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08007818-260409
在去年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台北與北京當局之間雖然仍存在著激烈的歷史話語
權之爭,然而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所提倡的「兩岸合寫抗戰史」工作,卻早就已經開
始悄悄進行。
其中,「兩岸合寫抗戰史」的最經典代表作,則毫無疑問的是由大陸中央電視台、福
建省廣播影視集團以及台灣非也傳播有限公司所共同推出的紀錄片《台灣,1945》。這部
紀錄片,於2015年10月25日,也就是台灣光復70週年紀念日開始在中央電視台上播出。到
了今年年初,該紀錄片也推出了名為《台灣光復紀實》的台灣版DVD。
與過去對岸拍攝的抗戰紀錄片最大的不同之處,首先是光從片名就不難看出《台灣,
1945》聚焦的主題是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收復台灣的過程。也就是說,台
灣是這次「兩岸合寫抗戰史」的主角。其次,則是《台灣,1945》的製作團隊不僅訪問了
散居在兩岸各地的歷史見證人,同時也吸收了不少台灣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的研究觀點
,從而提升了整部紀錄片的品質。
兼容並包陳述歷史
這部紀錄片的大陸版本分為〈還我河山〉、〈寶島新生〉、〈接收遣送〉、〈興廢繼
絕〉、〈正本清源〉及〈共祖中華〉共6集,而台灣版本則只包括前面5集,每集片長50分
鐘。其特點是從軍事、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教育與文化等各個不同的面相回顧台灣
光復的來龍去脈,可以算是集合了兩岸史家研究成果的結晶。
其中最有趣的一點,是這部紀錄片向兩岸觀眾揭露了一個奇特的顯像,那就是包括《
馬關條約》在內,大多數從清末開始就決定了整個大陸20世紀歷史走向的文獻被收藏於台
北的國史館或者中華民國外交部,而許多與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有關的檔案反而被收藏於大
陸的福建省檔案館內。所以,光是要把台灣光復這段歷史研究好,就已經十分仰賴兩岸在
史料方面的合作了。
《台灣,1945》在兩岸的製作團隊,還特別對當年服務於台灣少年團的曾東昇、陸軍
第70軍的王必書、華宣恩、林精武、62軍的何季元、張志先、中央警官學校第2分校台灣
員警幹部訓練班的阮傳發、張敏昌、邢翰等親自參與接收台灣工作的長者,甚至在台灣推
廣國語教育的林良與龔書綿進行了專訪,大幅度的提升了紀錄片的質量。
另外,本片還兼容並包的採納了許多台灣研究者的觀點。除了統派色彩較濃厚的武之
璋、王曉波、戚嘉林與曾服務於國民黨黨史會的劉維開外,《台灣,1945》還訪問了比較
貼近本土派立場的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梓與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許雪姬,讓他們自由陳述自己的研究觀點。其中,年輕一代的歷史研究者,成功大學歷史
系博士杜正宇便格外受到了製作團隊的信任。
曾參與寫作《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一書的杜正宇,是台灣目前研究盟軍空襲台灣
歷史的專家。多次來回奔波於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的美國國家檔案館的杜正宇,蒐集了大
量關於盟軍空襲台灣,還有美軍計劃登陸並佔領台灣的「鋪道行動」(Operation
Causeway)相關文獻、照片與影像資料。此一經驗,對《台灣,1945》的拍攝工作帶來了
很大的幫助。
接受《中時電子報》專訪時,杜正宇表示他除了在紀錄片中介紹盟軍在二戰期間轟炸
臺灣的歷史背景與脈絡外,還告知了大陸製作團隊如何到美國國家檔案館找尋開羅會議、
盟軍轟炸以及國軍接收台灣的歷史紀錄影片段。除了台灣光復外,杜正宇認為兩岸的學者
未來也可以類似模式,進行關於盟軍空襲香港或者大陸淪陷區,還有中共游擊隊戰時營救
美軍飛行員的相關合作。
中共在台灣光復中的作用
雖然,《台灣,1945》相較於其他大陸拍攝的紀錄片,已經將意識形態干擾的因素壓
到了最低,但是過度誇大中共作用的缺點卻還是貫穿了整部影片。比方說在第1集〈還我
河山〉中,除了介紹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在雲南與緬甸發起的大規模反攻外,旁白還
反覆強調中共領導下的8路軍、新4軍與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在華北、華中與華南地區打擊
侵略者的貢獻。
向兩岸,尤其是台灣觀眾介紹共軍在抗戰中的貢獻不是不可以,但是本片的論述卻顯
得好像國軍只有在西南大後方與緬甸打日本,國內的戰鬥全部都由中共包了一樣,而這顯
然與歷史事實還有所差距。有趣的是,由陸軍官校畢業,隨中國駐印軍參加緬北反攻,戰
後卻因為參加中共而遭到政府槍斃的霧峰林家第8代傳人林正亨,在整部紀錄片中完全沒
有露臉。
當時中共並非執政黨,同時也缺乏最基本的渡海攻台能力,因此在外交與軍事上難以
對光復台灣扮演多大的作用。也因為包括延安在內,中共所有的「抗日根據地」距離台灣
本島實在是太遠,8路軍與新4軍都不可能向台灣進行大規模的人員滲透,因此他們顯然也
無法在經濟、社會與教育上發揮多大的作用。不過在政治與文化方面,卻還是有很多的地
方值得兩岸學者研究探討。
政治上,中共對台灣光復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前往大陸參加抗戰的台籍左派志士提供
政治、經濟與道義上的協助。除了李友邦在中共地下黨員張一之協助下組織台灣義勇隊與
台灣少年團的歷史外,前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丘逢甲先生在廣東組織東區服務
隊的過程中,似乎也很大程度的受到了毛澤東人民戰爭理念的影響。
正如紀錄片第6集所言,丘念台確實曾在抗戰爆發初期考察過延安,並且向毛澤東學
習游擊戰與組訓民眾的相關理論。在廣東活動的時候,丘念台的東區服務隊不僅多次與中
共的東江縱隊有過接觸,而且他其中一名來自台灣,戰後出任基隆中學校長的隊員鍾浩東
,也確實因為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原因,而在1950年為政府所槍斃。
除了政治外,中共的左翼文化也在光復初期大規模的席捲台灣。這不僅意味著後來成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了戰後初期大多數台灣人最早接觸到的
國語流行歌曲,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在內的諸多本土知識份子也因為接受了社會木主義反抗
理論的洗禮,而就此走上了反抗國民黨的道路,為今日藍綠對立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筆。
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第1集特別提到了毛澤東在1936年7月16日接受美國左派記者斯
諾(Edgar Snow)的訪問。內容藉由毛澤東像斯諾強調「中國當前的任務是收復全部失地
,對於台灣也是如此」的方式,來強調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早提出奪回台灣的構想。可實際
上,這段毛澤東對斯諾的談話在紀錄片中遭到了大幅度的刪減。
根據斯諾的大作《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毛澤東當天真實的說法如下
:「不僅要保衛長城以南的主權,也要收復我國全部的失地。這就是說滿洲必須收復。但
我們並不把中國以前的殖民地朝鮮包括在內。當我們收回中國的失地,達成獨立以後,如
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將熱烈支援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一
點同樣適用於台灣。」
毛澤東講過的這段話,後來成為了許多獨派學者用來證明中共支持台獨運動的證據。
確實,毛澤東在接受斯諾訪問的時候,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將這段言論解讀為中
共先支持台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再回歸中國,其實也不算太脫離事實。只是出於政治正
確的目的,而刪減毛澤東原文的做法恐怕又使本片在質量上大打折扣。
中共如何在政治與文化上影響台灣固然重要,台灣人又如何影響中共也是同樣的重要
。比方說,《台灣,1945》就沒有提到替新4軍臂章的設計人是台灣高雄人莊索。甚至,
也沒有提到在二二八事件中扮演關鍵要角的嘉義人張志忠,在抗戰期間於8路軍129師冀南
軍區敵工部從事對敵宣傳的工作,以證明無論是哪一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其實都是與台
灣人有密切關係的。
重返歷史現場 《台灣,1945》大陸央視25日將首播
當然,中共或許沒有支持台獨,至少沒有支持台灣脫離中國獨立的想法,但是延安對
左派台籍抗日人士的支持,雖然提拔了許多如莊索與張志忠一樣貫徹始終的紅色革命者,
同時卻也間接滋養了不少的台獨人士。如直到今天都還在獨派陣營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史明
,在抗戰期間就接受潘漢年的領導於上海從事地下情報工作。這段歷史,未來也應該成為
兩岸學者合作的主題之一。
(中國時報 10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