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vikk33 (陳V)
2018-03-11 13:59:19http://www-ss7bl.blogspot.tw/2018/03/blog-post_56.html
儒學的思考方式(道德vs邏輯)
原文刊載於新公民議會,經修改後重登:
http://newcongress.tw/?p=11870
http://newcongress.tw/?p=11661
從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開始,儒學思想一開始只是一些散亂的語錄而已,論語中提到「
仁」這個觀念的有六十六條,但這六十六處卻沒有一處是對仁提出定義,都只是一些舉例
。仁與「慈愛」、「溫和」、「惻隱」、「以天下為己任」等等觀念相通。
然而在不同的場合,孔子又賦予仁以不同的概念,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闡明
了同裡心的概念,可以算是仁的表現。「克己復禮」的自我克制,言辭謹慎也都可以算作
仁或者接近於仁。
經由德性的不斷累積,可以去除私慾,最後達到為了集體而生的無我境界。戰國時期孟子
的性善說,其實就是這種自私為惡的擴大版本,孟子認為人若是出於大勢所逼,一個人犧
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殺身以成仁」,這無異是把個人意志殲滅於集體社會之中。
在漢代董仲書召開白虎觀會議之後儒學擊敗諸子百家定於一尊,唐宋的儒學雖有佛學的競
爭,但佛學最終還是被儒學給漢化,變成一種集體主義式的救苦救難哲學。
宋代的大儒朱熹,他對儒家經典的論述具有權威性,他的《四書集注》是明朝、清朝兩代
士人規定的教科書,也是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他的治學方法被稱為「理性客觀」,甚至
被認為有能力「解釋物質世界」的學說。
但其實朱熹的的物質理論觀毫不科學,其學說的基礎,是認為宇宙和人間的萬物都由「氣
」構成,通過「理」的不同形式而成為不同的「物」。「物」包括了具體的事物如日月星
辰,也包括抽象的倫理如孝悌忠信。於是就產生了儒學的一元論宇宙觀,當一個天子德性
敗壞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日月星辰的運作,甚至產生瘟疫、饑荒、洪災或是地震。
因為在儒學的世界裡,物質世界與觀念的道德世界是一以貫通的。事實上朱熹所使用的方
法並不是歸納法也不是演繹法,而是毫無邏輯性的自由聯想,這種方法承襲了用春秋戰國
時期的寓言用以類比的方式,例如,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實人性與水並直接
因果上的關聯。以現代的解釋,人性是寄託於演化過程之中,經過遺傳的方式傳諸於後代
,在經過社會的洗禮產生所謂人性的善良與醜陋等等。而水分子向下流動,只不過是重力
對於液體的作用罷了。
所謂相似,不過是存在於孟子的主觀自由聯想之中。若經常利用儒學的方式進行自由發想
,而欠缺審辯式思考的訓練,會導致個人邏輯的崩壞,而容易誤信邪教。筆者歸納出幾個
儒學的重大缺陷:
1.各種道德準則缺乏準確的定義。
2.將集體主義視為至善,貶抑個人的價值。
3.毫無理論根據就任意結合物質世界與觀念世界。
4.趨於權威與教條,讓權力者可任意解釋。
5.濫用自由聯想而缺乏可靠的思考工具。
甚至連漢字(方塊字)本身,都可能造成溝通上的巨大障礙。方塊字本最初起源於甲骨文,
是商代天官用來紀錄卜噬結果的宗教神聖文字,孔子的母親是宋國的女巫(屬天官),而宋
是商裔的封國,孔子從小就在母親的教誨下長大,後來才將之系統化,因此商代天官就是
儒者的前身。
許多方塊字在古代的意義與今日不同,若將其混為一談很容易導致錯誤。筆者為大家解析
「德」的觀念演變,並嘗試闡明這些觀念在今天是否仍具備實用價值。
「德」這個字,最原始的涵義是指來自上天的神祕力量,而玉是來儲存此種神祕力量的容
器,如果神秘力量充足,則風調雨順,天下太平。因此原始的「德」無關乎善惡,而是一
種神靈的賜與。
遠古的人們相信昊天上帝(周代始稱「天」)派遣神靈動物將神祕力量賜予氏族的始祖。
因此配戴各式動物主題的玉雕,更能彰顯自身承襲的神靈秉賦,也就是「德性」。到了東
周、秦漢,「德」變成了一種權力階級應當遵守的統治秩序,當有人違反了統治秩序則變
成失德之人,就會招致災禍。
「君子」原本的涵義就是指統治階級,「小人」指的是被統治階級。所謂有德的君子,原
是指能夠遵守統治階級規範的貴族。「君子」的涵義擴大成為遵守儒教教義(禮)的所有人
,是在西周禮樂崩壞之後才發生的。
隋、唐之後,「德」又再擴大成一種所有人都應該遵守的價值體系,當有人的行為違反儒
教集體主義的價值,會遭到口誅筆伐、社會唾棄,甚至是遭私刑處決。而是否具備「德」
也變成一種擔任公職的標準,也就有了選舉孝廉為官的傳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的
古代「選舉」和今天民主「選舉」完全是不一樣的涵義。
從「德」的源流來看,我們會發現它原初只是一種迷信,即便擴大涵義之後,依然不能改
變其迷信的本質。
從現代社會專業性的分工來看,就算是最能遵守儒教倫理規範的人,我們也不能確保有德
之人同時也具有水利工程、電機工程或是國際貿易法規的專業技能。但在台灣,所謂「德
育」依然為五育之首,而不能尊重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牽涉到這種古怪的迷信,所
有人都要就讀的義務教育學校,一年竟然浪費了學生數百小時,來傳授這種不能實證也缺
乏邏輯的觀念。
德性與報應之間的關係,其實指是一種偶然。但許多人還是相信,只要多積德,自然就會
有福報,而失德之人必有惡報。照此說法,難道悄然地死於敘利亞戰火的嬰兒為失德之人
?而吃香喝辣的貪腐獨裁者為有德之人?
某些人甚至會無限上綱,把地震、颱風、暴雨的災害,歸咎於統治者失德,忽略災害防治
與緊急救難的觀念。他們總是認為用石頭把失德的人打死,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事實上
,負責人死了
問題還是一團災難。
所謂「德」真的是一種如此玄妙並且強而有力的神秘力量嗎?各位認為21世紀的教育核心
難道還要寄託於虛無標縹緲的信仰之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