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不太回文,但WendyD的回文卻讓我覺得無法置身事外,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有些文章表
面看來說的頭頭是道,事實上內容卻充斥著誤解與偏見,這類型的文章也是我認為最糟糕,
也最需要被批判的文章。很遺憾,WendyD的回文便是這種在政治正確的華麗辭藻包裝下偷渡
反動思維的文章。
(抱歉,WendyD你並沒有讓我想起大學的自己,我認真回文也非對你有所期待,若你這種思
維能在華語教學找到一個戰鬥位置,我只能說在你原則下的華語教學不值得任何期待)
首先,我的回應很單純,我並沒中心思想或核心原則來高談另一種教育的目的與方法,我的
回應只是針對WendyD的回文中展露的矛盾與謬誤作評論。另外,WendyD從頭到尾都以一個教
育者的姿態發言,為了滿足WendyD教育他人渴望,我也只能複製這種教育他人的高姿態,讓
他感受此姿態的可憎之處(如有得罪,照照鏡子,敬請見諒)。
WendyD回文一開始搬出幾個理論家,試圖建立自己與原PO在思想脈絡一脈相承。如此,也間
接幫WendyD證明他的確解原PO的論點。但事實上真的如此簡單嗎?要證明對原PO文章的理解
,最好的回應是忠於原PO立場,然後進行回應。WendyD可以不同意,可以反駁,但重點是要
先忠實呈現原PO的情境與反應之問題。WendyD有做到嗎?似乎沒有。大部分時間都是片面引
用,隨後開始一連串牛頭不對馬嘴的回應。
或許WendyD這些舉動含有更深層的意義。若讀者仔細分析,WendyD這段開頭實在莫名其妙,
同不同系跟回應的適切度有什麼關係?讀過涂爾幹、馬克思、韋伯、哈伯瑪斯、葛蘭姆西、
傅柯的科系就猜測對方也是社科畢業?在那種過時的學科分野標準下進行分類、臆測與評斷
,只是讓自己顯得無比膚淺。
為什麼一開始要作這種無聊的臆測?結論又提到社科的訓練幫助今天的你佔據一個戰鬥位置
,或許這段表面謙遜的姿態(「如果猜錯了,那真是抱歉」)實則透露WendyD內心的焦慮,
難道受過社科訓練的你如今的能耐只是那人名的熟悉度?但是對人名的熟悉不代表你掌握這
些人的理論內涵。當原PO引用法農或傅柯時,是在一種確切的情境下進行引用與分析,我們
可以針對原PO的引用進行辯論,但很明顯,原PO的態度不是那種丟出幾個名字就了事的敷衍
心態。而WendyD呢?除了丟出那幾個大咖名字,還做了什麼?沒有,單純只是要賦予自己某
種論述權威,掩蓋接下來一長串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論點。
舉幾個例子
一方面WendyD同意原PO語言與文化無法切割的立場,但認為在教學的操作上並不容易。Wend
yD接下來這段話著實令人無言以對:
『比起直接灌輸藝術宗教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概念,從具體可見的建築美食衣著等物質層面
更容易,而且要選擇學生曾經接觸過的,或者對他們而言帶有異國情調的(儘管這又是一種
文化帝國主義的思維),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我想很少人反對可以從較為大眾熟悉的具體物質層次著手,但是「萬里長城」跟「吳哥窟」
可以被歸類為學生曾經接觸過具體事物?接下來更扯,WendyD明明知道「異國情調」夾帶文
化帝國主義的思維,但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所以帝國文化主義成了可以被接受的
次要考量?WendyD進一步表示:
『我認為A師所提的絲綢之路(帶有神秘的東方色彩)和萬里長城(著名的建築物)都是很
恰當的選擇。』
在文化研究的領域,這段話基本上是自殺式的發言。試問,這樣被異國情調化的文化還可以
是那種滋潤語言,令其茁壯與多元的文化嗎?或者任何一套可以被強加在人民與土地上的價
值體系都可以被稱為文化?如果WendyD對文化的理解是後者,基本上可以不用看了,證明了
他根本對原PO引用Fanon那段話不理解。如此回應還能有幾分的可信度呢?
另外我們再看看WendyD論述的矛盾。他表示: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師A在撰寫教材時想到什麼一帶一路,而學生在閱讀教材時大概也不
會想到──大部分的學生對於政治採取一種敬謝不敏的態度。』
將學生去政治化,將他們簡化成單純學習「語言技能」的學生,這不已經牴觸了上述(Wend
yD同意的)語言跟文化與政治不可分之立場嗎?或者我們可以試著幫WendyD論點矛盾解套,
或許WendyD認為語言、文化、政治息息相關,只是這些關聯是如WendyD這種高級知識份子才
能發掘的關聯,一般去學習語言的學生不會在乎這些事情?如果這樣,我只能說WendyD你太
小看學生了。
接下來這一段更是突顯WendyD的詭辯:
『但縱使真的提到了「一帶一路」,那又如何呢?處理這些帶有政治色彩的話題時,我們應
該採取何種態度? 也許你曾聽說,在中國,漢語教學當然必須服膺於政治。孔子學院就因
為有政治宣傳的嫌疑而在美國及歐洲被抗議過。在他們教材中,講的是中國偉大光榮的一面
。那我們應該為了強調台灣的主體性而避開一切與中國有關的話題嗎?我倒覺得這樣是浪費
了台灣的優勢。 台灣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這裡的自由風氣。在中國只能談美
好的祖國,在台灣也能談,而且什麼都談。能談萬里長城,也能談安平古堡;能談一帶一路
,也能談文革、一胎化、土地改革;能談一個中國,也能談一邊一國。』
我認為這段表現出的是膚淺的多元主義。原PO的經驗是華語教學的課程中的經驗,我們先不
論是否每個人的感受都如原PO一樣,但至少他透過經驗的分享點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教學的
方式、態度與教材設計上毫不掩飾地傳遞中國中心主義的思維。
WendyD回應表面上頭頭是道,但從單單論文寫作的角度(對原PO回應)卻是牛頭不對馬嘴。
WendyD認為,台灣的優勢就是多元自由,任何東西都可以談,我們不應該為了強調台灣主體
性而刻意排中。如果WendyD不是回應他者,而只是自己抒發觀點,我大概也是看看而已,雖
不是很同意,但也不至於這段話有什麼反應。
但將WendyD的論述脈絡化後,我只能說他的回應根本是種狡詐。這或許是WendyD自己心中小
劇場預設的立場:台灣主體=排中。原PO什麼時候提到要排中?我想大部分支持教育要以台
灣主體為出發點的人,也不會陷入那種排他主義的邏輯陷阱。但是WendyD為了要宣揚自己的
核心理念,所以自己先設定一個(很弱的)敵人:台灣主體=排中,然後提出自己看似進步
的觀點:台灣的優勢就是能夠「談」任何事物。
先射箭再畫靶,這不是謬論,什麼是謬論?
好吧,既然WendyD認為台灣的優勢就是可以談論任何事物,那我們就來分析WendyD口中「談
論」的本質為何。我們拿WendyD舉的例子分析,在台灣是不是可以談文革?我想除了在學院
研究毛澤東的學者會對文革的歷史定位與政治意義有差異性較大的辯論外,文革基本上在大
眾的想像下(不管是在台灣、中國或世界其他地方)都被定位成一場災難?(大家如果記得
,是不是常聽到將毛澤東、希特勒、史達林、蔣介石視為20世紀四大殺人魔的講法)。回到
我們的問題,所以在台灣可以「談」文革嗎?如果我們所謂的「談」是在一個既定的主流框
架下將這幾個字講出來並進行想像,那麼沒有錯,台灣可以「談」文革?但是對一般台灣人
民,甚至大部分的學者,真的能對文革進行不同的論述嗎?我想除了剛剛所說的那些研究者
外,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對文革的定義都是一場災難。如果WendyD認為者樣也是台灣多元的優
勢,我只能說你的多元真的很膚淺。
最後,關於語言教學時是否要制定發音「標準」的原則?我想normativity跟normalization
需做一個區分。不只是語言,文化中個人或團體之間的互動都需要在某種規範的基礎下進行
,但是這種normativity不是具區分性的標準化過程。標準化(normalization)的問題在於,
一但標準化被建立後,下一步便是階級化的高低之分。當WendyD提到「標準」的必須性時,
我並不反對,但是看完他舉的例子後,發現WendyD所謂的「標準」事實上都是行「標準化」
之實。
這整段讀下著實令人吃驚,盡然有人能將自己的偏見與無知包裝地如此精緻,我就點到為止
。
根據WendyD的神邏輯,我們必須把持心中那把尺(標準發音),而這個標準在教學傳遞的過
程中自然會失真。因此『你教了學生十分,其實他只能說出七分;你若只教他五分,那他就
剩下三分了。千萬別期待學生都能標準的說出捲舌音,大部分的學生都辦不到。更別提他們
還有台灣朋友,在朋友的影響下,有個六分就不錯了。』
先不論那把尺是誰的尺,或者誰決定的尺,按WendyD這邊提出的神邏輯,所謂東南西北語言
發音的眾聲喧嘩,並非因區域差異、文化、成長環境等因素而成,而是學習過程中不斷因外
部影響失真後的結果。而華語學習者的「台灣朋友」更是語言習得失真的主要因素(『更別
提他們還有台灣朋友』),這樣標準化下產生的差異已經帶有階級區分,如果再把政治因素
納入考量…嗯…你們自己想像吧!
最後來看一段更令人搖頭的「切換」論:
『身為台灣人,我們知道應該在不同語境下切換用詞與語音,例如在職場等正式場合報告時
,說話應該標準一點;而對於那些無法切換,走到哪裡都是「台灣國語」的人,有時甚至成
為他人訕笑的對象(這件事有其歷史脈絡,但是實際上就是會發生)。然而我們的學生並不
知道語音應該切換,他們會在所有場合用同樣的語音講話,有的人(特別是語音已經化石化
的華裔學生)就容易因為這樣被朋友嘲笑「好台」、「聽起來好笨」。 回到我的原則,我
希望我的學生未來使用中文時,能夠成功達到溝通的目的;我不希望他們因為台灣腔而被貼
標籤,不希望台灣腔讓他們在說話時感到自卑。因此我還是要教他們標準語音,但我會告訴
他們實際上台灣人放鬆時如何發音,在正式場合應該注意發音。我希望以後他們的中文能力
受到肯定時,都能挺起胸膛,說自己是來台灣學中文的,說他們的老師是台灣人,說台灣是
個適合學習中文的好地方。』
台灣腔如何?無法溝通嗎?WendyD不去檢討那些嘲笑別人「好台」的那些人,反而是憐憫被
嘲笑的人。麻煩WendyD檢視一下自己是在哪個發聲位置才可以如此發言,在那個位置才能對
那些他所謂「語音已經化石化」的台灣國語者施予同情。那些人只是被他人訕笑的對象嗎?
他們因為被訕笑連帶造成社會、文化等資源的被剝奪難到都不需要檢討嗎?語言、文化、政
治不是息息相關嗎?為什麼避而不談語言的政治?碰上重要議題時WendyD就選擇性失憶?你
的「戰鬥位置」為什麼看起來像是幫你躲藏的防空洞?
看到這邊,除了嘆氣,還是嘆氣!但還是要為WendyD的「切換論」做一個總結。WendyD提到
他的期望:
『因此我還是要教他們標準語音,但我會告訴他們實際上台灣人放鬆時如何發音,在正式場
合應該注意發音。我希望以後他們的中文能力受到肯定時,都能挺起胸膛,說自己是來台灣
學中文的,說他們的老師是台灣人,說台灣是個適合學習中文的好地方。』
台灣人放鬆的發音是什麼?正式場合標準的語音又是什麼?至此,語言中的文化面相又在何
處?
學術研討會算是「正式場合」吧?我這幾年參加過的國內外研討會,幾乎沒有看到有人會因
為參加研討會改變自己的腔調,讓自己講話變得「標準」一些。不同情境,改變的是論述的
嚴謹度。我跟朋友聊天,大概可以略舉幾個例子後直接講結論,因為目的只是意見的交換。
但是發表論文,我的結論必須有批判性分析的基礎支撐,因為目的不只是分享我的看法,而
是要說服聽眾我的看法的有效性。因此,我必須讓自己的發言更嚴謹,或許我會依照時間的
長短限制,加快或放慢自己講話的速度;或者我也會在幾個關鍵處透過語氣或手勢強調,但
這些都只是報告呈現的技巧,幾乎沒有看到如WendyD所說的改變自己發音聽起來更標準。大
家不仿去YouTube看一些印度學者或者歐洲學者如何用英文發表論文,大概就只有如WendyD
或王炳忠才會認為所謂「正式場合」要轉換(趨近)「標準」發音?我只能跟WendyD說,以
你在這篇文章展現出的論述能力,你不管發音多標準,人家聽到的只是一堆似是而非謬論。
總而言之,看完文章我就只有一個想法,WendyD強調自己社科的訓練賦予他今天某種「戰鬥
位置」,看來看去這個戰鬥位置跟王炳忠佔據的位置87像?差別只在有沒有政治正確語言的
包裝。WendyD 有自信是好事,但不一定能成事;光有一個戰鬥位子便沾沾自喜,要別人去
博愛樓找你,殊不知自己缺乏戰鬥技能,暴露自己思想貧乏。如果社科對你的訓練只是讓你
講幾個人名唬唬別人,這種訓練不要也罷。
博愛樓找你?你為什麼不走出博愛樓,看看有多少語言學習者被「標準化」語言政策迫害,
看看有多少原住民受異國風情化之苦,順便花點時間檢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發聲的位置,
問問自己所謂的多元是真多元還是偽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