櫻紅荔的帕子,也許只是懷念他自己喜歡的部分,
如果再給他來一次如懿的疾言厲色,他說不定還會再給她一腳叫如懿滾一邊涼快去。
小說中一直反覆地出現的意象,是牆頭馬上,這點在電視劇中反而淡化了很難抓到,
牆頭馬上,當中有男主拋棄女角然後重修舊好的橋段,可惜如懿傳不給這一點餘地,
反而引了蘭因絮果、花開花落自有時來符合如懿本人的心境與意象,這點倒是不錯。
從技術上來說,原著小說雖然能寫能編,但是受限於甄嬛傳的成功帶來的自我滿足,
這部戲原著作者『編』得不好,只是這很難證明就是,也許是剪輯的問題也說不定。
戲的節奏很難抓,倒是配角們有一說的空間,炩妃跟海蘭都可以是男女主角的影子,
海蘭,一直以來依附著如懿,結果有一天當這個影子自己行動了之後反而傷了如懿,
炩妃,這個皇帝一手調教的女子,是皇帝作為帝王而生的陰影催生出來的一種開脫,
要說如懿清白不鬥爭,其實不過是海蘭都替她做了,而要說真心,婉嬪跟舒妃也有。
啊靠杯要開會了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