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合音字發音的問題

作者: wylin (搭不溜歪欸樓哎嗯)   2016-01-27 21:16:08
※ 引述《elix0526ir (Alex)》之銘言:
: 我在書上看到
: 一個字的發音為(河威)的合音
: 另一個字發音為(河宜)的合音
: 請問這兩個字該如何發音
: 我實在不太懂兩個字合起來該如何發音
: 可否用注音符號幫我注解一下
: 感謝各位大大幫忙
本來已在原文底下推文,發問者來信表示仍有些疑問,所以乾脆回文完整說明。
首先,什麼是「合音字」?
簡單來說,就是合兩字之音為一字之音,就其演變來看,可分為兩種層次。第一層次是音
義皆合,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
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古人撰寫文章時偶然發現:文句中某些
常用的相鄰兩字在快速連讀之下,語音近似另一個字。久之,經眾人約定俗成,為省時省
力而將那些特定的兩字改換成語音近似的字。這不僅是結合兩字的讀音而與他字讀音相同
,同時也是包括兩字的意思,可在文章中作讀音與意思的置換。如引文之例:
「何不為盍」-《論語》:「盍各言爾志?」等於「何不言爾志?」
「而已為耳」-《論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等於「夫子之道,忠恕耳。」
「之乎為諸」-成語:「放諸四海而準」等於「放之乎四海而準」
特別說明「之乎為諸」:「之」是代名詞,代替文章中要代稱的事物;「乎」是介詞,等
於現代國語中的「......在/於」,「之乎」又等於「之於」,兩組都可以合音成「諸」
,因為乎、於兩字古同韻。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合其義」不是六書造字的「會意」,兩
者不可混淆。現代方言中亦有合音字,如北京話「不用」為「甭」。
這種合音字的使用在先秦萌芽,兩漢時因為經學大盛,注解經傳的內容一多,合音字就發
揮效用。直到魏晉南北朝音韻學說興起,合音字也邁向第二層次:拼音文字。魏晉時,早
在西漢末年就已傳入中國的佛教開始興盛,為了翻譯梵文佛典而使用漢字對譯。當時文人
透過梵文這種拼音文字發現,漢字的讀音似乎可以細分其結構。漢字是單音節文字,一字
一音節,尚可再剖分成兩段:音節的前段是「聲母」,音節的後段稱是「韻母」。這個大
發現再加上合音的使用,古人逐漸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標音方式。將兩字快速而反複連讀,
第一個字的前段是開頭,第二個字的後段是收尾,語音特色都明顯;相對的,中間的語音
則不明顯。於是,新的標音法「切語」產生了,又稱「反切」。合音字發展至此,不再合
其義,純粹合其音。反切的設計概念是這樣的:被切字(被注音的字)與反切上字同聲母
,即為「雙聲」;與反切下字同韻母、聲調,即為「疊韻」。
現在來看發問者提問的兩組合音。首先,沒有提供相關資料,無法確定是合音或是反切,
亦即無法判斷它的時代性,非反切時代的用語當然不可用反切的語音資料去解讀。不過,
既然是問現代國語的讀音,姑且將它視為反切,因為中古的反切是漢語音韻演變的必經之
路。
河威-
查《廣韻》得知「河」是平聲歌韻,胡歌切,「威」是平聲微韻,三等合口,於非切。根
據雙聲、疊韻的原理,可以視作讀音為胡非切。那麼現代國音怎麼讀呢?從中古到現代發
生語音變化,音韻學者觀察並歸納出規律來,演變如下:
反切上字是胡,中古聲母為「匣」母。若搭配的韻母是細音(三、四等),經語變成現代
國音的ㄒ。
反切下字是非,三等合口,微韻止攝。若搭配的聲母是見系(喉音,匣母在其中),經語
變成現代國音的ㄨㄟ。聲調部份,平聲因聲母清、濁而分陰平、陽平,匣母為濁擦音,變
成現代國音第二聲(陽平)。
故「河威」讀為ㄒㄨㄟˊ,現代國音無法發出來,因為舌面音ㄐ、ㄑ、ㄒ不搭配帶有ㄨ介
音的韻母。
河宜-
查《廣韻》得知「河」是平聲歌韻,胡歌切,「宜」是平聲支韻,三等開口,魚羈切,可
視作讀音為胡羈切,演變如下:
反切上字是胡,中古聲母為「匣」母。搭配的韻母是細音(三、四等),經語變成現代國
音的ㄒ。
反切下字是羈,三等開口,支韻止攝。搭配的聲母是見系,經語變成現代國音的ㄧ。聲調
部份,匣母為濁擦音,變成現代國音第二聲(陽平)。
故「河宜」讀為ㄒㄧˊ。不過,經查閱國語字典發現:讀音為ㄒㄧˊ的國字大多為入聲字
,由現代反推回中古則不合理,故推測「河宜」應是錯誤的標音。
結論:河威、河宜若是合音,則表示兩漢魏晉之間的語音,由於年代久遠,審音不夠精細
,只能得到反複連讀的模糊語音。若是反切用語,經語變後得到的現代國音都有不合理之
處,應是錯誤的反切,未經過審音與仔細挑選反切用字所致。
作者: shiuanhung (左岸飲酒)   2016-01-28 19:53:00
有條不紊的推論,讀來賞心悅目,推一個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