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OInWxn5 ]
作者: takase (............)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為什麼要叫一帶一路?
時間: Sat Dec 10 04:46:48 2016
※ 引述《PrinceBamboo (竹取駙馬)》之銘言:
: 中國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
: 全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 一帶 = 絲綢之路經濟帶
: 一路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是個蠻混雜,模糊不清的概念
此一概念底下,其實是兩種互相矛盾、彼此競爭的思考
一是戰略意義上的突破封鎖,一則是經濟意義上的區域整合
方向上也有所衝突,一是走陸路,往內新月帶延伸;一則是走海路,往外新月帶擴張
某方面而言,也可以視為中共式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辯證思考下的產物
要追溯最原始的根源,可能可以追溯到 毛澤東 對 三個世界的劃分
毛本人是有點戰略上的天才,也畫分國家層次時,畫到第三世界時
其實也很巧合的 與 地政學意義上的 內外新月帶 重複了
即 介於 海權 與 陸權 兩方向霸權 中間的兩個緩衝帶,外新月帶即東南亞諸國
到印度 波斯灣 這一圈,也就是"一路"的範疇
內新月帶則是從中國西北 中亞 伊朗、┼耳其這樣一路延伸下來的 危機之弧
不穩定之弧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這方面 最具代表性的外交手段 就是 第一次萬隆會議與不結盟運動
也可以說,從此時也種下了 中華民國聯合國代表權易手的遠因
時間點拉到1996年代中期,這時期 中國 又重拾 外交手段
趁俄羅斯勢弱的空檔,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以偏重軍事/政治交流為主
2001年初,緊鑼密鼓籌備加入WTO時,又在海南創立博鰲論壇,以經貿交流為主
這裡大抵可以看出 中國 在外交,在政略上 如同鴨子划水一樣的靜悄悄的伸張影響力
2009年,全球受金融風暴,經濟谷底的時候,中國苦於產能過剩,於是重新打起了
建立中亞經貿網路,輸出產能的主意
最後算算成本 不太划算,不了了之
當時薄熙來在重慶主政,也意圖對接此一新絲路,或歐亞第三大陸橋,不過他
後來的下場大家很清楚了
可能是個好主意,然而純以經貿角度而言,風險太高
大概在2010年左右,中國保守主義/復辟風潮正盛,連帶的紅二代與鷹派少壯軍人
也連成一氣
其中一位代表 戴旭,就提出了所謂C型包圍的主張,他大力提倡所謂大國海權
主張 中國需要突破歐美/西方霸權所布置的 所謂 "新月型包圍網",才能真正掌握世界
行筆至此,讓人不免有啼笑皆非之感,雖然戴旭本人學識不高
也沒有石原莞爾那樣的天才,卻意外提出了 差不多性質的爭取生存空間、擴張的論點
2013年,即薄熙來被鬥倒,習近平上台後的隔年,習近平先後提出所謂
"絲綢之路經濟帶" "海上絲綢之路"的 "倡議"
從"倡議"這詞,就能窺知 當時內部意見分歧的情況,最後以淡化戰略意義
淡化軍事政治意義的派系占上風──這一派我們可以稱之為謹慎開明的一派
相對的,激進保守的一派也並未完全被壓制,在關於一帶一路這概念的闡釋上
仍留下許多不一致的痕跡,或者透過官方體系邊緣、民間學者之類的角度來發聲
不管怎麼說,最後結論恐怕是以 相當 顧盼滿志的"持劍經商"為代表
也就是一帶一路不再只是需要顧慮成本或效益,單純輸出過剩產能的經貿構想
而是中國在地緣政治上,鞏固邊陲優勢的重要戰略
佔新聞版面角落的 海外駐軍 軍港建設等等是其經
"中國人借錢給你,還幫你蓋鐵路公路"是其緯
雖然我很討厭中國人,但必須說他們還是作出了不少努力,甚至過分的努力
努力去實現一個先天失調的戰略構想
這個戰略構想最大的缺陷有下面幾個
1.一帶層面輕忽了俄羅斯的存在,一路層面輕忽了印度的存在
往後容易流於投鼠忌器,進退兩難的困境
2.沒有意識到陸權與海權的本質差異,以海路遷就陸路,喪失了海權靈活權變的特性
而中國也不知不覺陷入了傳統陸權強國 往 海洋方向發展時,面臨的典型困境
代表者有 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 與 威廉二世時期的德意志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