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業界的先進好:
因為小弟我資歷尚淺,因此以下問題或許會很廣泛或不明確,還請各位包涵及引導。
目前業界耐震補強的部分,其實都是透過側推分析確認現況耐震能力後,
再指名工法,然後引入原分析模型,TRY到側推結果符合法規耐震能力。
關鍵問題就在這工法,除了翼牆或擴柱相對單純外,
我們怎知道設計出來的補強方案其強度是ok的?
(ex:
1. 梁局部壞掉,我們憑經驗知道包個鈑補強後當作該處ok,就把該處原塑鉸拿掉;
2. 我們想指定斜撐、間柱/消能型鋼補強時,室外就在梁柱外用一堆化錨釘整圈鋼框架、
室內就用化錨把鋼框架釘在內跨,以連結斜撐或間柱之類,
或乾脆心臟大顆點連鋼框也不要了,直接把鋼基座或隅板用化錨或植筋打在混凝土梁上)
我們頂多只知道把大方向加入原側推分析後,經過無數的嘗試,耐震能力終於ok啊!
其他局部強度的檢核都是經驗喊出來的,或是用基本的材力、RC或鋼構勉強湊個核算。
OO型的制震補強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動力效果完全沒進到側推分析內,
只用應變能法去推算性能......
仔細一想,側推分析本身就已經有很多不確定性了
(尤其是計算塑鉸和算性能點的兩派後處理程式)
再加上大量的人為key in,也常發生側力還沒上來結構就被自重壓爛的窘境
(這時往往要"手動"去做些調整,這又是個不確定性)
現在連補強工法又各種用喊的,
真的覺得結構補強這塊很恐怖......什麼人都能做(不限結技,土技也行),
但一堆問題卻是審查沒有挑出來,或至少拿回學術單位(例如國震)重新檢討
並回饋業界的。
會這麼說,是因為業界關於補強工法的局部檢核參考資料真的少到不行......
請問是否有這方面的資源,能供小弟作學習觀摩的?
謝謝。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