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727
貿易戰是絆腳石?中國經濟學者許成鋼:可觸發中國內部改革
Web Only 整理 天下編輯部 2019-01-15 天下雜誌
中國經濟正面臨成長減緩的內部壓力,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外部壓力。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
授許成鋼認為,這兩大壓力都根源於中國的制度問題。這個制度,曾經創造了過去40年中
國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現在卻成為進一步成長與發展的絆腳石。現行制度不改,中國經
濟成長恐將愈來愈慢。
首先,我們從一些數字來看中國經濟的現狀。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製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
在這些「世界第一」,主要的貢獻來自私有部門,私有經濟佔中國GDP的比例超過60%,佔
中國研發總支出金額的比重超過70%,私有部門更提供了超過八成的就業。
中國私營經濟、地方政府,扮演關鍵角色
私營經濟在中國扮演這麼重要的地位,矛盾的是,中國政府是所有中國土地的唯一所有者
,超過九成的銀行是國有銀行,而且幾乎所有重要的關鍵產業都由國有企業壟斷經營,包
括能源產業上游、金融業及通訊產業在內。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如果我們深入看中國政府,可以發現,中央政府其實並不大(
政策執行功能),中國政府最重要的核心其實是地方政府。
我給這樣的政治體制創造了一個名詞,就是「地方分權式的威權主義」(regionally
decentralized authoritarianism)。就像其他威權國家一樣,中國在政治上是高度的中
央集權,尤其在人事任命與意識形態的掌控,都是由中央統一控制。但是,實際執行資源
配置的是地方政府,也就是說,在政策執行方面,是高度的地方分權。
這樣的體制,創造了一個「中國謎題」(China puzzle)。
意思是,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制度品質愈好、愈健全,就愈能達到較高的經濟成長,制
度品質和經濟成長率是正相關的,全世界大部份國家的情況都符合這個發展模式。
"中國卻是個例外,因為中國的制度品質並不好,貪污非常嚴重,但經濟成長率卻非常高。"
為什麼會這樣?
建立在競爭上的經濟發展,拚出GDP成績
這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激勵機制」有關。就是中國的中央政府鼓勵負責執行政策的
地方政府互相競爭,各省互相競爭、各城市互相競爭,鄉鎮也彼此競爭,在競爭中表現好
的地方官員就會得到升官的機會。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這個競爭要有先決條件,就是有一個非常明確、定義非常清楚,
而且可以衡量的目標,就是GDP成長。
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就像一場運動比賽,一定要知道在比什麼、怎麼計分,如何才算是贏
,還可以排名。如果沒有一個清楚的目標,或是目標太多,就沒有辦法比較或排名,地方
政府就不會有動機去競爭,經濟就會發展不起來。
不過,世界各國政府其實大部份都是有多重目標的,不可能只有一個。因為只設定一個目
標,國家的資源就會全部投注到那個目標,而忽略國家發展中的其他問題。
因此,當你只設定一個目標追求時,就要先討論,其他發展面向被忽略的後果,是不是可
以接受、忍受?
除了拚經濟,人民開始在意其他問題
過去40年來,中國因為有這個激勵機制,推動改革開放才可以成就這麼高的經濟成長。不
過,這個激勵機制現在出了問題,讓改革開放遇到很大的瓶頸與挑戰。
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設定GDP成長這個單一目標的激勵機制,與衡量各地方政府施政表現
,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當中國發展到中等收入國家,各級政府只拚經濟成長,人民就會不滿意了,因為人民
會希望政府照顧到經濟成長以外的問題。這時多重目標就出現了,導致之前有效推進中國
經濟持續成長的激勵機制,沒有辦法再發揮功效。
"在現在這個有多重目標的環境與政治體制現實下,如何解決地方政府激勵機制的問題,有
效推進下一階段的經濟成長,就是當前中國遇到的最大挑戰。"
這個挑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維持金融穩定、如何去槓桿、解決債務問題,這是中國共
產黨本身也意識到的重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內需不振。中國的家庭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是全球墊底。全球平均比重
大約6到7成,但中國遠遠低於這個數字。結果就是內需沒有辦法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有效
推動力。
第三個問題是產業升級很困難。中國政府一直希望,只要能夠推動產業升級,提升效率和
生產力,就可以解決很多中國面臨的問題,但後來發現,推動產業升級非常困難。
這個問題反映在中國的勞動生產力提升,卻沒有跟上勞動成本提高的速度。中國的勞動成
本,幾乎已經達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準,生產力卻只有OECD國家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另
外,這個問題也反映在勞動成本快速增加,但家庭收入的成長速度沒有跟上。
大量資源輸往國有企業,卻減緩經濟成長
這三個問題,都是中國的體制(制度)造成的。
其中一個制度問題是稅制,讓中國經濟大部份的收入,都以稅收的形式被政府拿走,家庭
部門分配到相對比較少。
另外一個制度問題,是資源配置錯誤,導致經濟中大部份的資源都被比較沒有效率的國有
企業拿走。
中國經濟在過去30、40年可以大幅提升效率,貢獻來自於快速擴張的民營經濟,而民營經
濟在過去迅速成長,是因為制度改變的結果,讓中國從一個沒有民營經濟的國家,變成民
營經濟佔GDP六成的經濟體。
但是到了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大部份資源,都透過國有銀行配置到國有企業的手中。換
句話說,制度把大部份資源給了效率低、成長低的國有部門,支撐中國經濟的主力——私
有部門,卻得到較少的資源。
國有企業因為有政府擔保,不怕會破產,導致它們不斷地向銀行借錢、不斷擴張,一方面
造成了現在高負債、產能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投資效率愈來愈低,整體經濟
效率愈來愈低。
要解決這些問題、突破這些瓶頸,中國必須要進行進一步的制度改革,否則現在面臨的經
濟成長放緩,就會變成一個長期的問題。
中美談判有助於中國制度改革
要改變制度,目前的中美貿易戰和中美談判,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外部壓力。
在中美談判中,美方對中國提出的要求中,當中有不少和中國內部的改革主張是一致的。
例如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智慧財產權),中國已經實施很多相關的法律,但白紙黑字的
法律到了法院,因為司法不夠獨立,沒有被確實執行。例如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市場給外資
。這些都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幫助。
"貿易戰的外部衝擊,雖然會給當前中國經濟問題帶來更多壓力,但也可以觸發中國內部的
改革,就像當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所帶動的國內改革一樣。"
如果中國在中美談判中,沒有進行真正的改革,只是應付美國,不但貿易戰休兵可能只是
暫時的,中國的經濟也沒有辦法繼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