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琅琊榜》首播的時候,我正在忙期末論文,只看了一些片段就沒空再追下去。趁
這段時間畢業即失業,我就從頭到尾補看一遍。
之前在板上爬過文,發現好多大大都寫過《琅琊榜》的心得,篇篇精闢,而且情感細膩,
我看了完全五體投地。至於我自己,身為一個沒血沒淚的人,寫不出那樣的文,只好說點
簡單雜亂的想法。
一、 開場。
如果說,有哪位演員教我學會追劇前先上網查分集劇情,那肯定就是胡歌了。他之前演的
《仙劍》系列、《神話》,都是前面喜劇風格,後面急轉直下變成悲劇,讓人措手不及。
所以想當然我在追《琅琊榜》之前,也先看爆雷,確定劇情走向再追。
不過我看了第一集之後,就發現自己之前的擔心是多餘的。《琅琊榜》一開場,它就已經
暗示了後面的劇情和結局,不會讓人誤以為是喜劇。開場畫面梅長蘇夢回梅嶺,一片煉獄
景象,然後他從夢中驚醒,緊握赤焰軍手環,看見門外青山隱隱。我認為梅嶺那段夢境跟
他握著的手環,就傳達出梅長蘇一直背負著赤焰冤案這個重擔;而門外明亮秀麗卻遠不可
及的青山,象徵他追求的清明朝局,還有日後沉冤得雪。同時梅長蘇披頭散髮,形容憔悴
,暗示他病情不樂觀,前途艱險,也奠定本劇悲涼的基調。我剛看這段時還一度把他跟藺
晨搞混,因為藺晨是少數經常披頭散髮的角色,後來才靠劇情以及眼睛、鼻子的形狀認出
那是梅長蘇。
二、 定位。
《琅琊榜》這名稱來自琅琊閣每年製作的排行榜,有什麼公子榜、高手榜、富豪榜,聽說
原著裡還有美人榜。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設定,就覺得琅琊閣好像古代版的《富比士》雜誌
社,他們做的排行榜還天下皆知,想必琅琊閣也經常發行排名雜誌,讀者遍及各國,連北
燕皇子都會看。
再往下看還會發現,琅琊閣不只是做排行榜,他們其實靠回答問題賺錢,幫麒麟才子打廣
告,閣主還可以替人看病,琅琊閣在這裡的定位,好像是集排行榜雜誌社、民間智庫、廣
告公司、醫院四種性質於一身,我該說它是萬能公司嗎?
另外,第一集就提到,梅長蘇幫助在北燕最無背景的六皇子被冊立為太子,這一段據說是
電視劇加的,原著沒有。有人認為梅長蘇除了大梁,還管北燕的事,未免太忙,而且他不
可能像在金陵事奉靖王一樣,跑去事奉北燕六皇子。但我認為他應該是靠寫信給北燕六皇
子來提供建議,他在去金陵之前應該跑不了多遠;而且這一段可以鋪陳梅長蘇的本事,為
後面太子和譽王競相爭取他效力增加可信度,不然僅憑一張紙寫著「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太子和譽王就相信了,理由未免薄弱。不然你看《三國演
義》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了,也沒安天下啊?宣傳詞要搭配
實證,才能讓人信服。只是這麼一來,也更容易讓靖王懷疑梅長蘇的用心和忠誠。
三、 劇情。
我感覺《琅琊榜》的劇情結構似乎是分成三大段,每一段搞定一個反派,第一段扳倒謝玉
,第二段扳倒夏江,第三段說服梁帝重審赤焰案。上一段劇情牽出下一段,每次劇情高潮
前都會有伏筆、推展、情緒堆疊,像是海潮式結構,布局嚴謹。另一方面,它的風格偏向
含蓄內斂,有話慢慢說,也滿合我的口味,畢竟一直看演員像馬景濤上身一樣大哭大吼,
或是講話像機關槍一樣快得讓人追不上,很容易就會審美疲乏。
另外,有人稱《琅琊榜》為「中國版《基度山伯爵》(又譯《基度山恩仇記》)」,我仔
細看了一下,這兩個故事前面的確有滿多情節相似,不過《琅琊榜》和《基度山恩仇記》
有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基度山伯爵的復仇行動主要是為了自己,但梅長蘇在復仇之外還有
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懷抱,他是為了替七萬赤焰軍平反、為了看見朝局清明而活,很少顧慮
到自己,而劇中許多如沈追、蔡荃這樣的純臣也是這樣富於理想。海宴似乎很喜歡曹植的
〈蟬賦〉:「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這幾
句話就代表全劇的主旨,那隻玉蟬也象徵劇中眾多貞節志士。我上一次看到有這種精神的
陸劇是《止殺令》(該片同樣由山影出品),但那是宗教故事。
四、 收尾。
《琅琊榜》最後一集是赤焰一案沉冤得雪,四周國家同時來襲,梅長蘇死也要去指揮戰況
,收尾就在登基後的靖王題下「長林軍」三字紀念梅長蘇/林殊。有人說這是為結局而結
局,不過我看了卻心想:編劇終於聽到我的心聲了!記得我以前看其他宮鬥劇時總會想:
你們整天內鬥,不會搞到亡國嗎?我要是敵國,就趁你們內鬥時打過來。果然《琅琊榜》
編劇就寫了內鬥之後的外患,這裡的敵國想法完全跟我一樣。
至於梅長蘇,他求仁得仁,這樣結局倒也沒什麼遺憾,只是苦了眾多愛他的人。他最後服
用那個可以激發體力卻是致命毒藥的冰續丹,我聽了總會聯想到甲基安非他命(俗稱「冰
毒」),臨床上曾當作興奮劑使用,德國、日本也曾在二戰時期給士兵服用,來提升戰鬥
力。
最後一集在主角三人安排各前線主帥那段,我有兩個疑問。其一是霓凰安排聶鋒、夏冬夫
婦二人同行去打北燕,因為只有夏冬聽得懂聶鋒說的話,我在想夏冬不是回去坐牢了嗎?
她是何時出來的,難道我漏掉了什麼沒看?其二是由梅長蘇親自對付的「大渝」,我想國
名前加「大」應該是對自己本國的美稱,對於敵國,直呼「渝國」或就其地理位置稱為「
北渝」就好,何必言大?我之前看《精忠岳飛》也有同樣的問題,宋人稱敵國為「金國」
即可,何必喊「大金」?敵國之間沒用髒話互相問候,就算很客氣了。
五、 主角。
關於演技,我認為演員背好台詞、做出劇本要求的動作是基本功,能做出符合角色當下情
緒的臉部表情(如果是現場收音或演員親自配音,還有聲音的表情)是進階能力,最高段
的演員應該能掌握一閃即逝的微表情,以及出於本能的肢體動作。
梅長蘇這個角色,特別難演,因為他首先是個病患,其次性格隱忍,另外他又是昔年飛揚
跳脫的少帥,整體來說外弱內強。這表示演員必須演出病懨懨的樣子,說話舉止要含蓄有
禮,眼神還要自信滿滿,偶爾鋒銳如刀,身體和眼神所表現的情態完全不一致,可說是演
技大考驗。
聽起來很難,但我認為胡歌做到了,他在劇中一舉手、一投足都出於自然,讓人只覺得他
就是梅長蘇,不會感覺到他是在演戲。之前有人分析過他在因病駝背跟抬頭挺胸之間的轉
換,還有他對眼神的掌握,而我注意到的是他的微表情跟腳步。
在微表情的部分,我以為做的最明顯的地方,就是第一集梅長蘇初來寧國侯府見到謝玉,
他低頭作揖時眨了一下眼睛,然後回想起謝玉在梅嶺攻擊赤焰軍。這個眨眼不是眼睛瞪痠
了才眨,那是符合人類心理運作的表現。人在看到厭惡的人事物時,會下意識地瞇起眼睛
,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如果這時為了禮節需要,會再重新睜大。胡歌這一眨眼,可以說非
常精確地演出梅長蘇痛恨謝玉卻又馬上注意掩飾、極力克制的心理狀況。
在腳步的部分,人體中最依本能行動、最難刻意控制動作的部位就是腳,但是最優秀的演
員可以控制。在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就是香港電影《桃姐》,影后葉德嫻飾演的桃姐中
風之後,她的腳步就變得蹣跚沉重,跟我外公過世前的步姿一樣。而在《琅琊榜》裡胡歌
的所有演出中,最能展現他對腳步的控制,是在第三十九集,梅長蘇被攙扶著走出懸鏡司
地牢那一段,那時他腳步搖晃不穩,看起來就是一副快要倒下去的樣子,完全符合梅長蘇
在懸鏡司受盡折磨後的身體狀況。
另外,聽說《琅琊榜》在拍冬天烤火取暖的時間,其實是在夏天,大家都熱得要命,而胡
歌在大熱天還要裹著毛領斗篷演出怕冷發抖的樣子,只能說這部戲不只考驗演技,連演員
的溫度感受都一起考驗進去了。
至於之前被人討論到爛掉的火寒毒與烏金丸,這真的是劇情上的一大漏洞,我來嘗試硬拗
一下,看看能不能圓得過去:梅長蘇所中火寒毒或許太深,即使剉骨削皮也無法徹底清除
,體內仍存有屬性極為寒涼的火寒毒,而懸鏡司的烏金丸可能類似魏晉的五石散,藥性燥
熱,服下後遇到原有的火寒毒,在體內互相衝撞一陣,就被抵消殆盡。這樣……大概……
說得過去吧?
六、 人際。
在主角的人際關係這一部分,我主要想談霓凰跟靖王。
關於霓凰,我注意的是她與主角的CP感。我觀察演員有沒有CP感,不是看兩位演員的相貌
是否登對、有沒有很多親熱戲、有沒有講很多甜死人不償命的台詞,而是看演員的舉止像
不像情侶的互動。這裡我要舉一個反例,就是《仙劍奇俠傳三》的霍建華和唐嫣。他們在
劇中飾演相戀三生的徐長卿和紫萱,一度還有謠言說他們假戲真做,但我當時光看劇就知
道他們並不是真的戀人,因為他們在劇中擁抱的時候,只有上半身接近,下半身卻有距離
,顯得兩人有些生疏,頂多只是朋友,後來他們各自結婚,證實了我的觀察。
那麼,胡歌的梅長蘇和劉濤的霓凰郡主,有沒有演出像情侶的互動呢?我看起來是有。在
第十二集長亭相認及第十九集蘇宅道別的橋段,梅長蘇和霓凰相擁時是全身貼近,正是情
侶該有的表現,即使他們在劇中沒有太多親熱劇情,但他們有演出這對未婚夫妻似淡實濃
的情愫。
關於靖王,這個角色考驗演技的地方就是他認出林殊的前後對比,認出前要有主從感,認
出後要像兄弟情。我選擇第二十四集開頭跟第五十二集開頭做比較,兩段都是梅長蘇和靖
王在談赤焰案,但是在前面靖王還只當梅長蘇是個謀士,在後面靖王已知梅長蘇即是故友
林殊。第二十四集,王凱的靖王講話時很少正眼看梅長蘇,而且全身挺直緊繃,明顯抱持
著防備心,梅長蘇則單方面對他畢恭畢敬,一看就知道是主從關係;而到了第五十二集,
靖王和梅長蘇並肩而坐,靖王無論是姿態或面部表情都放鬆許多,講話時會把臉轉向梅長
蘇,上半身也會稍微彎向他,兩人的動作有點像是鏡像般彼此對稱,的確就是好友之間的
互動。
其實整體來說,《琅琊榜》並不是只有主演胡歌、劉濤、王凱三人演得好,而是所有演員
的表現都在水準以上。一個人演得好是演員本身的功勞,但所有人都演得好就是導演的功
勞了。這裡要感謝愛演又會導的導演群,讓大家有一部好戲可看。
不過說到人際關係,劇中有個地方讓我滿訝異,就是認出林殊的人大多有所依憑,比如蒙
摯靠事先通信,霓凰聽言語破綻,靜妃看《翔地記》避諱,但第二集太皇太后雖然失智,
卻能在沒有提示的狀況下,一眼就認出林殊,她到底是怎麼認出來的,我至今百思不得其
解。
七、 配樂。
我剛開始看《琅琊榜》是直接看,影片聲音散逸在空氣中,乍聽之下還以為它大部分只有
對話,安安靜靜,扣除插曲外沒有什麼音效和配樂,如果用繪畫來比喻,感覺就像聽了一
幅白描山水小景。直到有一次外面下大雨,連對話的聲音都完全掩蓋掉,我戴上耳機來聽
,這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幅濃墨重彩的青綠山水長卷,情緒豐富得很。它的片頭曲、插曲都
恰如其分,片尾主題曲〈風起時〉旋律簡單,我聽沒幾遍就會唱,卻又意境深沉,有種「
大曲必易」的架勢。
而在劇中配樂方面,無論是第一集梅長蘇乘自行船吹著笛子登場,那種清雅悠遠的笛音,
還是最後一集靖王登基後為新軍賜名寫下「長林軍」三字,那種昂揚壯闊的交響樂,都表
現得可圈可點,後者更是我為《琅琊榜》寫下這篇心得並為它填一首長調詞的主因,通常
我都很懶,看劇不寫心得,這次是少有的例外。此外,第四十二集梅長蘇和穆青一起喝茶
的配樂,因為我有在聽茶禪一類的音樂,所以聽到那種古箏緩慢搖指的手法,就聯想到古
箏佛曲〈大雄寶殿〉,除了倍感親切,還瞬間覺得畫面上那兩人就算突然換成光頭也沒有
什麼違和感。
在此附上我為《琅琊榜》填的長調詞:
詠《琅琊榜》,調寄〈沁園春〉,用韻第十三部
天水滄茫,漫漫扁舟,裊裊笛音。是白衣卿相,霜操素志;彤弓飛將,碧血丹心。重謁金
陵,時瞻魏闕,舉目綱維皆陸沉。奇謀定,令山河變色,蕩卻邪陰。 前塵往事難尋。嶺
表劫餘,仍保赤忱。縱江湖日遠,孤忠未易;紅絲雖斷,眷戀猶深。鼓震邊關,突圍北境
,萬里冰凝霑滿襟。悲殤國,但名留軍鎮,風起長林。
「彤弓」是專有名詞,見於《左傳》,指朱紅色的弓,這裡指林殊用過、靖王收藏的那把
弓,不過主題曲都管它叫「朱弓」。詞我自知填得不大好,還請各位多多包涵,將就著看
。
感謝大家看完這篇冷硬又囉嗦的心得,最後請靖王唱首歌來緩和一下情緒。
靖王:我是男生,愛哭的男生~
配上劇情毫無違和感,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