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2015-10-27 22:01:39
 《繫說神易》書稿‧〈神易道德章之六〉  東岐明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此段說明易理之道及其作用基礎。易理之道在於心物互動的覺知感應,而以其抽象
觀念表述,對應於具象事物變化。易學之道的作用原理,乃在心神覺知以感應變化,而
以相對形式一貫表述對應現象。「陰陽」觀念乃是易學相對形式之表述基礎,易理之道
乃是統攝時空境界事物而一以貫之於陰陽觀念體系,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作
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乃需善良心行修為才可承續養成,故曰『繼之者善也』;即如
佛家有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亦是相關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的修行次第。易學作用原理之覺知感應能力,其成就基礎乃在一切生命自然
本具的「覺性」,即是佛家所謂「佛性」,故曰『成之者性也』。
  ────────────────────────────────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的造詣修為,其實也就是一切生命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其感
性之謂「仁」,其理性之謂「智」,其願性之謂「勇」〔梁乃崇《理性、感性與願性》
〕。智仁勇三者皆是在於覺知感應的德性表現,故而《中庸》有謂『智仁勇三者,天下
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君子明道乃在其覺知感應的一貫統攝事物知識,正如前
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孔子《論語‧衛靈公》否認其道為『多學而識之者』而說
『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里仁》又闡示說『吾道一以貫之』。
  覺知感應的德性示現,乃隨君子修為而自覺,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
之智』,《中庸》乃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荀子‧子道》則以「明君
子」的自覺德操而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然則庸俗民眾大多沉迷於感官物欲,以
致雖然本具感知為用,卻是不明自性覺知感應之道,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因而孔
子《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乃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
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中國聖賢的君子之道,起手即在抗衡物欲貪執以啟發覺知感應,入手即在止立動行
於向善之途。故而儒家入世的《大學》之道,乃以「格物致知」為始,進而「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入手實踐,正如前曰『繼之者善也』,乃以「止
於至善」為始,進而「親民」「明明德」〔印順法師《妙雲集》〕,故而《中庸》有謂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所謂「君子之道」,在易學上即是位居天地之間的為
人之道,其德性修持乃在覺知感應於其時空境界,其德業修為乃在濟世度化於其時空境
界;故而孔子《論語‧憲問》回答子路「君子」之問,乃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故而《中庸》闡述君子之道,其德性基礎乃是本於自身覺知感應
,其德業基礎乃是實踐於親和民眾,其至德事功乃能普適通達而文明化成,所以《中庸
》有謂『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
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明朝儒者王陽明乃謂『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
下,只是一貫』之中道貫通而及於出世上達與入世下化;《中庸》則關連及《序卦傳》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而闡述君子之下化上達,其入世下
化人間而身心處於婚姻關係之感情愛欲,其出世上達天地而觀察至於時空境界之萬象變
化,乃謂『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
的覺知感應,入世濟化會耗費精神,出世脫俗則幽隱精微,故而《中庸》有謂『君子之
道,費而隱』;因而一般沉迷世間情欲的凡俗庸人難以求致通達,故曰『故君子之道鮮
矣』。
  ───────────────────────────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
  君子之道的覺知感應,顯現仁愛胸懷,涵藏用世智謀,故曰『顯諸仁,藏諸用』。
『顯諸仁』而下化民眾,故《大學》乃謂『欲明明德於天下』;『藏諸用』而上達微隱
,故《莊子‧天地》乃謂『通於一而萬事畢』。上達下化之中道覺知感應;其心神乃是
超越一切心念感受,深隱心中,《中庸》乃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其心念感
受乃受心神觀照節制,和運應世,《中庸》乃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道覺知感
應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德性之本,《中庸》乃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道觀照
和運乃是成就天下事業的達德之道,《中庸》乃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君子覺
知感應而觀照和運,養成其位居天地之間的為人之道,育成其相應時空環境的事物器制
,《中庸》乃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以君子之道用世胸懷之覺知感應
,達致聖人發創相關萬事萬物,卻不落其心念感受境界,故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中道神易之如是濟世化民,乃是極致於昌盛德行之博大事業,故曰『盛德大業至矣
哉』。
  ──────────────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
  所謂「博大事業」,乃是開物成務而富備萬有,故曰『富有之謂大業』。所謂「昌
盛德行」,乃是窮神知化而應時創新,故曰『日新之謂盛德』。聖人創新開物之盛德大
業,乃是極其君子之道以濟世化民,是以《大學》闡釋「親民」乃謂『是故君子無所不
用其極』,故曰『盛德大業至矣哉』。
  ──────────────────────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
  聖人盛德大業的中道濟化基礎,乃在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一切德業乃
是基於事物有所發生;「生」是指“事物發生”,事物發生即為存在;「生生」乃謂“
生之生也”,是指“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一切存在事物發生的發生基礎,乃是覺知
感應的互動變化。時空境界萬事萬物的發生存在,在主觀上是基於覺知感應,在客觀上
是基於互動變化。覺知感應與互動變化即是易學之「易」的一體兩面,乃是一切存在事
物發生的發生基礎,故曰『生生之謂易』。
  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在互動變化中凝成萬象,乃是相關『乾以易知』的德業作用
,故曰『成象之謂乾』。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由覺知感應而仿效法則,乃是相關『坤
以簡能』的德業作用,故曰『效法之謂坤』。神易用世之覺知感應,由互動變化而推算
未來,乃是相關占卜術數的德業作用,故曰『極數知來之謂占』。神易用世之互動變化
,在覺知感應中推動變革,乃是相關世事行化的德業作用,故曰『通變之謂事』。神易
用世之覺知感應以互動變化;其心神乃是能以覺知之心,而非所被覺知之物。中道心神
不落一切物象型態,也就不是陰陽表述形式可以測度,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
  聖人神明易化天下,是以中道覺觀為本,《莊子‧應帝王》乃謂『夫聖人之治也,
治外乎?正而後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其功業成就遠超民眾見識,《老子》乃謂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其誠謙虛柔不以自爭,《莊
子‧應帝王》乃謂『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其心
神覺觀超脫凡塵時空境界,《莊子‧天道》乃謂『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
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故而《莊子‧應帝王》有謂『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
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繼續閱讀
《繫說神易》書稿‧〈天地神易章之五〉amidha《繫說神易》書稿‧〈卦象吉凶章之四〉amidha《繫說神易》書稿‧〈道德性命章之三〉amidha《繫說神易》書稿‧〈乾坤易簡章之二〉amidha《繫說神易》書稿‧〈天地乾坤章之一〉amidha《繫說神易》書稿‧〈稿序〉〈繫辭上下紀〉amidhaRe: [情報] [email protecte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