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電波」跟「喜好」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不喜歡懸疑劇,但不會說懸疑劇我吃不到電波,
我覺得電波就是頻率,你跟這作品的主創有沒有在同一個頻率上,
而喜好就更細了,你可以從喜歡一個類型,到只喜歡 HAPPY ENDING(欸)
寫文的TAG有多少,喜好就有多少XD
2020年有一部《逃出立法院》的國片,我看完覺得太好看了,太好笑了
但我上網查心得發現大部分觀眾覺得還好,我才發現我GET到他所有的笑點
連用了摔角WWE的哽我都知道,這個編劇跟我腦電波完全一致阿!
再舉個例子就是王家衛的電影,當年《2046》我也去電影院看了
我記得我的理解是很淺的一面,就是男主滾吧,
畢竟年紀輕輕的我不可能跟王家衛的情感觀念同頻率
再來就是一樣年紀輕輕的我看了《鬥陣俱樂部》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當然我不可能跟這故事同頻率,但我還是看了N遍。
回到慶餘年,我覺得他的頻率非常普遍(普通的古裝權謀),應該不存在不懂
雖然有幾個笑點(中國的諧音哽)不在我們的生活範圍內,但是也沒有影響太多。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還是在這個故事講的方式很不同
通常我們看劇時其實都有一個假設架構
初始設定 X 實現目標的過程 X 目標(結局)
先說初設,其實就是仙俠、懸疑、穿越...等等
比較細的還有這個主角有什麼特殊能力啦,通常在一開始就會說出來,
有特定喜好的人就容易自行選擇來看
後兩者也是很多劇一開始就說了。
比如現在大部分的仙俠劇
初設男主女主大部分就是那樣 X 談戀愛+拯救蒼生的過程 X 談戀愛+拯救蒼生的結局
(無論BE HE OE)
所有東西都是已知的,編劇就是要在這已知中下功夫,
像美國的情境喜劇就是除了初設以外,其他都未知,你不知道這集會演什麼。
如果有編劇背叛了觀眾的假設,比如戀愛劇不讓男女主好好戀愛卻一直開別種副本,
那有些觀眾就會看不下去,因為這跟他心中的已知不同。
很多藝術片大家一開始就看不下去其實就是他初設就沒有明明白白講出來
然後就從頭不懂到結尾(中間就睡了)
我覺得慶餘年就是有太多未知
初設乍看是穿越(後面跟你說不是)
一開始你以為是揭開母親的死因並復仇為目的
但是過程上也不是這樣
你說主角設定目標是好好活著,但他本來就活得很好(乍看下),
也就是你無法確定這劇到底想幹嘛 這過程中又是為了什麼目標前進
(雖然有幫藤報仇的短期目標,但不會覺得是最終目標)
我認為慶餘年的成功就在這些未知的把控上
讓人去猜又不斷反轉,所以每個配角的行動也不能漏掉,
「原來他當時是這個想法......」
都是看到最後才知道,這也是喜歡的人喜歡的原因吧
我前面推文會用進擊的巨人當例子也是因為這樣
巨人初設裡面有太多未知,為什麼會有牆,為什麼會有巨人
一開始用戰鬥來快速推動,讓很多人以為目標是打倒全部巨人,過程也是戰鬥
結果中間一個大段在敘述政治鬥爭
導致很多人看到這地方沒有看下去
即使故事完全沒有問題,也合乎劇情發展,卻違背觀眾預想,或是未知太多,
的確會讓有些觀眾無法看下去,但我覺得跟電波無關,
單純就是個人喜好跟看作品的習慣不同而已,有人能接受這模式,有人不行。
※ 引述《ez910115 (小隻黑黑)》之銘言:
: 前陣子我爸一直推我看蘭陵王
: 推了很久,都懶得找來看
: 後來拗不過,所幸找來看,
: 前面是不錯,中段有點宮鬥
: 結果看到一半,變成老婆超愛看
: 一直拉著我一起看完。後面看下去就真的看演技比較多
: 然後老爸又推我看了慶餘年
: 看了兩集,一直被老婆嫌主角醜配腳醜
: 劇情沒高潮又不知道要在演什麼的感覺
: (叫我趕快換一部
: 然後我自己看到第四集,是有讓我笑的橋段啦
: 請問本劇賣點是什麼?
: 穿越+日常+搞笑片嗎?
: 要看到第幾集才有高潮?
: 然後我覺得范閒演員,有一種翻版周杰倫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