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就不引了。底下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
按b大的說法,拓展詞語是主要的訴求,
次篇回推提到文章論證和詩的用法,算是後續,但不無關係,
文章論證雖然體裁和詩不同,不過有一點是共通的─
詞語必須有精確性。
文章仰賴精確的例子作引導開展篇幅,
詩則以精確的比喻連結事物肆意奔騰,
放到修辭上,符合b大要求的是「譬喻法」。
「聯想」是譬喻法的精隨,近似的詞語有「水平思考」,
譬喻不難,只要不糾結在考卷上的選項對錯,堪稱輕鬆上手,
難的是如何知道把什麼東西牽在一起才叫適合,
否則純粹是喃喃自語。
鍛鍊聯想的能力,中學課本提供的思路是:從形、音、義出發。
形與音的聯想相對淺顯易懂,笑話和流行歌中用的都很多,
笑話部分請左轉joke板,找一下推爆的文章參考(祭品文除外)
流行歌的話,底下舉周杰倫〈千里之外〉的首句當例子
屋簷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我等燕歸來。
屋簷的外形像懸崖高而陡直 (形)
風鈴的風聲像海水聲 (音)
燕子隨季節遷徙像久久見上一面的佳人 (義)
上例中,用的全是譬喻,但形、音屬襯托的背景,
主角是後面的義,由義賦予形、音感情,
這種複合的用法,是很高段的技巧,
譬喻易學且能淺能深,作為修辭之首不為過。
ok,粗淺提完譬喻的類型,接著談一下好的譬喻怎麼說。
幽默大師林語堂曾引述一個很傳神的例子:
「演講要像迷你裙一樣,越短越好。」
這個例子我記了十來年,從來沒忘記過,後來我才明白為什麼─
譬喻的事物,表面上看起來越不相關,越能使人印象深刻。
如果改成「演講要像詩一樣,越短越好」,同質性高,就不吸引人了。
我的感想是,能進入到義的階段屬於好的譬喻,
但這建立在夠多的人生體驗與敏銳的觀察上,難得;
掌握形、音的用法屬於適切的譬喻,
透過閱覽報紙的社論、副刊和藝文雜誌就能累積,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