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站在世紀末的轉捩點:臺灣漫畫1980-1990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06-16 00:04:30
2020-06-12 15:30 聯合新聞網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圖|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89年6月19日,臺灣股市衝破萬點大關,加權指數來到了10,105.81點,交易市場一片榮
景,不少股民在交易所內外開香檳、放鞭炮慶祝,臺股的猛牛完全無視於同時間國內外的
情勢,一路上衝。當各大報章媒體仍在報導六四天安門事件,對照著各大號子裡的歡迎鼓
舞,形成奇詭的對比。
1987到1989年間臺股的離奇漲勢,形成全民瘋股票的奇觀,然而,這炒作出的虛假榮景,
當政府1990年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整頓金融秩序,再加上中東波灣戰爭的爆發等,臺股
被打回原形,從一萬兩千多點狂洩至兩千多點,三年來的泡沫終於破裂,留下了臺股將投
資和投機畫上等號的文化。
對於這短短數年的股市狂飆,相關的討論很多,其中的一種解釋,溯源至戒嚴時期主政者
為了維繫政權的穩固,企圖扭曲正常制度的健全發展,打壓、宰制臺灣應有的活力,特別
是對外匯的嚴格控管,禁止人民私下擁有美金,人們只能將外銷所得兌換成臺幣,造成新
臺幣年年超額發行;再加上缺乏投資和消費機會,大量的熱錢在臺灣內部流動。然而,如
同電影《侏羅紀公園》那句經典名言:「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遭到壓抑的能量,終究
會以不同的形式找到宣洩的可能。
一定程度上,1990年臺股的萬點泡沫,可視為解嚴前後社會不同面向的共同縮影,這也是
為何在一篇以「漫畫」為主題的文章,要不厭其詳介紹這起看似無關的經濟背景。換句話
說,威權體制就是要打造一個封閉系統,囚禁、限縮社會動能的各個層面,經濟如此,文
化亦然。唯有理解當時看似平靜的表層之下,各種激烈衝突所造成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才能夠了解為何在90年代的臺灣,會突然如煙花綻放一般,產生出無數風格迥異的漫畫創
作者。
戒嚴下的文化控管與強勢日本漫畫的引進
1966年政府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再加上之後一系列的配套法令,是戒嚴時期
對臺灣漫畫最致命的一擊,左右了創作的能量和出版的運作;而當臺灣本土漫畫創作被審
查制度弄得奄奄一息,面對蕭條萎縮的市場,主事的國立編譯館竟允許出版業者將日本漫
畫以盜版的形式引進。 質、量規模均龐大的日本漫畫,再加上盜版的低廉成本,徹底改
變了臺灣漫畫的生態環境,也導致了對今日臺灣多數人而言,提到「漫畫」想到的一定是
日本漫畫,漫畫迷往往對日本漫畫家如數家珍,卻很難叫出一位臺灣創作者的名字。
解嚴前夕的臺漫復興 大型競賽與報刊曝光
幸好,1980年代當威權統制受到來自體制內外的反抗和挑戰,臺漫也在新一代的創作者和
出版者的引領下,試圖走出新章。解嚴前夕的臺漫復興,最重要的兩大關鍵,一是大型漫
畫比賽的舉辦,如《小咪漫畫周刊》(1979年創刊),到之後由中國時報系所舉辦數場比
場中,挖掘出許多日後臺漫的重要創作者。其次則是作品發表和曝光機會的增加,從最初
附著在既有報章雜誌刊物所增設的漫畫欄位,到專門漫畫期刊的創辦,催生出無數的佳作

臺漫最早是以各大報刊雜誌為基地,為配合報章期刊的排版,單格漫畫和四格漫畫是最主
要的形式。配合報刊的風格屬性與即時性,較能不受日本漫畫影響,走出獨立的市場,許
多漫畫家因此受到矚目,例如蕭言中和朱德庸,可視為單格和四格漫畫的代表。蕭言中的
《童話短路》對童話內容進行改寫和嘲弄,以簡單的筆觸,「惡搞」人們熟知的劇情,連
載時即大受歡迎,單行本更是大賣。朱德庸連載的《雙響炮》,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題
,擅長捕捉男女相處時細微難解的矛盾,留下無數讓人心有戚戚焉的經典對白。
政治漫畫是在報紙、雜誌連載另一重要類型,此時期風格最鮮明的創作者,如魚夫、Co
Co、L. C. C.等等,其內容呼應著當時黨外力量的崛起,針砭時事,批判當權者。要畫出
這樣現實指涉意味的漫畫,必須每日、每週,讓畫筆於理性論述、感性情感和幽點趣味三
者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將讀者心底的不滿轉化成臉上的微笑,或者相反過來,使笑容成為
思索社會當下不公不義的觸媒。
政治漫畫還必須頂著來自政治的壓力,Co Co就曾經被迫於1981年短暫地逃往美國。除了
黨外的政論漫畫,支持政府立場的漫畫家,亦在不同陣營的媒體上發表作品,在那熱烈參
與政治的年代裡,不同主張的政論漫畫家也將彼此的技藝提升至另一層次,成為各大媒體
不可或缺的篇章,也是臺灣漫畫最為穩定的一支。
《烏龍院》與《莊子說》在出版市場開創佳績
以報紙連載為起點,臺漫逐漸開枝散葉,開始有漫畫家跳脫單格和四格的限制,進行新的
嘗試,敖幼祥和蔡志忠是其中的成功典範。敖幼祥於1983年《中國時報》所連載的《烏龍
院》是其中代表作,用今天的話語形容,可以說是1980年代最強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由《頑皮狗皮皮》出道的敖幼祥,在《烏龍院》中創造出長眉師父、大頭胖
師父、大師兄、小師弟、蔡捕頭、無情劍客、黑檸檬……等性格鮮明的人物,快速走紅,
被改拍成真人連續劇、電影,風行一時;《烏龍院》也從原來的四格形式,逐漸延伸成中
長篇幅,作者的編劇和畫技也隨之成長,至今仍是敖幼祥的代表作。
蔡志忠則將創作聚焦在中國傳統典籍的漫畫詮釋,《莊子說》、《老子說》開始,「蔡志
忠」三字幾乎就和傳統典籍畫上等號,從諸子百家到筆記小說,再到佛道思想,無所不包
。這些今日看來略顯嚴肅的主題,在當時卻是盤據銷暢排行榜的常客;同期出版排行榜上
由林清玄所刮起的菩提旋風,可視作系出同源的產物,反映著在那狂飆年代追求心靈沉靜
的渴望。
流星般耀眼的「全臺漫」漫畫期刊 《歡樂漫畫》與《星期漫畫》
從報章轉變至漫畫專門刊物,特別是內容完全只連載臺漫的漫畫期刊,是這波臺漫復興的
最高潮,象徵著臺漫從配角變成主角,走出自己的道路。
1985年的《歡樂漫畫半月刊》開始,時報出版試圖推出全臺漫的漫畫期刊,這份刊物幾乎
網羅了當時的菁英。前述蔡志忠的《莊子說》即在《歡樂》上連載,另有阿推的《九命人
》、鄭問的《刺客列傳》、陳弘耀的《大西遊》、傑利小子的《黑白俱樂部》,以及曾志
忠、麥人杰、高永、游素蘭、朱德庸、孫家裕、柏言等人的作品。《歡樂漫畫》至四十期
改成月刊,至1988年5月10日出完第五十期後宣布停刊。
《歡樂漫畫半月刊》可以視做臺灣漫畫界一次投石問路的嘗試,隱然看見一絲商業曙;而
短短三年五十期中綻放出來的創作能量,證明臺灣的創作者絕對有能力撐起自身的一片天
地。
1989年2月,時報出版集團再次推出了《星期漫畫》,這次改採週刊的形式,在水準上要
求更高,包括了曾正忠《遲來的決戰》、麥人杰《天才超人頑皮鬼》、任正華《修羅海》
、胡覺隆《變變俱樂部》、陳弘耀《一刀傳》、阿推《巴力入》、邱若龍《霧社事件》等
作品,日後紅極一時的林政德《Young Guns》也在《星期漫畫》連載了前4回,這些皆成
為臺灣漫畫史上的經典。1989年主打少女漫畫的《漢堡漫畫》也於同時創刊,臺漫一時看
來欣欣向榮。
體制之下 漫畫創作能量的反作用力
從《歡樂》到《星期》,其特色都在於所發掘的漫畫家或對連載作品的要求,往往不拘一
格,沒有任何強加的商業一致性和模仿,重點擺放在個人風格的養成與揮灑。百花齊放的
臺漫風格,說明了即使政府對臺灣文化界進行控制,仍有管控的極限;而歐美漫畫這樣市
面罕見的創作資源,仍透過有限的人際網路在漫畫同好間傳布。而個人的創作力量也沒有
因政治權力導致的文化荒原而埋藏,一旦找到機會,立即爆發。如是的反作用力及訴諸個
人風格的藝術化經營,不只是挑戰政府對漫畫長期污名化,同時也挑戰因錯誤政策造成的
日漫殖民。
然而,這樣的選擇,《星期》最終仍於1991年5月停刊。從《歡樂》到《星期》,連續兩
份雜誌停刊,而且還是在時報這樣規模的集團領導下,為全臺漫期刊的理想劃下句點。失
敗的原因,從外部環境看,90年代的臺漫終究只是整體出版市場邊緣的少數,對比於同時
期東立《少年快報》系列,厚厚一本全日漫,還享有盜版的低成本,全臺漫雜誌根本難以
抗衡。從創作的角度而言,臺漫多數作品都是創作者以個人才氣強行單幹的狀態,諸如編
劇、編輯、行銷……等等讓日本漫畫市場以穩定發展的產業層面,臺灣則多在摸索的階段
。欠缺制度的支持,又沒有市場的回饋,無疾而終或「爛尾」成為當時臺漫的常態。
新世紀的臺漫曙光
隨著90年代漫畫版權化,盜版「快報」系列被迫轉型,重談授權,臺灣漫畫創作也移植到
這些改頭換面的「快報」裡,和日漫一同連載,但當前述內外環節未曾改變,就只是一再
重覆類似的失敗,即使開始使用日漫的圖像語法,臺漫仍只是聊備一格的點綴或附庸;就
算像《Young Guns》這樣紅極一時,但欠缺產業面出發的管理和奧援,也在停滯了十年之
久,才交代了最後結局。再加上對岸中國市場釋出強大的拉力,臺漫精英大量外流,世紀
末臺漫的復興僅成一現的曇花,那如惡夢般的輪迴一直延續到新世紀。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90年代的臺漫的復興,終究只是在表層的爆發,忽視了從根本處對體
質進行根本的改善,似乎也隱隱呼應著臺灣「民主」和「威權」對抗的走向,即使已然數
次政黨輪替,但欠缺轉型期正義的反省,就只是一連串膚淺的選舉輸贏,無法培養出民主
的素養和根基。
不過,這些臺漫好手的嘗試,並非只是一場幻夢。藝術化的風格走向,以及當時播下歐美
版權的種子,在全球漫畫市場開始萎縮,出版品走向分眾化之時,反而成為跳脫過往日漫
格局的契機。政府這幾年的輔助,如《CCC創作集》一方面普及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也可視作凝聚編劇、編輯、繪者、發行者之間的產業演練。同時,主管單位也鼓
勵各種跨界的媒合,並推動臺漫評論者或研究者的獎勵。
臺漫被污染的土壤正在一點一滴的改變,如同臺灣民主的未來,值得人們以耐心去灌溉和
期待。
本文節錄自2020年4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之《臺漫時代:臺史博漫畫特展專刊》。
https://udn.com/news/story/12681/4631270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0-06-16 07:00: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作者: viper9709 (阿達)   2020-06-16 23:54:00
寫的滿詳細的~可惜扯到政治就有點太遠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