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上過這個培訓班說一下心得
我對我口音還挺有信心的
但在試教時也是被打上"沒捲舌"這個口音問題
記得老師的意思是說
在正統學校(大學)音調如果不像北京話那麼正統,試教就會被刷下來
目前從事僑校教學
也有很多北京上海來的同學幫忙
但他們的口音不是傳統認知北京腔
比較像大陸劇那種口音
實務上 重點還是聲調的糾正吧
兒那種其實也沒像以前那麼常用了
師大華文所培養出來終極目的是去海外正統學校教書 會提點是怕試教因此被刷掉
如只立志華語教學
我覺得像中國劇那種有口音就挺不錯
不用追求一定要北京腔
※ 引述《otak (otak)》之銘言:
: 文章本來發在fb上面,但是覺得好像沒有什麼人看到,所以轉貼來這裡,希望給以後想
要
: 加這個課程的同學一個參考。
: 【手機排版,文長慎入。首次發文,若有違反版規請告知,謝謝】
: *以下言論及談話部份無錄音/影為證,僅憑個人記憶敘述個人的理解與解釋
: *以下發生情況為個人經驗,無法概括培訓班全數課程
: 뜊: 我七月初參加了由師大國語教學中心所舉辦的華語文教師暑假培訓班。總共為十六天的
課
: ,我上到第三天便決定不再繼續上下去,理由是因為我認為老師們授課期間所發表的部
份
: 論以及使用教材和我認知中的種族、文化、性別平等有所違背。提供幾則分享:
: 뜊: 뜊: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與政治】
: 教師A: 語言教學就專注在語言的學習上就好了,文化的部份就不需要去做強調。
: 教師A: 我在編華語教材時,OO力量立委請我把「絲綢之路」拿掉,他說這是在為一帶
一?
: 做宣傳。政治為什麼要介入教學?!我認為政治嚴重影響到我的教學專業。
: 教師 A: 我在教材中所編寫的萬里長城也被要求拿掉。他們要我寫吳哥窟。但問題是長
城
: 可以教長城的「城」字,吳哥窟的「窟」字有很常用到嗎?
: 教師A: 學華語就學華語,你不要政治立場那麼濃厚嘛。
: 뜊: 根據第一則言論我想引用Fanon對文化與語言的說法來回應:
: To speak [a language] means being able to use a certain syntax and possessin
g
: e morphology of such and such a language, but it means above all assuming a
cu
: ure and bearing the weight of a civilization. (Fanon, 1952)
: 由此可知,一個語言的習得,除了了解該語言的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者承受了該
語
: 背後的文化重量。因此語言與文化是無法做分割或擇一強調的。
: 뜊: 從第二、三、四則言論中,不難看出所謂教師專業下所隱含的意識形態。這讓人不禁懷
疑
: 教師認為被侵犯到的,到底是教學的專業還是專業中所帶有的意識形態?
: 뜊: 此外,對於教育跟政治的關係,我想引用 Vygotsky對於教育及政治關係的說法來回應
:
: Pure objectivity in the educator is utter nonsense and good education cannot
b
: politically indifferent. Good education “is never and was never politically
i
: ifferent, since, willingly or unwillingly it has always adopted a particular
p
: itical line.” (Vygotsky, p. 348)
: 在此政治為較廣泛的定義,政治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和整個社會結構的構成。在教育的同
時
: 教育者本身已經採取一種政治態度。舉例來說,若教育者認為政治過為敏感複雜,而選
擇
: 視,也是一種政治態度。
: 뜊: 뜊: 【語言教學中的性別、文化平等】
: 教師 B 請同學朗讀的教材內容之一包含「女大當婚」的概念,對於三十歲未婚女性做
出?
: 判,涉及性別偏見與歧視。
: 教師B: 以前台灣人請菲傭,因為覺得菲傭會教小孩子英文。後來小孩子還是送到美語
補?
: 班去學,為什麼呢?因為菲律賓英文格調不夠,不夠優雅嘛。所以當一個華語老師,要
講
: 口標準的國語。
: 教師 B: 現在不是倡導本土化嗎?那你問我,我們發音要本土化,為甚麼還要用這種大
陸
: 說話呢?很簡單,你不想用大陸腔說話,那就不要來嘛!
: 뜊: 第一則情況,很多人認為,這一個教學活動所著重的點是糾正學生的發音。雖然選材確
實
: 更謹慎小心,但不會影響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此我想說的是,上課所使用的教材,教師
在
: 備課程時不可能沒有事先閱讀。會把教材放到課堂上,代表教師對這個教材有一定程度
的
: 同。今天如果容許這種加深性別偏見歧視的教材出現在課堂上,就是在加強這個不平等
的
: 會結構,變相的支持這種行為的發生。我無法想像,在這種不平等的情況下,要如何達
到
: 學目的。
: 뜊: 對於第一、二則言論,我認為任何文化語言並無優劣之分,當然也沒有所謂「標準」之
說
: 現今社會上的標準,無一不是在權力的操作之下「被製造」出來的。如Foucault所言,
生
: 政治不再是嚴刑重罰,而是透過論述,去制定一套標準化規範。這種標準化的過程也抹
滅
: 異質性的存在。再者,語言是流動的社會現象,即使被是被視為「標準」的語言,也是
有
: 方的差異性存在。因此,所謂「標準」的語言或「標準」的腔調都是不存在的。以這套
「
: 準」去評斷他人的文化,更是不公義的行為。
: 뜊: 舉例而言,現今台灣所通行的國語,為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為了鞏固政權、弱化台灣
知
: 份子而統一的語言,以北京官話為標準。當時的中小學,為了因應這項政策,實施國語
運
: ,限制台語、客語、日語及其它地方方言的使用。在當時,使用地方方言容易受到譏笑
甚
: 責罰。雖然已經減少很多,但上述情形也不難在當今台灣社會上看到,國語文競賽也仍
舊
: 現今中小學舉行。在依循標準規範走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這套規範背後所代表的意
義
: 及被排除在標準規範外的群體。
: 뜊: 最後,我想針對第二則言論做一個回復:
: 뜊: 뜊: 「好的,偶鼻要去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