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議題是奶泡
在談融合、杯嘴靠近液面等基本之前,奶泡的狀態沒顧好其他根本什麼都不用說
繼續沿用上次的名詞來說明
打奶泡時蒸氣孔位置高過牛奶液面,叫他"大發"好了,這時會快速大量的產生泡泡,牛
奶液面增高的速度很快
蒸氣位置低於牛奶液面,但是不深,還是比氣泡高,叫他"小發"好了,這時會將"大發"
產生的大量泡泡慢慢打進牛奶裡面,牛奶液面增高的速度很慢
小發因為位置低於液面,如果沒有氣泡就不會打發
這PO新用"中發",位置介於大發與小發之間,稍微高於牛奶液面,沒氣泡也可以打發
上次的打奶泡方式後來發現不行
大發秒數固定、打發的程度會固定的前提是蒸氣的強度都一樣,但是最近發現TSK-183的
蒸氣強度會隨熱機時間越來越強,很難去抓一樣的蒸氣強度,所以固定秒數不行
打奶泡方式會變得這麼麻煩的原因如上PO所說,是因為要減少牛奶量來合杯子容量,結果
蒸氣管出口戳不到牛奶液面,所以傾斜杯子,打發就只能純打發,打綿就純打綿
(小子拉花裡的方法:"拿其他杯子來打奶泡,打完再倒進拉花杯" 是個好方法,但當然多
個杯子就多個不方便,在其他方法還沒確定不能用之前不想用這個方法)
而現在找到傾斜杯子打發也可以同時打綿的角度(打發同時打綿 = 打發同時讓牛奶旋轉)
所以大發也捨棄不用了(看影片根本沒人在用大發的,都中發小發慢慢發起來)
中發到高度增加到一定高度,就插深打綿(之前做不到是因為之前打發的時候角度不對沒
辦法讓牛奶旋轉,而等打發完之後再打綿時間不夠,打不夠綿)
另外,奶泡薄不代表流動性高,奶泡薄還是得打得夠綿
其他有關技術方面,wing tulip還沒練完,不過一直練同樣的東西可能也會有看不到的
盲點,所以開始練其他圖案了
最近在練rosetta,不過根本等於還沒開始練,因為直到最近一兩次練習,打奶泡方式才
漸漸開始穩定下來
目前能夠先說的體會是,不同圖案就算用同樣的技巧,要注意的眉角也都不一樣
rosetta跟wing tulip比起來,倒的水柱量要粗一點才會好看
這可以從287跟283~286看出來,rosetta要是細成這樣,實在很醜...
(當然粗到282又太粗,美感這玩意兒過猶不及)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第一次有機會使用到espresso,對比度果然不同以往,不過當然換基底手感就還需要再練
272:
用那台機器的蒸氣管,不熟悉結果打的超級硬,知道這樣不行就只弄個基礎的愛心
273:
第三杯espresso,前兩杯2 shoot這杯1 shoot
其實1 shoot跟我泡得比較濃的即溶就沒差太多了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如果有建議或指導希望板友前輩們不吝指教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