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umber5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著敗家)》之銘言:
: 今年比去年又改了不少規章,請務必仔細閱讀大會手冊。
: 1.不只初賽用指定器材指定豆,連決賽的自選沖煮也用大會指定豆。
: 2.初賽的A壺B壺要沖不一樣份量,然後還要口感一樣(初賽評分表106項),
: 比去年更難(去年是兩壺沖一樣份量)
: 3.今年有技術評審
以下是一些個人觀察跟經驗分享,算是留個註記之後可以參考。
這次大會指定豆是用嘉義阿里山產區,海拔1200m的豆子。
今年初賽指定沖煮跟決賽的指定沖煮、自選沖煮三部分的豆子是同一產區,
但是深淺等混合比例不一樣。
比賽前、彩排時間會發練習豆,等選手上台比賽時才能開封使用比賽豆。
沖煮上難度很不簡單,萃取多一點澀感就跑出來,萃取少一點,口感變薄弱。
究竟是層次集中強烈還是層次寬廣輕薄哪種好,其實相當難以抉擇。
而且感評表上的一致性除了考量風味外,還有入口溫度,
這也關係到選手的比賽策略是要怎麼沖煮。
這次大會指定磨豆機是Next G,而即使是決賽自選沖煮可自帶磨豆機,
決賽選手也都是用大會磨豆機(不是每位選手都有看到沒100%確認),
大概是想降低不熟悉的變因。
務必要熟讀規章規則,幾乎沒有沒被技評扣到分的~~~
舉例:
用手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