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有朋友問我處理廠的問題,整個思考下來滿有趣的,
大家都知道出自不同烘豆商的熟豆會不一樣,
也都知道不同產地、處理廠的生豆會不一樣。
那來自同一個處理廠,同一種處理法的生豆呢?
最近剛好遇到這樣的實例,我使用的衣索比亞 伊迪朵處理廠 G1日曬,豆袋如下。
https://imgur.com/lnDZWhk.jpg
生豆是跟守成買的,後來發現另外兩家生豆商 圓石、克菈菈也有伊迪朵的品項。
圓石也有強調是來自出口商Ardent的貨,G1日曬,有標批次,沒有標示豆種。
克菈菈則是沒有標示出口商,G1日曬,豆種是74112。
守成的資訊原本就公開在官網(如下連結),其他兩家都是報價單,未獲同意就不截圖。
https://harucafe.com.tw/finca/ethiopia-ardent/
https://imgur.com/dKNvTJc.jpg
https://imgur.com/mpqn3zW.jpg
這個case有幾個有趣的點,
首先,是兩家有明確標示出口商,表示這個出口商的名號對產品是加分的。
不然台灣的生豆進口商不會想讓大家知道他的貨源。
再來是風味,我沒有喝過圓石的,守成、克菈菈都有喝過。
我認為扣除烘豆的差異,守成、克菈菈的喝起來是同一種調性,
都是不錯的日曬豆,果乾香氣、乾淨,沒有同時比較難分高下。
另一個有趣的點就是,
剛好三家的價格有差距(300多~600元),價格高的會明顯遭到狙擊。
站在我的角度來說,假設別人用每公斤300多塊的伊迪朵日曬G1,
我用600塊的伊迪朵日曬G1,價格上就被輾壓了。
還好我使用的價格在中間,而且水洗、日曬討論度偏低,沒受到影響。
雖然說找豆子還是風味/價格先決,但是遇到這種撞衫的,
就算600塊的那一支風味有到800塊的水準,也只能pass。
當然這樣對品質好的批次不公平,長久下來,生豆商幾次撞衫賣不掉,
遇到規模較大的處理廠時,就會避免挑選價格高、品質好的批次。
退而求其次,挑選品質、價格都中等的批次,甚至挑選最便宜的批次。
我認為盡量標示清楚,透明,或許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解方。
生豆商,盡其所能把來源、批次、處理法標示清楚,
烘豆商,把生豆商提供的資訊標示清楚,烘豆日也誠實標示。
整個產銷履歷串起來,消費者就能清楚比較各品項的差異,再決定要花多少錢。
咖啡產業漸漸透明起來,想靠資訊不對等獲利,只會越走路越窄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市場,總是會倒向人多的那一邊。
不意外,又寫成一篇逆風的文章,但我這邊的人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