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dmvp: 至於台韓之間誰高誰低,我研究的結果 59.126.170.22 12/04 23:06
→ fordmvp: 基尼係數似乎可分為個人收入和家庭淨財產 59.126.170.22 12/04 23:07
→ fordmvp: 這兩種算法。台灣個人收入差距較高 59.126.170.22 12/04 23:08
→ fordmvp: 韓國則是家庭財富差距較大。 59.126.170.22 12/04 23:09
→ fordmvp: https://goo.gl/sTf76j 59.126.170.22 12/04 23:10
→ fordmvp: https://goo.gl/1hmsk3 59.126.170.22 12/04 23:10
→ fordmvp: 至於知乎題目所引用的數據在維基百科裡也 59.126.170.22 12/04 23:12
→ fordmvp: 找的到。 https://goo.gl/pXhcFw 59.126.170.22 12/04 23:12
→ fordmvp: 然後個人收入和家庭財富那個比較能反映 59.126.170.22 12/04 23:14
→ fordmvp: 出貧富差距那就見仁見智了。 59.126.170.22 12/04 23:15
→ fordmvp: 還有如果小地方貧富差距應該要小的話那 59.126.170.22 12/04 23:16
→ fordmvp: 新加坡和香港要哭死了。 59.126.170.22 12/04 23:17
================
亂扯一通
吉尼係數最重要的是分法是稅前跟稅後
不知道這基本觀念的比較的時候都會亂比
稅前的吉尼係數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都一樣很大 北歐國家稅前一樣破40
https://goo.gl/EzRQEE
以上表OECD國家來看
Gini coefficient, before taxes and transfers
在2010左右
澳洲稅前吉尼0.468
北歐丹麥 0.416
德國 0.50
北歐芬蘭 0.465
北歐挪威 0.41
瑞典 0.426
所以稅後吉尼係數才有實質意義
而吉尼係數又分三種計算方法
分別是
1.per household member scale :全體家庭內個人的平均收入的高低差距來計算GINI
平均個人收入=家庭收入/家庭全體人數
例如一家四口兩大兩小的家庭
平均個人收入= 家庭收入/4
2.square root method : 平均個人收入=家庭收入/家庭全體人數開根號
例如一家四口兩大兩小的家庭
平均個人收入= 家庭收入/2
3.OECD method :平均個人收入=家庭收入/全體家庭人數
(但是家庭內第一個成人算1人 第二個以後的成人算0.5人
小孩只算0.3人)
例如一家四口兩大兩小的家庭
平均個人收入= 家庭收入/2.1
把每個家庭的個人收入算出來後 再去計算Lorenze curve的面積 以下不贅述
===========
而
你那個cia裡面的標準 有的國家是稅前吉尼係數 有的國家放稅後吉尼係數
每個數字取直接取自不同國家的統計局 哪種計算法都沒統一
比如日本的37.9 就是稅後 而日本的稅前吉尼係數則是破50比香港還高
而日本是採用OECD計算法
比如表內新加坡的45 就是稅前 而且還是per household member scale的算法
如果用OECD(高所得國家組織)的計算方法 稅前43 稅後37
但是新加坡統計局三種算法都有算出來
如果高所得國家要互比 當然是採用OECD的計算標準
稅前 稅後
香港 53.7 47.5 http://goo.gl/ndqJGX
新加坡 43 37
http://imgur.com/dh2KgdA (如圖兩種不同計算法去分別計算新加坡稅前稅後的GINI)
日本 55 38
http://zh.cn.nikkei.com/politicsaeconomy/economic-policy/6767-20131015.html
稅後貧富差距: 香港>>>>>>>日本>新加坡
稅前貧富差距: 日本>香港>>>>>>>新加坡
另外 主要城市的貧富差距會比較大 因為主要城市會有富人群聚效應
比如紐約的稅後吉尼係數超過香港 台北的稅後吉尼係數會超過整個台灣
美國最高稅後吉尼係數的城市高達60
意思就是日本很慘 整個日本貧富差距居然跟城市一樣
代表他的主要大城貧富差距只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