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酸與不酸這東西很麻煩,
一個酸味A經由某種調整變成酸味A'的時候
它在某些人的感覺裡是變酸,
但在有些人的感覺裡是變不酸,
當然,如果是用咖啡協會的定義的話,它是有被定義成變酸或變不酸的,
但那只是定義。
主要是人在認知味道時習慣注意的點不一樣,
對酸味的認知有些人是注意那個味道在嘴裡的空間感,
而有些人注意的是酸的刺激感,
進而造成同個變化讓不同人喝有不同的感覺。
這件事是非常非常普遍的,
只要去測試就會發現這是件很平常的事,
這也不是別人不會喝或感覺不到味道之類的,
就只是單純的習慣不同。
因此假如你是想要沖給很多個別人喝的話,
建議不要使用比較酸或比較不酸去認識味道,
把酸的各種感覺記憶起來然後記憶它們在各參數的變化。
===
我上面提到的那個情況,
最常在調整粗細時的酸味變化發生不同人感覺不同的情況,
你可以嘗試看看其他全部不變,
把粗細從粗變到細時味道的變化,
但由於其實調整粗細時不可能用相同手法煮出一樣的平衡,
所以你可能要多試幾次,去確定哪些變化是粗細造成的,
我是覺得粗細在酸味上的表現應該算蠻明顯的,
應該不難抓到粗細對酸味的影響。
其他像水溫跟時間之類的話...有點複雜= =
我只能說
不一定每個豆子都是調高溫或都是調低溫會變酸或變不酸,
都要試試看
無論是時間還是溫度,
都要看你本來的時間煮出來的平衡是在哪個位置,
才會知道時間變短或變長、溫度變低或變高的味道改變會怎麼樣。
在測試時,因為不太可能只動到一個參數,
(也不要這麼相信自己"只"做了甚麼調整)
因此把要測試的那個參數作誇張一點的調整,
其他步驟力求接近,去感覺味道改變最嚴重的那個部分,
這樣比較容易抓到各參數確切是怎麼影響味道的。
另外我覺得攪拌強度這件事可以放到最後再去認識,
先去認識粉的粗細、水溫、時間造成的味道變化,
再回來認識攪拌強度,因為這是影響最細微的,
不是說它沒有影響,而是其他參數影響的程度大於這個。
btw 賽風的溫度不是火大就一定高溫,
水剛上去上壺時的溫度是比較高的,
然後會降低,然後後續是降溫還是升溫才是看底下火力,
總之拿溫度計去測上壺水溫比較準
火很大但上面溫度還沒升高時就開始萃初始溫度就是比較低的,
※ 引述《BlackBass (臺獨武裝大叔)》之銘言:
: 大家好 我是魯叔
: 事情是這樣的啦
: 前陣子經過古亭捷運站被咖啡店的妹子吸引住之後
: 手上就多了一組KONO SYPHONE
: 真是莫名其妙 回高雄的路上我還想不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 (以上都是玩笑話 千萬不要去打擾古亭的KONO店der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