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宣]【一趟名為返鄉的尋豆之旅】
https://i.imgur.com/OF7Qrvz.jpg
咖啡做久了,哪怕還保有一點點旅人精神,很難不對“尋豆師”這個職業感到嚮往吧?有
時消極地想想,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要遠赴非洲或中南美洲探索未被開發炒作的小農,
進而簽下契約,無非是天方夜譚。
如果你也是常泡咖啡廳的咖,可能知道有個日本人成立了一間專賣阿里山咖啡的門市,這
多少震撼了把臉埋在洞裡的自己。台灣這麼多自烘店,但肯販售台灣本地種植咖啡的店家
,真的很少很少,但外國人做了。當然這也要撇除一些因素,比如台灣較高海拔的咖啡通
常供不應求,多少也需要門路跟資源。
童年的大半時光在國姓這片好山好水滋養潤澤下渡過,前幾年得知這裡咖啡栽植技術崛起
時甚是欣喜,就種在那些原本都是半天花開滿的地方。
趁著這次回到中部掃墓,本來想順道拜訪網路搜尋到的莊園,沒想到在地的叔父得知後,
便列了一連串名單供我選擇,最後找到的莊園主恰巧是小時候與家父一同共事過的哥兒們
。
跟莊園主叔叔聊天最有趣的就是可以聽到他種植咖啡的心路歷程與務農經,甚至也曾嘗試
一些比如無氧發酵等較新穎的處理法,以及對於波旁品種之下各種細微的註解。
當下有幸直接品嚐,除了有台灣咖啡獨特的青草氣息,尾段微微的苦韻襯托出黑糖般的甘
甜,口齒留香,另外加上是山泉水泡的關係,整體口感大大加分。
當然缺工問題並沒有獨漏偏鄉,台灣精品咖啡之所以昂貴,無非就是量少且工繁薪高(相
較於非洲及中南美洲),幫忙採收的越勞有時還會把家鄉採收商業豆的壞習慣帶來,防不
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