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提醒:以下相關報導可能有劇透
《長安》導演直面“十二問” 大贊千璽有文人風骨
2019年07月05日 09:39 北京青年報
6月27日晚上,易烊千璽和雷佳音主演的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突然在優酷開
播。這樣一部“零宣發”裸播的作品,卻爆發出驚人的口碑和傳播能量。
該劇由曹盾執導,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
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對於
該劇如今的火熱局面,曹盾表示“完全超過預期”。他透露,播出的消息他也是臨時
得知的,當時的心情是“能被觀眾看到就是好事”。
1 時間背後的文化
十二時辰不是《24小時》
北青報:這部劇裡包含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但與其他古裝劇明顯不同的敘
事節奏和方式讓很多觀眾的第一反應是“像美劇”,並將之看做“唐朝版《24小時》
”,這種中西融合的風格是怎麼確定的?
曹盾:一開始在接這個戲的時候,就有人說我們怎麼不拍成美劇《24小時》那樣
的。這是因為我們沒法拍《24小時》,沒辦法用分秒的概念拍成十二時辰,也不可能
一會兒蹦出一個字幕:5秒,這樣大家就會覺得太奇怪了,唐朝戲怎麼能出現秒錶?
而且也不能分格畫面。
我們有的是什麼?時辰,農曆節氣,這是我們自己的計時方式,是我們這個民族
獨有的。所以我們拍的是十二時辰,拍我們自己的東西才能區別於美國的《24小時》
。這是我們文化獨有的東西,文化還是有差異的,所以我們只能拍我們的戲。
2 人物背後的博弈
第一集寫了23個版本
北青報:據說第一集寫了23個版本的劇本,你所理解的張小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個過程可以定義成是一個“反客為主”的創作過程嗎?
曹盾:的確寫了23遍第一集,因為馬伯庸老師寫的第一集用電視劇的形式拍出來
是挺難的,所以我在找那個感覺。當然不是所有這23遍都在為一個人服務,我說想找
到我心中的張小敬,並不是想反客為主,而是想要編劇抓住自己心裡的那個人。
張小敬在馬老師的心目中是個活人,他閉著眼就能看到這個人怎麼樣說話,怎麼
樣行動,遇見什麼事兒有怎麼樣的反應,他才能寫這個小說。如果這個東西我抓不住
,就不知道張小敬面對別人說這句話、提這個問題時,他應該怎麼反應。我覺得這是
一個揣摩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反客為主的過程。
至於法家和道家的博弈,其實跟時辰和小時的概念是一樣的。我一直在想怎麼能
寫出一種只屬於中國文化的矛盾與衝突,因為李必是道家思想,所以才給林九郎設定
一個法家思想,是這兩種思想在衝突,而不是兩個權力集團在衝突。
3 演員背後的欣喜
流量小生也有文人風骨
北青報:雷佳音和易烊千璽的組合出於什麼考慮?劇播出之後,易烊千璽獲得了
很多“路人粉”,這在預料之中嗎?
曹盾:雷佳音能來《長安十二時辰》,是一個非常讓我驚喜的收穫。當然,這背
後也有平台的大量數據支撐著我選擇他,優酷的數據顯示他還會有成就,這個人未來
會比現在還好。
千璽,我基本上第一時間看到小說後就覺得應該是他。當時拍《海上牧雲記》的
時候就想過找他演牧雲生小時候,現在看,如果當時找他來演應該是一個特別好的選
擇,因為他的氣質有文人的風骨。他是在拍我們的戲時考取的中央戲劇學院,他考上
的時候我們都挺高興。拍這個戲的時候,他17歲,已經展現出了一個大演員該有的素
質。身邊都是一些老戲骨,但他的發揮沒有失水準,這是讓全組包括很多老話劇演員
都非常讚歎的。“這孩子不得了”,這是當時在劇組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4 風骨背後的性格
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
北青報:您提到易烊千璽身上有一種文人風骨,是怎樣具體的表現呢?
曹盾: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沉穩,穩得住,跟他的年齡不是特別符合,有點少年
老成。第二,千璽是一個文化素養很高的人,書法非常好,還會雕塑以及很多大家知
道的那些才能、才藝。我覺得他是一個綜合素養很高的人,他在現場也一直保持相對
穩定的工作狀態,偶爾笑場,但是會很快回到自己的角色裡。他很能吃苦,也很敬業。
5 長鏡頭背後的努力
“贊”是靠汗水打造的
北青報:第一集開場的長鏡頭應該是這部劇收到的第一個“贊”,劇中有大量長
鏡頭使用,是出於什麼考慮?
曹盾:這是我自己給自己加的一個任務。我們開機前確定《長安十二時辰》的風
格是視覺流暢,運動鏡頭多,於是就決定盡量用長鏡頭。後來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很
多器材都是我們自己加工的。比如有一個鏡頭——一個煙丸射過去,鏡頭從天上下來
,然後在房上滾,最後脫落馬背。很多人以為是航拍,實際上都是用器材完成的。
航拍機器掛不了大攝影機,如果用航拍,可能到這個畫面時,突然就變成蘋果華
為的畫質了。為了讓畫質統一,幾乎所有的鏡頭都用大機器拍。《長安十二時辰》有
一個專門解決器材問題的工作部門。
6 失敗背後的成長
學會如何管理龐大團隊
北青報:你的上一部作品《海上牧雲記》的哪些經驗教訓對《長安十二時辰》有
幫助?
曹盾:在《海上牧雲記》之前,國產劇的投資、體量還有製作理念都跟現在不一
樣,可以說《海上牧雲記》讓國產劇發生了一些變化。對於我們這個團隊來說,它給
所有人積累了實際工作經驗,是《長安十二時辰》的一個基礎。
比如怎麼去管理那麼多人同時工作,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以前的劇組可能
就兩三百人,《海上牧雲記》的時候是800人,《長安十二時辰》在不算群眾演員的
情況下,最高峰值是1000多人。怎麼讓這樣龐大的團隊來合理有效地工作,經驗肯定
是來自於《海上牧雲記》。
7 挨批背後的堅持
必須尊重作者的特點
北青報:面對《海上牧雲記》曾招致的批評,您覺得有哪些是需要堅持的?哪些
是需要改正的?
曹盾:《海上牧雲記》裡有一些嘗試,觀眾對我提出了批評,比如節奏過於緩慢
。後來我也反思了,我其實是想忠於原著的一些文學功底。雖然很多人不喜歡,覺得
太慢,拖沓,但是我個人還是覺得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所以這個經驗我並沒有
把它扔掉。
正是因為帶著這個經驗,我也必須尊重馬伯庸的特點去創作《長安十二時辰》。
首先要保留馬伯庸小說的閱讀感覺,第二要保留馬伯庸小說中的知識點。《長安十二
時辰》當時在好多網站上,特別引起大家轟動的不就是那些知識點嗎?所以,我們既
保留了知識點,又加了很多東西,就是必須帶著他的烙印再往下走,這個是《海上牧
雲記》和《長安十二時辰》之間的潛在關聯。
8 “看不懂”背後的拷問
三年級都有古文教育了
北青報:也有觀眾反映本劇信息密度大、門檻高、看不懂,您怎麼看待這種聲音?
曹盾:我問過好多人,《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小說是幾天看完的?我是一天看完
的。有人說三天,有人說兩天,大部分男同志基本上都是一口氣看完的。小說裡那麼
多知識點都能看懂,為什麼到戲裡就看不懂?唐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應該是我們最
熟悉的,以前大量的影視作品也向大家普及了長安的氣質,長安的雍容華貴,所以我
不覺得看不懂。
當然還有個別老師問我,人物對白裡頭有些半文半白,有沒有擔心觀眾看不懂?
我回想了一下,1983年的時候我11歲,那時看《紅樓夢》都覺得能看懂。83版的《西
遊記》裡也有很多半文半白的對白,不也看得挺開心嗎?為什麼到今天看不懂了?九
年義務制教育我覺得這些早該學會了,三年級現在都有古文教育了。
9 敘事背後的核心
長安才是真正的主角
北青報:還有一部分觀眾抱怨“看不懂”的是在剪輯上,比如張小敬前一秒還在
緊張暴走,下一秒就在看許合子跳舞,不明白它跟主線情節是什麼關係。您認為這是
一種敘事風格的需要,還是刻意在雍容氣度的長安生活和分秒必爭的破案中間尋求一
種平衡呢?
曹盾:我們的標題不是“張小敬十二時辰”,也不是“李必十二時辰”,我們的
標題是《長安十二時辰》,我們的主角是長安,這個城市才是真正的主角。我們要講
的是長安的危機,而不是張小敬的危機,我們要找的是長安的情懷。
為什麼那場戲那麼去拍?是因為雖然表面上看許合子是在表演,但其實隨著這個
人走下去,她的每一場表演都是一場戰爭,只有她站到最後那個位置上,永新縣的百
姓才能過上好日子。所以這個情節跟張小敬的情節,對於我們來說同等重要。
對於一個英雄人物的塑造來說,他在拼命時,百姓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這是我
要展現的,因為他救的就是這些人,他要保衛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
10 “質感”背後的真誠
劇集假裝電影是沒必要的
北青報:有人說現在劇宣“三大俗”之一就是“電影質感”,《長安十二時辰》
是為數不多的、被觀眾自發評價為有電影質感的。這是你追求的效果嗎?
曹盾:首先我沒拍過電影,雖然我學的是電影。我不認為一部劇或者劇集要努力
把自己假裝成電影,這是沒必要的一件事兒。至於質感,我覺得不代表電影質感就一
定是好的,我也看過特別糟糕的電影。所以我覺得做好自己的就好,別想太多。
11 商業背後的責任
要拍出大唐的時代氣息
北青報:您在處理歷史和現實相勾連的部分時,是怎麼實現您想要做到的“一日
長安”的?您覺得在處理過程當中,最核心關鍵的地方是哪裡?
曹盾:是時代氣息。我們不是一個文獻片,我們是個商業片,所以這個劇並沒有
承載讓唐文化事無鉅細展現出來的責任和義務。但既然是大唐,我們就要拍出時代氣
息。
時代氣息有一個獨特的氣質,同時有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人物是活在自己獨有
的生活方式中,包括語言風格、對事物的認識,把這個做紮實了,情感就紮實了,情
感紮實了,所有的情節才紮實。
12 復原背後的選擇
自己織布、印染做成戲服
北青報:唐文化涉及方面那麼多,如何能做到盡可能地復原呢?
曹盾:至於復原唐文化,我們是有所保留的,該不遺餘力的地方我們不遺餘力,
比如服裝。可以說你們現在看到的畫面中的每一個人,除了主角之外,所有群眾演員
的衣服都算在內,每一件都是我們自己做的,沒有一件是租來的,很多布都是我們自
己織的,上面的圖案都是我們自己印染的。
我唯一沒要一樣東西,就是刺繡,因為我覺得織和染才是當時最重要的製衣手段
。現在很多古裝劇為了顯得雍容華貴,都大量使用刺繡,而《長安十二時辰》裡我們
刻意規避了刺繡。我們想說的是,除了刺繡之外,我們還有別的東西,所以不要刺繡
。迄今為止,你們看到的服裝上都是沒有刺繡的。
(文/記者 楊文傑)
(責編:珞小[歆女])
https://ent.sina.com.cn/v/m/2019-07-05/doc-ihytcitk9827753.shtml
《長安十二時辰》劇名竟是他寫的?自稱被導演強逼
2019年07月04日 15:23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 張坤玉)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每集開篇都會出現日冕
標註時辰,用來提示本集劇情發生的時間。有網友發現,原來片頭時辰表的毛筆字是
演員祖峰寫的。
新京報記者聯繫到該劇導演曹盾,他表示,他和祖峰是多年好友,一直知道祖峰
的書法特別好,所以就想請祖峰幫他把每集涉及的十二時辰的時辰寫出來。祖峰起初
不知道要具體寫什麼,曹盾把需要寫的字發他,“他一看我發的東西就瘋了,因為有
幾十集的片頭的字,每一個時辰的名字都得寫,最後他就在家練,練完了寫一個發我
。包括《長安十二時辰》的幾個字,都是祖峰寫的。”
正在拍戲的祖峰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稱當時曹盾讓他寫劇名,但他說自己平時
只抄書,不會寫書法,“曹導演於是強逼。”
祖峰透露,平時他經常用小行楷抄古文,也臨些帖子。寫劇名還真不在行。想寫
的拙一點,就想到了碑,於是寫成了現在這個樣,“寫了好幾種,曹導演挑了這個。
後來曹導演又說每集的時辰名也要寫,又寫了半天。總之交差了。”
(責編:得得)
https://ent.sina.com.cn/v/m/2019-07-04/doc-ihytcerm1303868.shtml
《長安十二時辰》兩部合為一部?從25集變為48集
2019年07月05日 09:19 新京報
新京報訊 7月4日,有網友發現原本25集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在優酷顯
示的總集數已變更為48集,疑似增加了劇情。然而,根據廣電總局電視劇月報備案顯
示,《長安十二時辰》確實曾分兩次備案,第一部名為《長安十二時辰》共25集,第
二部名為《長安十二時辰之末路重生》共23集。若此前釋放出的是25集第一部,目前
48集或是將兩部合為一部順聯播出。目前平台尚未對此變更作出回應。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代主管偵緝逮捕的“不良
人”張小敬為戴罪立功,需要在十二時辰之內,與靖安司主腦李泌共同偵破混入唐城
的可疑人員,解救唐城黎民百姓。該劇自6月27日在優酷突襲上線後,豆瓣評分高達8.7
,登頂2019年度劇集口碑榜。
(文/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編:珞小[歆女])
https://ent.sina.com.cn/v/m/2019-07-05/doc-ihytcerm1459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