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受難前,在逾越節的晚餐中設立了聖餐禮,耶穌說,這是「新立的約」;
飯後耶穌為所有的門徒們洗了腳。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
就愛他們到底。耶穌知道父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
又要回到神那裏去,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
開始洗門徒的腳,並用束腰的手巾擦乾。
這裡說耶穌愛屬他的人(不是所有的人),並且愛他們到底,
在此指的是之後十字架上的工作(回到神那裏去)。既然上十字架的時候到了,
耶穌把握在此之前,要特別交代重要的事。
到了西門‧彼得跟前,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耶穌回答他說:「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但以後會明白。」
彼得對他說:「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
彼得對耶穌的舉動感到訝異、困惑。即便耶穌解釋道「你以後會明白」,
彼得依然試圖要阻止耶穌難以理解的舉動。
彼得的反應其實非常正常,在不久以前,彼得才宣認耶穌是「以色列的聖者」(約6:69)、
耶穌行了死人復活的神蹟(約11)、以君王的身份進耶路撒冷(約12)......
以耶穌的身份幫他們洗腳大大地顛覆了主、僕之間的關係。
雖然沒有直接的關連,但洗門徒的腳讓人聯想起耶穌受約翰的洗(太3)。
在兩次事件中當事人都察覺了耶穌謙卑的舉動有違了他的真實身份,
但耶穌依舊堅持要完成所進行的工作;彼得與耶穌的對話讓人想起,
彼得也曾因阻撓耶穌而遭受到強烈的責罵(太16:23)。
耶穌回答他:「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
西門‧彼得對他說:「主啊,不僅是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耶穌堅持要為彼得洗腳。
門徒們當然不是因為被洗了腳才與基督有份,相反的,與基督有份是因為他們信從基督。
正因為他們與基督有份,又是最親近的門徒們,耶穌為他們洗了腳。
從彼得的回答可以認識彼得的個性,他是口快心直的人,
他對耶穌的情感從言語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若做什麼能更滿足主的心意,他絕不推辭。
耶穌對他說:「凡洗過澡的人不需要再洗,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
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耶穌已知道要出賣他的是誰,因此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耶穌耐心地安撫彼得,洗了最不容易保持清潔的腳。
在聖經中「清潔」一詞常看到的描述反而多指心靈、靈魂上的潔淨。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耶穌清洗門徒們的腳似乎預表著他接下來的工作:
在十字架上洗淨眾人的罪。
即使是最大的罪(最不乾淨的腳)主也能潔淨,
但不被主潔淨的人就不在他的國裡了(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
凡信祂名的人,神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1:12)。
如此看來「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是主愛的呼召,祂主動揀選、呼喚、
洗淨我們,祂親自做工成就祂偉大且美好得旨意。
耶穌在說乾淨的時候,想起了猶大即將要出賣他,可見耶穌所說的不是單單指腳的乾淨,
而是靈魂上的潔淨。猶大的腳也一同受了耶穌的清洗,
可惜,從起初到最後,猶大都沒有選擇悔改信從主,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彌補自己的罪。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
對他們說:「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
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就是。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為要你們照著我為你們所做的去做。
耶穌這才開始解釋他的原因。
耶穌不僅僅是說明了標準,他更以親自示範積極地強調了他要求的決心:
要門徒們以他為榜樣,效法他所做的(你們應當彼此洗腳)。
這不只是勸勉、也不只是道德,這更是一道主的命令。
正如耶穌傳道期間持續強調,所有認識神的人都應該回應他的宣召,
就是效法他、跟從他(太16:24);從聖經總結來看,就是遵行創世上帝的命令,
持守與上帝所立的永約之中。(腓2;彼前2:21)
既然主做了榜樣,任何跟從主的人就不再有拒絕的權利,應該做、也必須要如此而行;
可見這件事的重要性絕對是非比尋常。顯然地,洗腳只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表達方式,
它的表現方式是象徵性的。
到此,我們可以將彼此洗腳理解成彼此服事(彼此照料、照顧)。
如果我們把耶穌的洗腳當作潔淨靈魂的工作來看,彼此洗腳的命令所指的是:
以最謙卑的心彼此服事、彼此堅固,以至於今生完成這救恩的工作。(腓2、3;西3)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大於主人,奉差的人也不大於差他的人。
你們既知道這些事,若是去實行就有福了。」
與耶穌其他的勸勉、宣告、和命令一樣,凡聽到主所說的努力去行的,就是屬他的人,
進入祂的國。耶穌以神的應許鼓勵門徒們,聽道後要將所信的道行出來。
回到這段落的最初來看,耶穌做這件事是因為「知道父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
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耶穌如此行,不是因為他是卑微,而是因為他有父神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