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 手塚治虫「陰慘之作」:手塚父子的《迷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0-12-26 13:13:31
手塚治虫「陰慘之作」:手塚父子的《迷幻少女》漫畫與電影改編
李政亮 22 Dec, 2020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因為他們的國度沒有手塚治虫。
這是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1989年2月9日過世後,《朝日新聞》對手塚的致敬,他浩繁的
作品是日本漫畫的重要遺產。2018年,手塚治虫之子導演手塚真在父親誕生90年之際,宣
布將父親的作品《迷幻少女》搬上大銀幕作為紀念,中文片名為《手塚治虫迷幻少女》。
原子小金剛、緞帶騎士、怪醫黑傑克等漫畫人物是一般人對手塚治虫漫畫的基本印象,有
趣的是,在手塚浩瀚的漫畫全集當中,《迷幻少女》受到重視的程度不如其他作品,即便
是手塚治虫迷對這部作品也未必熟悉。在手塚治虫的漫畫生涯當中,《迷幻少女》有著什
麼樣的位置?手塚真又為什麼在父親的眾多作品中選擇這部?更重要的是,父子倆人的《
迷幻少女》儘管呈現媒介有所差別,那麼表現風格上有何差異?
手塚治虫漫畫的起點
手塚治虫的一生是不算長的60年,1928年出生、1989年過世,但是從16歲出道以來,他引
領了日本漫畫表現方式的革命風潮。然而,當手塚治虫的表現方式蔚為主流之後,他也成
為被革命的對象。
手塚治虫1947年的《新寶島》出版之後,開頭幾頁就引領了日本漫畫的革命。開頭幾頁是
主角開車動態的過程,對現代讀者來說,這不足為奇,但這一步在日本漫畫史的發展裡卻
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漫畫的發展從明治維新前葉開始,手塚治虫的父親是藝術愛好者
,既看日本本土漫畫也愛看迪士尼動畫乃至電影,手塚治虫就是耳濡目染下對漫畫感興趣
,但也在電影的養分當中注意到日本的漫畫欠缺動態,於是力圖呈現電影般的動態帶來日
本漫畫的革命。
儘管手塚治虫在漫畫家生涯的起步階段,就帶來新的漫畫革命,然而,漫畫仍被許多教師
與家長視為不良讀物,因而有「惡書追放運動」。在這股保守壓力下,漫畫裡的接吻、自
殺等情節動輒被放大檢視,也因此,為求在漫畫之路上繼續前行,手塚治虫的漫畫多以兒
童為對象,內容上也較克制。
步入1960年代,這是手塚治虫聲望再向上的時代,他一向喜愛迪士尼,從漫畫到動畫之夢
,終於在1961年開始邁進,這一年,他成立「虫製作」,1963年的電視動畫《原子小金剛
》播出並捲起旋風。不過,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他開始面臨一連串漫畫家生涯的挑戰。
劇畫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來自重新定義漫畫的另類藝術實踐——「劇畫」。
1950年代當手塚治虫逐漸成為全國漫畫家之際,與他同世代的年輕人也試圖開展出不同的
漫畫實踐,1959年以辰巳嘉裕為代表的漫畫家們,組成「漫畫工房」並提出「劇畫」宣言
,宣言裡開宗明義地提出,他們要創造出不同於手塚治虫風格的漫畫。這是什麼樣的漫畫
?漫畫不是只有給兒童閱讀,成人也是讀者,也因此,他們的主題經常是社會題材,表現
手法為呈現真實,筆法較為繁複,與手塚治虫的符號式畫法截然不同。
雖然劇畫工房的存在不過短短幾年的時間,然而,劇畫風潮卻在1960年代掀起風潮。這是
日本革命的安保鬥爭年代,這個年代裡漫畫的讀者不再僅止於兒童,大學生也愛漫畫,但
他們喜愛的漫畫已是面向成人的劇畫。在劇畫風潮裡,1964年創刊的《ガロ》是重要的支
柱,這是刊載劇畫風格作品的雜誌,安保鬥爭的抗議學生人手一冊白土三平的《卡姆伊傳
》(カムイ伝),就是從《ガロ》創刊號開始連載。
從戰後到1960年代,手塚治虫不但扮演引領漫畫變革的角色,也穩穩地站在漫畫舞台的中
央。不過,劇畫來襲,手塚治虫開始備感壓力,甚至佯稱得到精神官能症。面對挑戰,手
塚治虫也有他應對的方式,1970年,他開始發表帶有劇畫色彩的作品《桐人傳奇》與《人
間昆蟲記》。
陰慘心情下的漫畫《迷幻少女》
劇畫的挑戰還能用手塚治虫做擅長的漫畫來解決,但是,1973年虫製作的倒閉,他卻無能
面對。
虫製作之所以倒閉,在於手塚治虫雖是偉大的漫畫家,但卻不擅管理,尤其動畫製作需要
高度團隊合作的配合。虫製作的運作由手塚治虫發號司令,但他漫畫稿件已經多到一天甚
至只睡一小時的程度,實在難以維持虫製作的正常運作。虫製作倒閉之後,手塚治虫將原
來的豪宅出售改以租房度日,至於漫畫家手塚治虫如何面對債主,這裡有一段逸話。
大阪一家瀕臨倒閉的家具工廠所投無路,去信手塚治虫,希望能用他漫畫中的人物肖像放
在生產的書桌等家具上以利銷售,如日中天的手塚治虫不但名作等身,也是繳稅大戶,對
此根本不在意就答應了。家具工廠居然因此起死回生,為了感激,在手塚治虫面對債主們
的危機時刻,挺身協助手塚面對債主們。談判是家具工廠老闆談的,手塚治虫在一旁不知
所措,只能畫起漫畫,手塚治虫生前在紀錄片當中,曾說當時的心境就是陰慘。
《迷幻少女》就是低潮時期心情陰慘的作品。《迷幻少女》是1973年7月於《Big Comic》
開始連載,1974年5月結束,虫製作倒閉則是1973年8月,可以說這部作品的創作前後,都
是在倒閉風暴的壓力下完成。
漫畫版的《迷幻少女》裡,一位小有名氣的耽美文學作家美倉洋介,在地鐵站一角看到酗
酒少女芭波拉,不知何故,心生收留的念頭。兩人關係陷入複雜的關係,放浪形骸的芭波
拉繼續酗酒,美倉洋介開始後悔為何收留她。然而,芭波拉卻也在關鍵時刻拯救美倉洋介
,他患有性慾異常的病,就在犯錯之際芭波拉出現解救了他。
這部作品一開始讀起來讓人抓不到重點,完全不像手塚治虫一貫清晰的敘事,漫畫之神鋪
陳了作家與放浪形骸的酗酒女之間各樣的奇特關係目的何在?故事峰迴路轉後一切開始清
晰,原來芭波拉是代表啟發靈感的謬思女神,從這裡開始,我們開始理解這是一個關於作
家與靈感各樣關係的故事。
按手塚治虫的說法,《迷幻少女》的靈感來自德國作曲家奧芬巴哈的著名歌劇《霍夫曼的
故事》(The Tales of Hoffmann),他對歌劇主角詩人霍夫曼為了獲得名利沉溺大眾媒
體,甚至讓女巫指使的女人奪走自己的影子也在所不惜印象深刻。可以說,手塚治虫對藝
術工作者與媒體之間,乃至名與利的關係相當感興趣。
事實上,1970年手塚治虫最早的劇畫風格作品《人間昆蟲記》當中,就演繹了這樣的題材
,一位女作家為了新作品的靈感不惜犧牲自己的靈魂,換取更高的名聲。名氣與作家處境
,大約是陷入低谷的手塚治虫苦思的題材,或者說,作家只是個象徵,那其實是苦境下的
漫畫家手塚治虫的內心自我反思。漫畫版當中,曾有美倉洋介想帶著芭波拉逃離現實的情
節,他們在大都市的下水道裡怎麼逃也逃不出去的片段,不就像是現實中手塚治虫找不到
出路的苦澀心情?
手塚真的電影版《迷幻少女》
手塚治虫的漫畫《迷幻少女》裡,可以看到他1970年代前後漫畫家生涯的苦境;45年之後
,手塚真在父親浩瀚的作品當中,選擇這部作品作為紀念父親誕生90週年,理由何在?
必須一提的是,手塚真在2009年出版的《我的父親手塚治虫》一書當中便提到,他高中畢
業選擇就讀電影相關科系時,父母反應大不同。母親認為電影作為興趣不錯,但卻對電影
作為職業頗感擔心;手塚治虫不但相當高興,甚至手塚真大學時期社團舉辦電影放映會時
,超級忙碌的手塚治虫也會出席。可以說,手塚家族三代人對電影情有獨鍾,手塚治虫因
為父親愛看電影,耳濡目染下將電影的動態帶入日本漫畫引領了漫畫革命,手塚真也因為
愛電影的父親的支持,得以繼續電影之路。
有趣的是,雖然電影版《迷幻少女》基本上根據漫畫的故事進行,然而,就整體感覺來說
,電影導演手塚真帶出了不同味道的《迷幻少女》。漫畫家手塚治虫的《迷幻少女》可以
看到他面對劇畫挑戰與人生低潮的影子;手塚真則將《迷幻少女》變成一則東京這座巨型
城市的都會傳奇或寓言。手塚真緊緊抓住了漫畫版開頭的第一句話——「東京都市吞噬、
消化了幾千萬人,有個女人卻像是排泄物般被排出了,她的名字是芭波拉。」——從被視
為異類的芭波拉開始,再現了繁華東京的表象之外不為人知的各個秘密空間。
在手塚真的詮釋當中,也可以看到漫畫與電影本質上的差異。至少手塚治虫的漫畫像是符
號化的表意體系,電影則是不同藝術例如攝影與音樂聚合的媒介,《迷幻少女》的攝影是
由華語電影界的名攝影師杜可風擔任,音樂則是由日本爵士鋼琴家橋本一子擔任,兩者相
加,更為手塚真鏡頭下的東京增添迷人而弔詭的氣氛。
《迷幻少女》但見父與子、漫畫與電影的差異。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655/5111867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0-12-27 07:03: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