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涉台研究水平代表什麼
https://reurl.cc/eAK6x
人民日報海外版最近刊載一篇名為「和平中立公投,是危險的政治鬧劇」評論作者是「全
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從文本的語境邏輯來看,除了體現中國當下台灣研究的基
本困境,也反應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本質問題。
文章宣稱的公投荒謬鬧劇,其實來自於中共長期對於兩岸關係的政治定性與偏見,亦即「
台灣根本是不是國家,只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就歷史的向來看, 台灣自古是中國一
部份」命題的本身就具有許多爭議,況且其中也存在許多斷裂與不連續的現象。在鄭成功
來台前在天朝心中只是化外之地,馬關條約割台清廷內部多有「寧贈外人,不予家奴」的
呼聲,若非戰爭失利國民政府也未曾考量收回失土,彼時在台設有中華民國領事館就是客
觀事實。
關鍵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以來,未曾實質統治管轄過台澎金馬,冷戰時期兩
蔣政權固然在一中立場上採取爭鋒相對、寸步不讓的政策。然而當台灣終止《動員戡亂時
期臨時條款》後,已經徹底揚棄競奪一中代表權的傳統思維,其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
》的內容,更將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灣)賦予「國民主權」精神,這意味中華民國在(
是)台灣已是客觀的民意事實。就歷史與法理來看,台灣是不是國家豈是北京片面認定?
這種認知始終是威權政體「由上而下」或「黨說了算」的慣性思考;黨國體制對於憲政主
義、人保障與國民主權向來是抱持否定態度,因此面對台灣民主化、公民社會的內涵與趨
勢自然視而不見,對於公投法更視為「洪水猛獸」或套上「法理台獨」的政治紅帽。
有趣的是,社會科學所言之「自我預言的實現」也正在兩岸關係同步發生。當中共十九大
以來台政策改採「非友即敵」或「非統即獨」的堅壁清野策略後,無形之間也把台灣理性
溫和的中間派推往政治光譜的另一邊,這可從習五點講話之後蔡英文民調回升得到解釋。
再從外交與國際政治角度思考,根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所界定的國家概念,
台灣自然符合「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的國家定義
。諷刺的是,台灣在國際社會所欠缺的人格與參與權利,北京恰是主要的剝奪與打壓來源
。加害者指責被害者沒有權力主張,就是典型官方的宣示,在中國當下肅殺的政經氛圍下
,智庫學者有如此政治正確的表態其實不難想像,只是這種涉台研究水平又有什麼客觀意
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