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式] 沒有濃度計如何知道萃取率?

作者: YellowDucks (黃色小鴨)   2022-04-24 13:38:39
請教大家一下
如果沒有濃度計那種滴一下就能測出萃取率是多少的儀器
如何測得萃取率? (價格有點貴..雖然對岸最近有出一款五千內 準確度高的 但想問看有
其他方式嗎)
目前想到是把製作前的粉量記住
然後再把萃取完的咖啡渣乾燥後的重量去相減再除以原始粉重
理論上感覺是這樣
但不知道準確率與儀器差異會不會很大
咖啡渣乾燥的過程放到外面去曬大概需要幾天?會不會有灰塵影響重量
或是拿去氣炸鍋或烤箱烘乾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乾燥
不知道有沒有板友自己測試過
準確率大概是如何呢
作者: a9724145300 (Bassman)   2022-04-24 13:40:00
大多是用折射率,用雷射筆之類的可以比較相對濃度
作者: YellowDucks (黃色小鴨)   2022-04-24 14:25:00
a大 您說的也是那種不便宜的儀器之類嗎?
作者: shakemylife (黑~)   2022-04-24 14:43:00
除了儀器,你可以把咖啡煮到乾,看剩下多少固態重…但也是參考用
作者: sunpc   2022-04-24 14:55:00
大濃度計時代的來臨,btw如果一個設定沒有測個5杯以上怎麼知道是不是別的問題造成,所以網路上什麼一杯的結果就可以得到一大堆結論看看就好
作者: Icta ( )   2022-04-24 15:27:00
拿氣炸鍋應該乾蠻快的,但要多久可能要你測試看看另外這種方法準不準? 準,比幾萬塊的折光計準多了咖啡用濃度計都是程式估計,不同豆種濃度澄澈度溫度都有影響換算出來並不是真實萃取率唯一的好處只有方便省時間,但並不是很精確的數字但乾燥法用一兩次可以,要測很多次的話可能會煩死
作者: whisly (我也想要...)   2022-04-24 15:51:00
早期計算萃取率真的就是這樣啊。先量粉重,萃完後。把粉+濾紙用小烤箱烤乾,再丟新濾紙歸零後計重,去計算基本上只要用同一套模組去統計,才有比較的價值只是如果沒有要打比賽或是幹啥??算萃取率幹啥?喝咖啡不就是讓自己品飲美好生活的方式之一,有時加些儀式感更爽
作者: soulivee (Lyz)   2022-04-24 16:38:00
咖啡萃取走到多"深",如果真有入此道,感官比儀器敏感且有意義的多。其實若非比賽,或者要與團隊溝通建立在感官上的經驗與發展的技巧會比追求數值好玩得多
作者: Icta ( )   2022-04-24 17:03:00
我是覺得感官跟儀器沒有哪個比較有意義,因為你得到的東西根本不同,感官無可取代,但儀器能補感官不足像當代espresso走到現在,太多東西已經沒儀器做不到了要可以喝很簡單,要玩的深入,純靠感官可以說是不可能的要調個水,沒有計算機沒有tds計,真的用舌頭判斷軟硬酸鹼嗎很多時候body跟濃度沒有絕對相關,藉儀器輔助就能挖出很多可能性
作者: soulivee (Lyz)   2022-04-24 17:38:00
認同你的觀點,但這也有感受系統與流派的差別~以我自己來說,我是真的喝得出水的軟硬 鎂離子 鈣離子水的感覺 與萃取結果之間那種難語言說的相關性也是因為玩咖啡,才讓我更懂得"水的味道"如果一個團隊的深入~那當然需要儀器來做客觀理解表達但以"一個人"的深入,其實就有很多可能性了手壓濃縮是可以練到每杯都精準表達咖啡縱深"順順的壓""力道的分配"是一門好玩且值得鑽研的技巧我強烈肯定"儀器"作為工具的強大效用與參考價值儀器可以彌補感官的不足,同樣感官也可以彌補儀器的缺漏找到自己可以深入的方向其實都很棒
作者: Icta ( )   2022-04-24 18:41:00
這個跟每個人的感官能力也有關係,口拙鼻子拙就多靠儀器了
作者: YellowDucks (黃色小鴨)   2022-04-24 21:13:00
感謝大家回應 純粹想知道買的豆子自己喝的口味對應到萃取率是如何? 也許某些耐萃的豆子萃多一點 自己可以知道這一杯背後的萃取率是多少
作者: bearq258 (bearQ)   2022-04-24 22:35:00
這個沒有意義,主要是農產品每一批都不同,烘培程度也不同,濃度計用光線強度去換算,咖啡的顏色是來自糖化反應。其他物質有些是看不見,咖啡因還是白色。到二爆之後義式烘培,部分物質碳化導致顏色失真你要玩濃度計連糖度計也要一起搞一套焦糖化反應 上面打錯如果茶葉泡太濃你會濃度計去測還是嚐一口加水平衡就好。你可學一下杯測的方式知道喝咖啡正確濃度風味。
作者: Telumendil (ιτεγ)   2022-04-24 23:34:00
有些器材就要買過才甘願放棄不用啊XD 玩咖啡的必經之路。其實預算夠的話,就都買來試試看,找出適合自己沖煮咖啡的方式。
作者: littleconan   2022-04-25 07:43:00
推樓上,有些器材或豆子要買過實際用過才甘願放棄像DCP我就放棄了,好不好喝一回事,咖啡渣會進流理台就是不舒服。
作者: Icta ( )   2022-04-25 09:15:00
一般咖啡常用的濃度計跟糖度計是同一種東西,只是換算參數不同再來要調整器材跟手法,單靠感官"絕對"不行感官告訴你好不好喝,但究竟器材跟流程發生什麼事情是需要更多資料去分析才找得出來的你的目標是好喝 那不需要儀器但如果你要追求好喝以外的東西,做到更極限的萃取研究器材的極限,探討更多更深入的東西,你必須靠數據來幫忙每個產業發展到最後都是這樣,沒有哪個可以走回頭路的事實證明折光原理用在大部分的萃取包含espresso,就算沒有用針筒過濾,數據出來還是線性相關跟什麼顏色多深、多濃沒有太大關係只要是線性相關,對後面的分析運用就有很多幫助反正市場會說話,目前精品咖啡的發展前線就是數據化靠感官吃吃國內市場可以,國外肯定是推不動的連"最傳統"的日本市場也慢慢在推折光計了,就慢慢看吧就個人使用者來說,有沒有預算,想研究到哪,才是重點說儀器沒用,萃取率也沒用,恐怕是過於侷限武斷了
作者: Telumendil (ιτεγ)   2022-04-25 12:55:00
知道數據,不就是為了希望每次出杯都是好喝的咖啡嗎?好喝以外的東西是?不太懂…
作者: jakkx (風藍)   2022-04-25 13:33:00
除非你的儀器只會寫好喝或不好喝。不然儀器應該都是顯示出好喝以外的東西只能說個人想怎麼喝怎麼玩都沒差但扯到研究開發就跟科學方法脫不了關係。
作者: GhostWall (鬼打牆)   2022-04-25 13:53:00
同一台磨豆機可藉由濃度計知到刻度有沒有跑掉,也可以瞭解不同沖煮手法和器具的特性,對同型號不同台磨豆機之間可以有較客觀的數據對照,爾不再只是定性的如二砂粗細或3.5格之類的,不同型號的磨豆機也有較公平的比較基礎
作者: Icta ( )   2022-04-25 15:51:00
像是經驗到一個程度喝得出來眼前兩杯哪個濃度高哪個濃度低但這通常只限於同樣器材同樣萃取方式如果你用不同器材、不同萃取模式、甚至不同刀盤有可能會經驗到,明明A杯濃度高,但喝起來卻比較水為什麼?當感官被蒙蔽時,濃度計就可以輔助給你一些新的方向當然也不排出有老前輩說不管用什麼奇特萃取濃度高低他都一喝就知道啦,也許是真的,只是大多數人不可能做到
作者: washidindin (鼎鼎)   2022-04-25 22:52:00
用重量算才是真正正確的,儀器算折射都是用回歸式回推,問題只是你的電子秤精度不可能夠準
作者: chang17a (U文哥)   2022-04-25 22:53:00
等量水比較咖啡液重量可嗎?或等重水比較咖啡液容量?
作者: washidindin (鼎鼎)   2022-04-25 22:55:00
用tds筆也可以測,但同理tds筆是用電流當回歸式的,然後要看tds筆最大的濃度到多少,通常測水質的不夠用,但你可以加水之後再回算
作者: SHR4587 (SHR4587)   2022-05-05 07:36:00
喝個咖啡要累成這樣也是絕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