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硅谷人如何看「996風波」?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19-04-22 14:39:22
硅谷人如何看「996風波」?
https://is.gd/6504td
硅谷和中國科技圈哪個更拼?硅谷大佬和硅谷員工是怎樣對待超時工作的?西方主流觀點
認為:「996」隱性社會成本高昂。
最近關於中國「996」的爭論吹到了西方媒體,馬雲三評「996」的看法,從「福報」論,
到「不強制」說,又到「自我提升」說,儘管輾轉折騰,不斷自我修正,但是在西方媒體
看來,馬雲幾乎就要與剝削員工的「996惡老闆」劃等號,而阿里巴巴幾乎成為「高科技
血汗工廠」。這場公關戰中馬雲大概最得不償失。
「馬雲需要機器人,而不是人類」
《快公司》雜誌發文的標題是:「對不起,馬云:12個小時的工作日不是好事」,文中甚
至指出馬雲所提倡的「工作過度」像是「殺人」。
《雅虎財經》報導的標題是:「馬雲備受爭議的『996』工作制度促進了『過度工作導致
死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標題是:「馬雲贊同中國有爭議的每週工作6天、每天12小時的
工作文化。」
《彭博新聞》的標題是:「阿里巴巴的馬雲說:準備好為他工作996。」
推特流傳的吐槽更是把馬雲變成眾矢之的:「馬雲是一頭瘋狂的、可惡的豬,這狗屎對中
國來說太可悲了:9點到9點,一個禮拜6天?不人道。」
「馬雲非常資本主義和剝削,用他的肌肉力量來建立996文化。當父母都工作12個小時,
在交通中度過3個小時,誰來撫養孩子????他需要機器人,而不是人類。」
「馬雲和他那愚不可及的996工作需求是我們需要更多工會的原因,而不是更少!」
英國《衛報》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科技領域出現泡沫,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重新考
慮長時間工作的利弊。
這些文章和論述無疑將形成一種對中國工作環境的刻板印象。去年,紅杉資本的合夥人邁
克爾‧莫里茨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題為「硅谷應該明智地追隨中國的步伐」,因為
「中國科技公司的職業道德遠遠超過美國的競爭對手」,「資深經理工作8106或8107」,
當時有讀者質疑莫里茨是不是故意反著寫一篇諷刺文章?或是智商有問題?
兩個硅谷人眼中的中國「996事件」
其實,高科技行業的長時間工作並不是中國獨有。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每週工作多達
120小時。他在推特上的經典名句是:「有很多更容易工作的地方,但從來沒有人能以每
週40小時的時間改變世界。」
李開復在《AI超級強國:中國、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中寫道:「硅谷的企業家們贏得的聲
譽是美國一些最努力工作的人,充滿激情的年輕創業者整夜瘋狂地趕著把產品拿出來,然
後在尋找下一個大發現的同時強迫性地重複該產品。硅谷的企業家確實努力工作。但我已
經在硅谷和中國的科技領域投入了幾十年的時間,在蘋果、微軟和谷歌工作,然後孵化和
投資了幾十家中國初創企業。我可以告訴你,與它隔著太平洋的競爭對手比起來,硅谷看
起來非常懶散。」
我雖然沒有在硅谷工作過,但是根據自己每週工作120小時的華爾街經歷,覺得美國在某
些行業以及精英企業裡,也有十分拚搏的工作文化。那麼,硅谷到底和中國科技圈比起來
哪個更拼?硅谷到底有沒有類似「996」的文化?硅穀人又是如何看待中國的「996」爭議
?我為此探訪了一些在硅谷工作的朋友。
首先,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FLSA)要求,在美國的大多數員工至少獲得聯邦最低
工資,以及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的額外工作時間應該拿到正常工資的1.5倍。但是對於管
理人員、行政、專業、外部銷售員工和某些電腦僱員,則免除最低工資和加班費的要求。
為了獲得豁免資格,員工通常必須通過有關其工作職責的某些測試,並每週拿到不低於
455美元(相當於3052.46元人民幣)的薪酬。為了申請豁免,員工的具體工作職責和工資
必須符合勞動部規定的所有要求。
也就是說,在特定受到豁免的領域,如科技專業,報酬機制和工作時長不受到一般員工的
加班機制限制。特別是對超時並且高薪的工作,雖然有階段性爆髮質疑的聲音,但是多半
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要有相應的報酬,這些工作方式變成個人生活形態的選擇。特別
是在早期入行時的工作,幾乎是當成學徒方式來歷練。
美國媒體在報導「996」現象時,經常指出負面作用如「過度工作與心臟病(幾乎是正常
率的兩倍)、壓力、抑鬱和許多其他與健康相關的嚴重問題有關,以及工作與生活平衡失
調所帶來的情感和社會學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在輿論中聽到反對的聲浪,並不代表真正業界人士的意見。媒體通
常會投射勞動方的看法,更加渲染誇大其中的負面作用,但是很多從事這樣高薪工作的人
,是以自我篩選的方式,以犧牲家庭和事業的平衡來換取出頭的機會。
對於「996」觀感的差異,也暴露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事自己心儀的「志業」,或退而
求其次追求「事業」,更多的時候,職場的普通成員只能找到一份「職業」。正如中國網
民的評論寫道:「老闆們之所以選擇『996』,是因為他們為自己工作,而且他們的財富
也在增長。」「我們不喜歡工作『996』,因為我們被剝削而沒有加班費。」因此如何讓
員工認為不是為老闆打工,而是在為自己創造未來,是所有企業在勞資和生活平衡上必須
思考的問題。
我問了幾個在硅谷工作的軟件工程師,把青春花費在「996」身上,值得嗎?
A君曾經在Yahoo!和蘋果兩家大的科技公司工作,後來換到兩家小的初創科技公司,他認
為「一路上走來有很強的使命感。當你在Yahoo!和蘋果這樣的大機構裡面,你會主動地
要完成很多事情。」但是辦公室裡並沒有很嚴謹的上班時間,有些很早來,有些很晚來,
「當我比較資深了,18:00便會回家,但是在家裡面把孩子照顧好之後還會繼續工作,每
天工作時長大約總共10個鐘頭,這並不是公司的硬性要求,而是我自己衡量。」
在典型的科技公司工作,除了在底薪之外,員工也會拿到期權股票,「從來沒有額外的加
班費,我們相信自己的努力對於公司股票的價值會有幫助。個人的業績和公司的業績都會
被列為考量的一部分。」
那麼,如果要靠員工自動自發,有沒有人會偷懶,搭別人業績的便車?A認為大公司比較
有可能有人搭便車,小公司這種現象比較少,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獎勵。雅虎的獎金少,
蘋果的獎金多,這要看公司的文化。通常科技公司會把員工分為不同的等級,初級年輕人
投入的時間比較多,等到像A君已經40多歲時,傍晚五六點便會下班。
A君解釋說,超時長的工作方式適合20歲到25歲剛出校門的年輕人,他們可以衝刺、全神
貫注集中在工作上,一個禮拜可以工作110個小時。然後隨著資歷增加,有了家庭,也會
自我調整工作的時長和方式。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在硅谷大約是12萬美金,在蘋果的話,
10%會延遲成為年終獎金,再加上股票期權。剛入行時,每年期權股票所能夠帶來的價值
可能只佔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隨著資歷的增長,期權佔每年收入的比例會不斷增大。
A君認為,硅谷的文化便是強調犧牲來推進公司的產業價值,吸引了世界各地20歲到30歲
、願意犧牲個人生活方式而全心投入工作的年輕人,這樣的工作環境裡面有源源不斷的勞
動力補充。
但是B君入職一年兩個月,卻有不同的企業文化體驗。他所在的公司大概有1800名左右的
員工,工程師1000名不到。「根據我自己和周圍同學朋友的經歷,大家一般都是默認一週
五天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但是很靈活,你可以選擇有時在家工作。整體加班的氛圍不
濃,但是因公司而異,比如業界公認臉書的加班會多一點,谷歌就相對比較悠閒。加班與
否還和你個人所在的組有關,如果是公司核心組一般可能會有加班。公司加班並不會有加
班工資,所以一般加班大家只是為了個人完成一些項目,以及為了陞遷而考慮。」
B君觀察到公司裡普通一週工作40小時,剛畢業的L3 工程師工資底薪稅前12-13萬美金,
股票一般15-20萬美金,分四年給,每年公司會根據員工的表現追加10%-20%股票,也會漲
工資(不升職的話,一般根據表現漲5%-10%)。
至於「996」的問題,B君認為硅谷的程序員一直都意識到中國同行工作的「996」機制,
這也是跳槽回國的一個很大的考慮。就是如果回國不能在個人發展上有很大的機會,或者
薪資上有一個很大的提升,一般就不太願意回國,主要就是考慮到中國是「996」工作狀
態,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很差。
「從我個人看,大家沒有覺得年輕的時候去拚搏一下,或者『996』是每個人都要服從的
事情,不同的人想法很不一樣,有比較拼的,也有比較佛系的。但硅谷的氛圍還是寬鬆為
主,所以不會有很大的同儕壓力要求你去加班。」
B君說:「我們平時聊天覺得『996』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首先是多干這麼多時間一定要
有相應的回報,要麼能很快升職加薪,要麼就有加班的工資。如果所有人都默認『996』
,但是又沒有額外的好處,那自然是不合理的。因為『996』就是額外的付出,需要額外
的回報。硅谷這邊一般不會吐槽工作時間過長,除了公司裡的一些特別核心的組。」
B君的觀點,與我所認識的中國「90後」大致符合。像報導中的螞蟻金服被列為「9106」
,也就是從上午9點開始,到晚上10點結束,每週工作6天,並不是一般中國年輕人追求的
「事業」對象。
有人認為,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科技領域出現泡沫,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重新考慮長時間
工作的好處。這與美國所經歷的週期也有雷同的情緒。比方說在「.com」的泡沫破裂之後
,以及金融風暴後,對於超時工作的崇尚引起多方面的反彈。
即使有人認為中國科技界比硅谷還更要「割喉」般地殘酷,以「思維方式不同」而自豪的
硅谷,仍然與美國多行業開始更加註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背道而馳。硅谷的軟件工程師平
均起薪為11.1萬美元,但是應付硅谷生活水平的開銷也很驚人。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約翰
‧彭卡維爾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每週工作超過56小時幾乎不會提高生產率。但重點可
能不是關於生產力,而是關於展示承諾和團隊精神。
為了比較,我問了幾個在BAT公司和在中國從事投行的朋友,在他們看來,中國的「996」
文化和硅谷工作文化究竟有何不同?有人認為中國人口多,就業生存壓力更大。外企按法
律控制工時是刻在大多數員工骨子裡的,這個感覺是最大的不同。另外,中國執行「996
」是強制執行,並且要求在公司裡加班,而硅谷很少明文規定,加班在家在公司都有。
而目前對於「996」的反制,是不是由於許多高科技公司裁員?就業市場的緊張也使得僱
主更容易硬性強制「996」?
有受訪者認為互聯網寒冬是主要因素,崗位需求變少,從業人員選擇性變小導致不情願工
作的情況變多。也有人認為反制只是小部分人,而且反而大多數是非互聯網行業的在嚷嚷
,比如媒體行業,很多行業內的人反制也只是因為沒加班費,「試試看有加班費的話誰還
反?裁員很多集中在本來也就不會去做『996』的中年人,大學畢業生對『996』無所謂的
,甚至反而覺得是好事。」但是也有人認為「996」和裁員沒什麼直接關係。
儘管網上很多人說最近的「996風波」是因為最近中國互聯網公司裁員降薪導致矛盾爆發
,也有受訪者不以為然,認為這件事最近鬧出來,導火索是大家前段時間對「有贊」年會
高管發言的熱議,而根本原因是「當前90後年輕技術人員,是公認的解放後第一波有獨立
思想的一代人,而這幾年面對高房價加上階級固化的趨勢,讓他們心中積累了一定的怨悶
,因而藉著這個議題爆發出來。」
有一位受訪者表示,其實國內和硅谷很像,在很多的情況下沒有明文規定超時工作,而是
依賴私下壓力。
雖然在「996」的黑名單上,大巨頭科技公司似乎必定報到,但這並不代表超工時必定帶
來更多的績效,這是因為大規模的公司如果有「996」的機制,便會更受到矚目;相對而
言,實施「996」的小公司卻因為不夠有規模而不吸引人注意。
根據領英在2018年4月發佈的研究數據,即使硅谷以向員工提供免費餐飲、交通和兒童保
育等福利而聞名,與其他主要行業相比,軟件和互聯網公司在2017年的員工流動率最高。
以下選出幾個硅谷有代表性的科技巨頭員工的平均任期:
這表示硅谷其實也有「旋轉門」的僱傭生態,跳槽頻率高一方面是反映了就業市場允許或
鼓勵員工一直尋找「更綠的草茵」,另一方面可能顯示僱員達到職業倦怠的狀態,在工作
重壓下產生身心疲勞與耗竭從而離職。
我問有「硅谷創業教父」之稱的史蒂文‧霍夫曼對於「996風波」的看法?霍夫曼是《福
布斯》雜誌排名第一名的創業孵化器創業者空間(Founder Space)創始人,也是硅谷著
名連續創業家、天使投資人,至今已孕育了100多組團隊,頻繁來往在中美之間。
「中國人比美國人更愛工作。在硅谷,員工希望週末休息。而且如果員工願意的話,他們
也可以和家人共度夜晚。傍晚6點下班是很常見的。
我完全不同意馬雲的觀點,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減少工作時間。『996』的工作方式不健
康。有一項研究顯示,韓國人的工作時間比其他任何人都多,但他們的生產率也是最低的
。重要的不是你工作的時間,而是那些工時的質量。這在需要創新和創造力的工作中尤其
如此。如果你筋疲力盡,你就不會想出高質量的想法和突破。
研究表明,一直工作會導致壓力、心理問題和健康問題。社會必須為「996」付出隱性成
本。單單醫療費用就很高,但還有另一個代價:離婚率更高。孩子長大後沒有和父母在一
起。誰能為此付出代價?
生命苦短。如果你的生活空虛,一個完整的銀行帳戶意味著什麼?我認為我們必須以人為
優先,而不是利潤。畢竟,當你的生活結束時,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是花在工作上的時間
,或者是你的關係和記憶?健康的平衡使生活有價值。這就是我所相信的,我認為從長遠
來看,這才對社會最為有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