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關於fordmvp部分問題的回復

作者: warmer (暖陽)   2019-07-16 19:07:05
關於中國的發展不及韓國的問題﹐及其它。
先說結論﹐在一定階段﹐中國發展水平不如韓國﹐
這幾乎是一個必然﹐並且很可能長期存在。
如果人均GDP排行﹐中國超過韓國﹐這對世界而言可能都是一個悲劇﹐
不可能實現﹐也不應該是我們的發展目標。
我本人有一些經濟地理學基礎﹐但並不是做純粹的經濟學研究﹐
雖然我幾乎每天都要從韓國人聚居的街區穿過﹐但實際上我對韓國並不太了解。
所以﹐隻能根據我的學術背景﹐再查閱一些文獻﹐做一些粗淺的闡述。
從地理上說﹐東亞、東南亞的經濟體﹐也包括台灣﹐多數面積不大﹐人口也不多。
這樣的優勢在於﹐抓住一次機遇﹐很可能實現經濟騰飛﹐
但問題也同樣明顯﹐經濟發展的韌性不足。
就好比中小企業﹐業績彈性大﹐容易實現業績爆發性增長﹐也容易出現巨虧。
二戰以後﹐除了部分地理、資源優勢比較特別的經濟體﹐比如香港新加坡和一些中東國家
比較典型的產業發展路徑通常是這樣的﹕
從勞動力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玩具這類低附加值產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到資本密集型的鋼鐵化工冶金造船等重化產業
再到知識密集型的各類高科技產業。
日、韓、台就是這樣的案例﹕
在50-70年代依靠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然後逐漸向上延伸﹐並實現了產業升級轉型﹐成為發達經濟體。
反觀中國大陸﹐在1970年代之前﹐是很悲催的。
其一、經濟基礎很糟糕﹐公路、鐵路長度、鋼鐵產量這些硬指標都遠不如印度﹐
大量的資金、人才都被蔣介石帶到了台灣﹐
經濟人才的流失也是導致中共執政早期常犯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國際環境很糟糕﹐和美國關係很差﹐和蘇聯也鬧翻了﹐隻有一幫亞非拉的窮兄弟朋友。
在建國前三十年﹐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導致了社會經濟動蕩。
1971年進入聯合國﹐1979年中美建交﹐同期開始改革開放﹐才算是走上正軌。
請注意﹐這是中國大陸的分水嶺﹐此前和此後的中國大陸幾乎是兩個不同的社會。
1992年鄧小平南巡﹐全面開放﹐2003年加入WTO﹐
這幾次事件﹐推動了中國大陸經濟的強勁增長。
說句大白話﹐1979年之前﹐沒有改革開放﹐
自己人掙自己人的錢﹐基礎又差﹐又犯錯誤﹐所以發展慢﹔
改革開放以後﹐外國人不要的產業進來了﹐資本就像水﹐有了水才能養魚﹐
又可以掙外國人的錢了﹐所以部分城市掙外國人的錢
南巡講話以後﹐放開手腳去幹﹐大膽掙錢不要怕﹐大家一起掙外國人的錢
加入WTO﹐就可以更方便的掙全世界的錢。
總之一句話﹐中國經濟在1979年前發展不好﹐主要原因是﹕
1、經濟基礎差﹐2、內憂外患﹐3、缺乏資金和人才
有人把現在的大陸體制﹐稱為專制和極權。
這是很有趣的﹐
我說過很多次﹐中共已經那麼大一個黨﹐接近一億人﹐
絕大多數黨員都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公務員、教師等普通崗位上的一員。
張維為認為﹐中共是一個整體利益黨﹐而非部分利益黨﹐
這是和西方民主國家不同的地方﹐西方政黨常常代表了部分人的利益﹐
而中共所代表的的利益﹐是中國大陸的整體利益。
張的說法﹐我很認可﹐
專家就是專家﹐能把我們這些外行人士的樸素概念上升為理論。
所以﹐如果還是以為中共的政策是為了一黨之私﹐就未免可笑了。
前些年﹐有人說中國大陸體制不利於創新。
現在似乎不說了﹐因為被華為啪啪打臉了。
還有很多高科技領域﹐現在中國大陸都起來了。
相信﹐中國的部分領域的趕超﹐也隻是時間問題。
低端產業向高附加值延伸﹐是需要基礎的﹐
本人在科研領域﹐很清楚﹐科技創新一要有研究基礎﹐二是有人才﹐三就是砸錢。
說到人才﹐現在大陸各個領域的人才都起來了﹐
所以﹐專家團隊還是可以的﹐並且政府也願意聽不同的聲音﹐
在重大的決策面前﹐往往會有不同意見的專家爭吵得很厲害﹐我也親歷過數次論戰。
當然﹐最後的決策﹐還需要綜合不同的意見﹐形成協商一致。
還要經過幾輪征求意見﹐重大決策也一定要公共參與。
民主和集中﹐這也是科學決策的重要保證。
有人常常說中共喜歡維穩﹐我也說明一下
群體性事件實際上就是公共意見的一種表達方式﹐
最終的結果﹐多數情況是一些政策或者項目被擱置﹐
換言之﹐在沒有形成協商一致之前﹐大陸政府是不會強行推行的。
甚至包括引渡殺人犯這樣的政策﹐香港很多人反對﹐那就擱置﹐中央也不強推。
這也正好說明了﹐大陸是有一套公眾意見向上反饋的機制﹐並且﹐政府也會採納。
其實﹐不光是群體性事件﹐新聞媒體、微信、微博還有一些論壇貼吧﹐
凡是會引起公眾關注的事情﹐大陸政府都會關注﹐
並且﹐多數情況下﹐對於那些影響很壞的事情﹐政府都會有所反饋﹐並且多數會落實。
但是﹐大陸這麼大﹐一定有少量地方政府和部門做得有問題﹐
想找的話﹐拿著放大鏡﹐一定找得出來﹐並且還不少。
很多媒體﹐就專門幹這種事﹐這也是本版存在的意義之一。
那麼再看東亞國家﹐這些東亞國家的崛起﹐有一個共性﹐
就是在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都是威權體制﹐並且會形成一些財閥。
韓國更是財閥經濟的突出代表﹐財閥體制﹐也要辯證的看﹐有優勢﹐有缺點。
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威權體制是一樣的。
韓國財閥力量大﹐可以左右政府決策﹐用政府力量幫助財閥發展﹐
所以產業發展轉型比台灣做的好﹐但是公眾福利沒有台灣做得好。
台灣財閥力量小﹐沒法說服政府作出正確的決策﹐
還被指摘為慣老闆﹐所以隻能落跑﹐
企業家沒有了﹐沒有人把資源整合起來﹐
隻有自己小打小鬧﹐搞奶茶店、雞排店這樣的。
儘管社會福利好﹐但不可持續﹐早晚會出問題﹐現在已經出問題了。
韓國很多地方值得大陸學習﹐也同樣值得台灣學習。
增長的極限是市場﹐
大陸人口這麼多﹐全球市場畢竟就這麼大﹐那經濟發展一定會受限﹐
如果達到韓國目前的人均GDP三萬鎂﹐
那GDP總量就是美國的兩倍﹐按照ppp標準﹐達到美國的三到四倍﹐
這對全球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對大陸的國家安全﹐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所以﹐短期而言﹐我個人認為﹐不應以追求GDP總量為目標﹐
所以GDP降下來﹐促進轉型﹐追求GDP質量﹐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況﹐今年Q1、Q2中國大陸6.x%也還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增速。
(同期印度Q1是5.8%。聽﹐打臉的聲音啪啪啪)
但是﹐台灣這樣人口這麼少的經濟體﹐相對於全球市場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從人均GDP上﹐還很有潛力的。
大陸的市場都給你台灣開放了﹐自己不知道把握機會﹐
還在搞新南向﹐不僅要一個一個去啃﹐還有各種問題﹐
說真的﹐台灣的政府也是可以的。
說到底﹐就是台灣長期妖魔化大陸﹐給老百姓洗腦導致的﹐
認為大陸政府糟糕到極致﹐老百姓雖然嘴上對政府的各種不滿意﹐
酒桌之上不罵政府就是政治錯誤﹐但是內心裡還是支持現有體制的。
很明顯﹐大多數台灣人對現狀是不滿意的。
但是﹐大多數台灣人並沒有認識到產生問題的根源。
是台灣不夠民主嗎﹖
恰恰相反﹐台灣的問題在於台灣的社會資源太過於分散﹐
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幹預。
這是大陸的治理方式﹐似乎和傳統民主理念下的自由經濟是背離的。
但是﹐台灣的年輕人﹐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徑。
又把DPP拱上台﹐吃虧的還是自己。
也預祝韓國瑜可以整合藍營資源﹐最好韓郭配﹐拿下2020。
資本和政府合力﹐這幾乎是台灣經濟唯一的出路。
所以﹐台灣年輕人的覺醒﹐不是傻乎乎跟著別人走上街頭﹐這不是覺醒﹐這是睡得更沉。
台灣的覺醒﹐是對西方體制和中國大陸的重新認識﹔
是認識到任何社會體制的局限性﹕無論是何種體制﹐無論當下有多成功﹐
隻會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不適時改變﹐那就一定會阻礙社會發展﹔
是基於實事求是的原則﹐真正解放思想﹐
從被灌輸的觀念中跳出來﹐重新認識真實的世界。
這才是真正的覺醒。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