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08-02 14:47:00「就像拿小茶杯舀浴缸的水」!CNN:三峽大壩神話早已破滅,防洪容量不到洪患10%
https://www.storm.mg/article/2905268?mode=whole
王穎芝 2020-08-02 10:00
https://i.imgur.com/beswfgp.jpg
2020年7月,中國三峽大壩洩洪。(AP)
1994年動工時,三峽大壩不僅承擔著水力發電、推動中國經濟崛起的重責大任,北京當局
更寄望藉此馴服世界第三長的河流──長江,以保護中下游人民不受氾濫所害,彰顯中國
科技進步與民族榮耀。可惜如今看來,一切彷彿事與願違。
三峽大壩工程是場舉國動員的浩大盛事,總花費2兆人民幣(約台幣8.4兆元),耗時將近
20年才完工,沿線超過120萬居民被迫遷移。但北京當局不斷宣傳,這是一座可以抵擋「
千年一遇大洪水」的神奇保護傘,然而隨著媒體標題逐漸下修為「百年一遇」、「數十年
一遇」,不難發現神話已然漸漸破滅。
數十年最嚴重洪水
今年6月,長江遭逢據說是60年來最強降雨,貴州、重慶至長江中下游一帶多地發生洪災
,重慶更出現80年來最大洪水,水位一度超過堤防防洪上限。數場洪患下來,至少158位
民眾死亡或失蹤,367萬人被迫撤遷,間接受影響者多達5480萬人,經濟損失高達1440億
人民幣(約台幣6046億元)。
負責營運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宣稱,三峽大壩至少攔截了182億立方公尺水量;一位
水利部門高層也告訴官媒《青年日報》,三峽大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可以「有效減少水平
面上升的速度與幅度」。但不少地理學家、水利工程師等專業人士記錄到,今夏長江流域
水位之高屢破紀錄,三峽大壩的功用明顯失色。
人類最大水利工程......僅是一個「小茶杯」
三峽大壩工程在2003年正式開始蓄水和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水庫防洪庫容共221.5億
立方公尺,能緩解中下游枯水季的航運交通。三峽電站每年發電量約22500兆瓦,相當於
每年節約5000萬噸燃煤,也大大減少空氣污染。三峽大壩發電量是美國最大水力發電廠大
古力水壩(Grand Coulee Dam)三倍之多。而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三
峽大壩是少數能從外太空以肉眼觀察的人工建築之一。
興建之前,三峽大壩的目標其實不是水力發電,而是解決長江中下游洪患問題。原本構想
是,在上游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興建水壩,將大量雨水儲存在長達660公里的
巨大水庫並定期釋放。10月至5月的乾季,水庫正常蓄水位175公尺,6月雨季來臨前會降
到145公尺以下,空出22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900萬個奧運會標準泳池的防洪庫容,以準
備承接夏季滂沱雨水。
但長期批評三峽工程的地理學家范曉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這一點點容量根本比不
上汛期的猛烈降雨。根據范曉估算,如果真的遇上「百年一遇強降雨」,將有2440億立方
公尺的雨水會在2個月內流經三峽,幾乎是死海的兩倍之多,而三峽大壩承受力還不到10%。
「就像用小茶杯去舀一個大浴缸的水,從洪水管理的角度,大壩的代價遠大於好處,」范
曉說。
https://i.imgur.com/UT5R5ex.jpg
2020年7月,中國三峽大壩洩洪。(AP)
水壩運作多年,水位卻屢創新高
此外,雨季豪降雨通常接二連三,即使三峽大壩能在短時間內攔住大量雨水,也必須盡快
騰出空間迎接下一波。從今年6月底開始,北京當局已經被迫洩洪好幾次,卻疑似因為隱
瞞開閘數量及洩洪日期,導致下游變成一片水鄉澤國。即便如此,江西省的鄱陽湖水位仍
然到達史上最高位,遠超過1998年長江大水的高度,那場水災至少造成4000人喪命。重慶
、四川、貴州等省分也陸續突破歷史新高。
阿拉巴馬州名譽地理學教授尚克曼(David Shankman)表示,目前的高水位證明三峽大壩
根本無法預防嚴重洪災,只能在降雨量較小的年份裡達到調節作用。尚克曼說:「這是在
陳述事實,這座水壩已經全力運作很多年了,但現在我們記錄到史上最高水位。」
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IHE Delft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助理教授馬
倫斯(Miroslav Marence)則說,期待三峽大壩解決長江水患原本就是不切實際。舉例而
言,大壩雖然可以攔截上游的豪降雨,卻對中下游的降水束手無策,這也是今年中國洪災
的主因。
馬倫斯說:「只依賴一座水壩是不可能的。」
風調雨順彰顯統治正當性
千年來,華夏中原的人民與統治者都在持續對抗水患。對古代帝王而言,整治河川不僅能
穩定經濟、拯救蒼生,風調雨順更是天家正統象徵,自然災害往往會讓民心恐懼,認為統
治者已失去上天賦予的正當性。
科技日新月異,但傳統心態綿延至今,中國每一任現代領導人無不渴望成功統御長江。三
峽大壩工程構想最早出現在1919年孫中山《建國方略》,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派出數十
位工程師赴美研考,還延攬興建美國胡佛大壩(the Hoover Dam)的著名工程師薩凡奇(
John L. Savage)參與測量工程,後來因國共內戰無疾而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曾指定周恩來規劃三峽工程,但在技術、地理等複雜條件
下遲遲未動工,最後又因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事件而無線延期。1970年代末期,中國政
府推動改革開放,「四個現代化」成為建設重點,在鄧小平強力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下,
三峽工程再度被提出,不料遇上許多專業人士強烈反對,還有學者在「六四天安門事件」
中被逮捕。中國國務院分析後仍堅稱經濟方面利大於弊,終於在1992年通過議案。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全國人大會議的表決中,贊成票只占出席總票數約67.1%,在中共政
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低支持率。
中國最早的環境記者戴靜在其1994年著作《揚子!揚子!》(Yangtze! Yangtze!(註)
)寫下,許多代表幾乎是在準備投票時,才第一次看到有關三峽大壩工程的動議。當時的
吉林省人大代表之一楊新人表示:「大多數代表都不知道這項工程的技術內容,就是閉著
眼睛投票而已。」
無論如何,工程仍在1994年開始動工。
https://i.imgur.com/XYnCHCw.jpg
長家三峽大壩前後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農民沒前景、古蹟沉水底
三峽大壩的爭議不只在控制洪患的能力高低,社會整體成本也是最為人詬病的部分。整個
工程淹沒了長江2座城市、114座小鎮與1680座村莊,超過120萬人被迫遷移,光是移民經
費就佔去總計劃45%。
反對三峽工程的重要人物、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曾指出,隨著水位逐年上升、地層變軟等
因素,三峽工程移民歷經至少2至3次的搬遷,但獲得補助只有政府宣傳的1/3。根據中國
科學院研究,因為工程而遷移的農民平均收入驟減20%以上,許多人落入無田可種、無工
可做、沒有出路的「三無」狀態。2013年,中共當局首次承認,部分補助款項已被官員詐
領或不當使用。
此外,三峽大壩不僅淹沒峽谷與良田,也造成至少1200處古蹟名勝從此沒入水下,大批學
者奔走搶救也於事無補,包括白鶴梁、大昌古鎮和屈原的故鄉秭歸縣城都盡數沉入水底。
部分建築物如張飛廟、屈原祠等古建築遭到遷移,但千年歷史風貌完全無法複製。
地震頻率增加18倍
最糟的是,三峽大壩造成嚴重的地理與生態衝擊,包括淤泥堆積於水庫,造成水質惡化,
大規模開山破土也影響植被生態;中國官媒新華社還曾報導,水壩大幅增加地表壓力,容
蓄水量又侵蝕土層邊緣,地震、土石流都變得更頻繁。
2003年,三峽大壩剛開始蓄水時就曾發生崩塌事件,當時水庫水位僅約135公尺,卻出現
數起小型土石流,幾個星期後,一大片山頭突然崩落掉進江裡,毀掉了346棟房屋、造成
20餘艘船隻翻覆,至少造成24人死亡。而根據中國地震局統計,從2003年至2009年之間,
三峽水庫沿岸記錄下3429起小型地震,但在2000年至2003年間僅紀錄到94起地震,足足增
加18倍。
新華社還曾報導,三峽大壩在2003年開始蓄水後沒幾天,就被揭露壩身出現多達80餘條裂
縫,但當局卻說裂縫只會漏水,對水壩本身的安全性不構成威脅。對於還記得河南「75.8
」潰壩事件(又稱駐馬店水庫潰壩)的中國人民而言,這些裂縫漏出的其實是恐懼。1975
年8月颱風尼娜導致的特大暴雨衝擊下,河南省共62座水庫集體潰壩,一口氣淹沒了30縣
市、680萬座房屋,官方統計的死亡數字就有2萬6千人,但若加上後續瘟疫、飢荒等影響
,受災人數不知高出多少倍。
直到2011年,中國國務院終於公開承認三峽大壩引發的危機。國務院當時聲明:「雖然三
峽大壩帶來巨大好處,還是造成某些急迫問題,例如提升遷移人民的生活條件、保護環境
以及預防地理災害等。」
「水庫的時代已經過去」
數十年前,美國已經發現水壩未必能控制洪患的問題,1994年美國墾務局督察畢爾德(
Daniel P. Beard)在一場國際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的水壩時代已經過去」,必須另找
方法處理水患。畢爾德說,興建水壩的代價往往遠超過預期,恐怕永遠無法衡量。
尚克曼也說,美國西北部海岸很多水庫都應當移除,因為妨礙了魚類洄游與繁殖;西南方
上游深山裡的水壩也造成環境汙染,更因攔截河砂造成海岸線倒退。荷蘭專家馬倫斯則表
示,全球在1950至1980年代間興起的「水壩潮」早已消失,許多國家與組織現在多在研究
如何補救水壩帶來的環境衝擊。
但中國似乎還未跟上時代風氣,截至2019年,中國可以容納超過300萬立方公尺水量的大
型水壩還有23841座,足足佔了全球水壩總數的41%。
不少地理學家指出,雖然水力電廠能提供大量且便宜的電力,但水壩造成的環境災害和經
濟損失,恐怕難以彌補。長江全長逾6300公里,一共流經29個大城市,其中最大的三個城
市重慶、武漢與上海,人口加起來就超過5500萬人,用電量早已遠超過水壩所能提供。比
起運用水壩防堵洪水,人類或許更需要學習讓河流保持自然風貌。
「洪水不是問題,那是河流本來就會做的事。問題在於流域上住了太多人,他們當然會變
成洪水受災戶,」尚克曼說。
註:揚子江原指南京以下至長江口段,早年西方人多從揚子江進入中國河道,歐美至今仍
慣以揚子江稱呼長江。
───────────────────────────────────────
三峽大壩好棒棒?中國稱今年已擋6次洪水 破洞也不會潰堤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00801/NVOFE7OEQFJ2YP5TG7WO76J34A/
中國今年6月入夏以後,水患不斷,尤其長江流域附近地區,包括湖北、湖南、安徽等地
,引發大規模淹水,狀況嚴重,也讓外界一度質疑長江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甚至是否已
瀕臨潰堤的臨界點。不過中國昨晚再度透過官媒強調,長江三峽大壩的能力非常好,今年
已經成功擋下6次洪水,而且完全沒有潰堤的可能。
《新華網》報導指出,今年入汛以來,三峽大壩已經成功應對6次洪水,而在上月27日發
生的長江第3號,也已經安然通過三峽大壩。截至29日下午2時的紀錄,三峽樞紐入庫流量
退至每秒34000立方公尺。報導更強調,三峽大壩通過多輪次「蓄」與「放」,提高防洪
庫容利用率,總攔蓄水量近182億立方公尺,有效緩解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
官媒強調,三峽大壩今年遇上6次洪水,不只全部「安打」,更沒有潰堤的問題。面對潰
堤疑慮,《新京報》訪問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以及中國水
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張博庭強調,三峽大壩的結構非常安全,而且「汛期比
枯水期還更安全」。
張博庭解釋,夏天洪水來的時候,三峽大壩要騰出庫容來應對上游來水,但此時三峽庫區
的水位都比較低,一般都不高於160公尺。反觀冬天、春天,長江進入枯水期,三峽大壩
要蓄水抗旱,因此庫區水位高,一般都要達到175公尺,結構的受力也要相應的更大一些
,因此張博庭強調:「枯水期三峽大壩的安全性都沒問題,洪水期更沒有問題了。」
另外王浩也指出,三峽大壩採用的是混凝土重力壩,是超載能力最強的壩型,具有很高的
安全性,不怕洪水漫壩,且世界建壩史上,還沒有混凝土重力壩發生漫壩後潰決的先例。
張博庭更補通說:「混凝土重力壩的特點,就是哪怕裂開一個口子,也就那個口子洩水,
它就相當於關不上閘門,但不會導致垮壩。」(施旖婕/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