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交下一步?國際關係學者:衡量國家利益、擴大與美國關係、強化暖實力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29034
魏嘉瑀、簡恒宇 2019-06-29 09:20
https://i.imgur.com/LPW7dh2.jpg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從前總統李登輝時期提出的「務實外交」,陳水扁總統的「全民外交」,馬英九總統的「
活路外交」到蔡英文總統的「踏實外交」,我國每一任領導人皆有不同的外交重點政策,
接受訪問的國際關係學者皆認為,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對我國仍相當重要,不過我國應該
更努力衡量自身國家利益,找到在國際社會的定位。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直言,早期我國在亞洲,無論是南亞、東南亞都是相對強勢,「我們有強大的軍事能
量,中國也尚未崛起,周邊國家會比較關注我們的角色。」但現在不只中國崛起,東南亞
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很快,經濟治理品質不斷提升,因此我國更需要找到自己在國際社
會中的角色。
過去的經濟奇蹟已經是舊的故事,除了經濟奇蹟以外,我們還有什麼故事,能夠說服周邊
國家,與我們合作?楊昊說,「新南向政策」就是用不同於過去經濟的角度,以建設性的
形象,還有我國對周邊社會的長久貢獻,來說一個「溫暖的故事」,有別於軟實力、硬實
力和銳實力,「這是台灣的暖實力」。
https://i.imgur.com/peimyoP.jpg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楊昊(資料照,陳明仁攝)
楊昊強調,外交政策不分黨派,每任總統的外交政策都留下遺緒,「每任政府的遺緒從不
同面向累積,到了現在,執政者可以善用過去的遺緒,推動更靈活的外交,爭取更多國際
空間、強化台灣的主權安全。」曾在外交部與國內外智庫任職的年輕國際關係學者張陳(
化名)則指出,我國在參與區域整合這部分進度落後,且對東南亞的印象模糊。
「區域角色非常關鍵,要強化與話語權大的國家的關係」,張陳表示,印尼、印度、新加
坡、越南都是話語權大的區域重要國家,並提到南韓的新南方政策,即是深化與掌握話語
權的區域國家關係,「越南國家足球隊的教練是南韓人」,而我國的新南向政策必須凸顯
我國與中國的差異,同時思考東南亞為何要關注台灣。
楊昊則稱,我國新南向的優勢包括東南亞新住民在我國紮根,還有從90年代開始推行南向
政策以後,前往東南亞的台商、僑胞,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加深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人民互動,讓東南亞國家認知到我國作為東南亞社群的一部分,增加對我國的認同,且不
只是東南亞,我國的太平洋邦交國,也是很重要的佈局點。
https://i.imgur.com/05gt7TO.jpg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此外,楊昊也分析冷戰後的大國競爭局勢,目前國際社會至少有3個大變遷,一是大國角
力的白熱化,例如中國與美國的競爭。中國希望達成權力轉移,美國則會採取行動阻止中
國崛起。第二是國際制度因大國介入而無法解決問題,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G20
等,制度作為一個解決問題,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面臨到很大的挑戰。第三則是跨國議
題的崛起,如全球氣候變遷、人口販運等,跨國議題不是傳統國家可以獨力解決。
楊昊指出,伴隨跨國議題的崛起,全球公民社會也增加了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也是我國
的機會,「像我們這樣中小型的國家,有些特別專長能夠解決跨國問題」透過與理念相近
國家之間的合作,我國在打擊人口販運,推動民主人權價值方面,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這也是我國外交政策很可以著力的重點,美國與台灣的「印太民主治理諮商」就是一個例
子。
美台舉辦各種宗教自由、人權相關論壇,就是在展現我國對人權自由價值的重視,也因此
我國和美國、歐盟的關係特別緊密,透過相同價值的串連,讓我國更加融入國際社會。英
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曾經參與過我國對外談判的國際法專家宋承恩則說,我國
的外交政策不可能脫離美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基於共同價值、友誼和民主體制所建立
,「不單純只是利用價值」。
https://i.imgur.com/8RwHGWr.jpg
外交專題:國民黨國際部前主任黃裕鈞(簡恒宇攝)
「要維持中華民國的獨立性,不可能不依靠美國」,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前主任、銘傳大學
國際事務與外交學士學位學程講師黃裕鈞也說,美國對我國非常重視,對美關係一直是我
國外交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他也不諱言,國民黨在外交上將兩岸關係置於國際關係之上,
「但馬政府時期外交空間比較大還是現在?實質參與是不是比較有優勢?這些人民都可以
自己做選擇。」
宋承恩表示,假設中國民主化,不再與美國爭奪霸權,在不損及國家利益的情況下,美國
才可能放棄台灣,「美國與中國對抗是存在的,因為雙方共同利益很少,美國不會為了共
同利益而犧牲台灣......目前也沒有誘因讓美國與中國合作,放棄台灣」。至於近期出現
「抱美國大腿」,甚至美國「干涉台灣內政」的論調,宋承恩直言,這是受到中國論述影
響。
1954年,中華民國(ROC)舉行第2屆總統大選,也是國民政府迫遷到台灣後的首次總統選
舉,蔣中正連任,「當時美國也支持蔣中正,並給予美援,那時卻不覺得是抱美國大腿」
,宋承恩說,現在則是中國影響,「民族史觀從中國角度看,認為美國介入不懷好意.
.....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基於共同價值......美國與中國建交後,台灣蛻變成民主國度
,與極權中國形成對比」。
宋承恩強調,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優先,中華民國在後的觀點來看,難以正當化
當年的立場,並反問:「這些(認為PRC比美國還要親的)人要問當年為了反共而戰死的
同袍有多少人,如何自我和解?又如何解釋要跟隨蔣中正反共?」他強調,追求長遠參與
國際的管道符合台灣利益,而民粹訴求與國家利益不合。
被問及美國對台軍售,黃裕鈞說,美國對台軍售最大筆開支是顧問費用,兩岸關係好,不
代表不用買防禦性武器,「軍購的附加價值是什麼?買了美國會派人來檢視,這樣是不是
實質軍事交流?這樣有什麼不好?」對於現在政府的國防自主口號,他則認為,國防科技
不應該侷限在傳統的想像,「研發軟體系統也是建造軍事設備」,我國有太多的優勢沒有
發揮,都淪為口號。
對於部分人士會批評,美國對台灣軍售的行為是在挑釁中國,「中國軍事花費逐年增加就
不是挑釁?中國飛彈對準台灣難道不是挑釁?」黃裕鈞強調,法統上中華民國(ROC)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重疊,領土上則可能武力併吞,「把中國人的認同高於任何價值
,這樣的思維會不會被他人接受?評斷兩岸挑釁行為的標準要一致」。
談到外交政策,黃裕鈞以政黨外交為出發點,指出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外交政策差別在於,
國民黨理解我國外交處境的局限性,我國沒有本錢走對抗主義。面對PRC的刻意打壓,如
果採取對抗,就要全民皆兵,但大多數的國人恐怕並不樂見這種狀況。台灣的優勢在於民
主、科技、人道思想和經濟,「我們外交應該要以目的為導向,與其什麼都要做,不如集
中火力。」
「我國覺得自身渺小,那是因為中國因素」,黃裕鈞直言,我國外交資源與他國相比並不
算少,「說跟新加坡相似不完全正確,我國與南韓比較相近」,而「兩岸關係位階高於外
交」的戰略並沒有錯,因為要先看清兩岸的戰略,國際關係走向才會清楚,而現在一直想
與中國競爭,才會覺得資源不足,且應重視美國與我國的關係,甚至要擴大打擊面。
https://i.imgur.com/wSOZSHb.jpg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博士候選人宋承恩宋承恩。(資料照,甘岱民攝)
「不要只會學英文」,張陳直言,我國外交人員培訓應強化專業知識領域,「也別只找退
休大使來講課」,同時強調智庫外交的重要性,並舉南韓為例,南韓積極在國際學術期刊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外交》(Foreign Affairs)投稿,此舉是製造輿
論戰場,而投資智庫研究,同樣是挹注智庫資源,讓智庫關注台灣局勢,成為推動外交的
外圍能量。
對於邦交國的重要性,宋承恩表示,由於我國特殊的國際地位,我國外交非常務實,雖然
邦交國可以在國際上幫忙發聲,但美國、歐盟等國也都通過決議,為我國發聲,因此仗義
執言並不僅限於邦交國,「重點還是要鬆綁『一中框架』,若沒有打破『一中框架』,在
結構性問題上,邦交國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張陳則說,邦交國仍具重要象徵性,「外媒
還是會點出我國有多少邦交國」。
另外,黃裕鈞認為,僑胞與推動外交相輔相成,美國國會雖對我國友善,但更重視握有投
票權的美國公民,這些就是我國僑胞、僑社發揮作用的地方。「搶奪中華會館是在爭『一
中』代表權」,黃裕鈞稱,接受「一中」不一定是從國家角度出發,可能是文化因素。不
過僑胞還很願意為中華民國做事,實屬難得可貴,許多僑社仍掛著我國國旗,「代表我們
在僑界還是很有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