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s.gd/thq44T
撰文:陳舜協、廖士鋒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拋出一新議題,他盼國民黨能夠思考,找出統獨以
外的「第三條路」。但是,台灣歷來關於第三條路的探討,無非僅是對統獨加以遮掩的政
治言語,扣掉詞義詭辯之後,台灣眼前的道路事實上「非統即獨」,且進一步考慮北京方
面為維護主權完整願「不顧一切」,獨的道路勢必也窒礙難行。
為此,多維新聞以「台灣的第三條路」為題,以七則稿件解構 「第三條路」的本質僅是
選舉包裝、迴避兩岸終局方案的「假議題」,並提出台灣能否在一個中國主權底下求得自
主空間的另一種思考模式。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當地時間9月6日於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兩岸政
策報告書》,強調「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羅列的八點主張成為國民黨與北京
互動的原則,將「中華民國」或是「民主自由的中國」錨定成國民黨「一個中國」的唯一
追求,同時也是他面對各界質疑如何帶領國民黨走出「統、獨以外第三條路」的答覆。
然而,就事論事,「中華民國」的存在雖是「現狀」,也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最大公
約數」,但江啟臣之所以會將「九二共識」的「創造性模糊」清晰化,除了因應選舉需要
去除「親中」標籤的內部因素外,另一個關鍵原因則在美國與中國大陸政治上對抗、經濟
上尋求脱鈎的外部情勢已成,相信以台灣的地緣戰略位置,及現階段仍居全球科技產業鏈
關鍵地位的優勢,美國不會「棄中華民國於不顧」。至少會盡其所能的維持當前的兩岸不
統、不獨的分治「現狀」,甚至朝「獨派」所希望的台美「關係正常化」的「戰略清晰」
方向邁出大步。
換言之,江啟臣放棄「九二共識」的戰略模糊,改以「憲法九二」清晰「一個中國」立場
,其底氣主要來自美國,並希望藉此表態對北京「明算賬」,撕下不利選舉的「紅色」貼
紙,另一方面則期待民進黨政府「自爆」,進而圖謀「重返執政」機會。
「憲法九二」能否讓國民黨就此不再「被染紅」,「第三條路」的主張能否爭取到多數支
持,仍待選舉結果證明。不過,捨棄兩岸共商「一個中國」途徑,反將底氣建立在「相信
美國」之上,其「基礎」是否牢靠?台灣與美國的「價值理念相同」能否許諾2,300萬人
民一個美好未來?值得商榷。
首要商榷的是,近期特朗普(Donald Trump)先後派出國務院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
)、衛生部長阿札爾(Alex Azar)訪台,解密並公列根(Ronald Reagan)對台「六項
保證」電報文件,提高售台軍事武器的質量,建構出當下美國與台灣「價值理念相同」,
是否能與美國「保證台灣安全」畫上等號?或者說,台灣可以相信美國嗎?
眾所皆知,特朗普宣稱他的外交政策是「有原則的現實主義」(principled realism),
藉以高舉民主自由、人權大旗,利用香港騒亂、新疆問題建構出「對抗暴政」的號召,並
以意識形態為標準,於外交政策切劃一道以「理念相同國家」為名的「道德」陣營,然而
特朗普說得再多、做得再多,均未走出「美國國家利益」及「讓美國再次偉大」等「現實
主義」的老路。
事實上,從特朗普不斷向北約國家、韓國、日本要求提高「美國駐軍」分攤比例,直言「
不能要保護,又要佔便宜」,就可以得知所謂的「民主自由」理念,向來不是特朗普的首
要考慮。再者,雖然「抗中」已是「美國共識」,美國國會不斷通過「挺台」、「友台」
法案加大支持台灣,派出訪台官員的層級踩着「非政治、國安領域」紅線抬高,多次刻意
「刺激」北京,甚至還將美軍、台軍協同演習等「不能說的秘密」以隱晦的方式公開。甚
至近日再傳出美國計劃增加對台軍售的消息,且一口氣擴大至7項主要武器系統,包括水
雷、巡弋飛彈和無人機等,西媒路透社評論特朗普擬以此舉增加對中國大陸的壓力。
美國對台在這段期間的「小動作」,「沽名釣譽」有餘,實則對增進台灣的民主及在國際
的自由無一分幫助,反觀「堡壘化」的台灣對美軍在太平洋的縱深及鞏固美國軍火業者對
特朗普的支持卻大有幫助。
不可諱言,阿札爾與克拉奇相繼訪台承載了許多台灣人的期望,一則冀盼台灣得儘早取得
新冠肺炎疫苗,二則是台美高層啟動經濟會談,結果卻無一所得。或有人說,歷史證明「
中華民國」得在挺過風雨飄搖,並創造「經濟奇跡」、確立民主制度,美國功不可沒,就
算「六項保證」實際上只保證了美國軍備的「售台專賣權」,交點「保護費」又何妨?畢
竟,台灣絕對不想成為「下一個香港」。
這又是另外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江啟臣的「第三條路」是否曾將北京「維護主權完整」
的決心納入考慮?
不可否認,《港區國安法》的問世及猶待證明的「一國兩制」,不只讓台灣的「抗中」民
意陡然高漲,以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都說要懲罰北京「撐香港」,只不過,所謂
的「懲罰」最後只落得「雷聲大、雨點小」,一則北京展現為「排除外國勢力干預」,不
惜一切代價的決心,二則大陸已有足夠自信及家底面對任何來自其他國家的挑戰。
事實上,翻開北京「排除外國勢力干預」的歷史,包括朝鮮戰爭、中印戰爭、珍寶島事件
、中越戰爭等,「付出多少代價」固然是北京的成本考慮,但中國政府考慮的從來不只是
「對手是誰」及「能不能打」的問題,還有「該不該打」的問題,過去建國不到一年,國
力孱弱時尚且敢與美國在朝鮮半島開戰,遑論目前已今非昔比。
更何況,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最近在美國一場研討會不小心說破
了美國對台的「兩面手法」。他說,美台持續發展雙邊關係,並得到美國國會強力支持,
但每當台美談到「自由貿易協議」(FTA)時,就會強力要求台灣讓步。「從戰略角度來
看,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對待台灣,並沒有道理」、「令人費解」。
克拉奇訪台讓台灣人民一無所得,印證了卜睿哲的「所言不虛」,也間接證明美國的「現
實」與「不可盡信」。江啟臣「第三條路」的「基礎」是否牢靠,至此已相當清楚,更別
說美國背叛台灣的「歷史事實」斑斑可考,若然因國際詭譎情勢變化讓美國「故態復萌」
,已經拒絕「共商一中」、「一國兩制」選項的台灣朝野政黨,又當以什麼說法為積極替
代,許諾給台灣2,300萬人民一個美好未來,別天真以為北京沒有大陸內部民意要求需要
面對。
復局:被主權遮蔽的台灣主體性
何謂「第三條路」?台灣到底要怎麼走出第三條路?第三條路又是否可欲?假如都窒礙難
行,又如何從心態上着手、衝破過往的情感束縛,為第三條路的可能性打開心門?
討論這個問題,無可迴避的就是如何才能令台灣人「當家做主」。具象而言,在台灣人的
政治心理中,最軟也最抽象的一塊,恐怕要屬對主權的熱愛了,在多次的選舉政治包裝後
,「主權」與「主體性」好似變成了連體嬰,任何傷及主權的言語或行為,都能瞬間成為
打壓台灣主體性的符碼,對於這具連體嬰的迷思,也就越陷越深。因而,對主體性的復局
是討論第三條路最重要的心理建設。
台灣人究竟有多愛主權?
國族認同、政治共同體意識與主權想象,有極強的聯繫。2019年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台灣國家安全調查」顯示,如果大陸不會攻打台灣,將有62%民眾贊成台
灣獨立;也有高達69.8%受訪者認同「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稱叫中
華民國,不需要再宣布獨立」的說法;而台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2020年民調更顯示,有
67%民眾僅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對於主權的偏好,在現代世界體系中本是人之常情,中國大陸民眾也是如此,但台灣
人更弔詭的是,熱愛主權的同時,面對中共的武力威脅,既不願台獨、也不願兩岸統一,
多次民調都顯示,不論外在環境如何波動,最大宗的主流民意穩穩站在「維持現狀」上,
2020年「維持現狀」涵蓋了85.1%的民意。
但台灣人要維持的現狀,究竟是什麼?不只蔡英文講不清楚,恐怕台灣人也說不明白,因
為這個「現狀」有很多層面:從《中華民國憲法》上來看,兩岸是處在國家待統一的現狀
;從國際政治面來看,台海現狀受中美大國博弈,乃至於日本態度的牽引;從台灣內部政
局來看,現狀顯然偏向「不宣布獨立」;而從政治心理面來說,則是「反對被中共併吞」。
不同的「現狀」側重各異,但此次大選以降,「維持現狀」的論述受到民進黨「抗中保台
」大輦壟罩、佐以「七十年來中華民國」史觀、乃至於選後國民黨改革中致力於「強化中
華民國主權」,這都表示了台灣主流政黨與民意,對「主權」的熱愛,實不容小覷;2019
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學者王英津投書媒體指需要將台灣「去主權化」,旋即引起台媒大篇
幅的報道與批判,後座力極強。
主體性跟主權不是「連體嬰」
但是很少見到有人問,不斷突出「主權」之下,台灣是否有什麼沒看到的可能性?甚至在
熱愛主權的同時,台灣失去了什麼?
「主權」這個概念,對內指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外則指不受干涉的獨立自主。而台灣的憲
政現狀裏頭,主權範圍含括中國大陸是不爭的事實,但又有不少台灣政治人物導入孫中山
的「治權」概念,強調兩岸雖然主權重迭,但是「治權分立」。
主權與治權的關係,就如兩岸關係般富有糾葛。相較於綠營認為主權跟治權都僅限於台澎
金馬,藍營如馬英九認為兩岸處於「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狀態,而胡錦濤則稱
「兩岸雖然還沒有統一,但中國領土和主權沒有分裂」。顯然,兩岸主權議題是錯綜複雜
、難有定見,這主要由歷史和法理因素形塑而成;如今蔡英文試圖以「中華民國台灣」重
新定義主權和治權問題,自然引起不少爭議,除了台灣內部藍營反對外,2020年《中緬聯
合公報》亦轉而強調「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更加黜落了往昔「中
國」的模糊性。
但是主體性就不一樣了,早在1990年代台灣的實踐即足以證明它不是主權的連體嬰。當李
登輝高喊台灣主體性、「建立新中原」的同時,也多次振臂疾呼「中國必須統一」、暢談
「一個中國」、更策劃了《國家統一綱領》,不管他日後如何解釋這段歷程,主權跟主體
性顯然能夠區隔清晰。當時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以及台灣人與中國人都是的比率,一
直在55%到70%徘徊,經濟上有足比中國大陸一半的經濟總量、貧富差距更是極小。一方面
憑藉着經濟實力大舉挺進各國建立辦事處發展經貿;另一方面,跟中共的持續談判並沒有
讓台灣人覺得是一種「罪惡」或「舔共」。
拋開表象:「以統求獨」找尋實質
20餘年來的政治內耗中,台灣薪資「凍漲」、內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對大陸經濟優勢也
已幾乎消磨殆盡,政客們只能鼓弄情緒來取得選票。2018年蔡英文跟柯文哲鬥嘴「台灣價
值」,定義其為「台灣主體意識」,但她沒有說明白的是,台灣主體意識是表象還是實質
?從實踐上來看,民進黨政府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乃至於台灣主體性,無疑更重視的是表
象。整個2020年大選期間並直至現今,蔡英文與綠營不斷用「卑躬屈膝」來批判藍營與柯
文哲,這非常傳神的形容,使台灣人對「當家做主」的渴望,投射到已畫好的「主權」箭
靶上,讓「抗中保台」選舉策略延伸到防疫期間。
然而,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相較於表象,弱者應該求得的,毋寧更多的是實質。不少
人認為,台灣目前的「現狀」,確實接近於「事實上的獨立」(de facto independence
),然而此說忽視了即使《中華民國憲法》都明文追求中國統一的事實,外加中共《反分
裂國家法》也明確提到,一旦台灣獨立「國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阻止。
就此而言,美國現實主義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曾分析,除非台灣成
功發展核武或者壯大傳統嚇阻能力,否則無以大幅降低中共「武統」成功的可能性,但這
兩個選項是虛的,美國不會讓台灣發展核武、台灣也沒有充沛資源不斷投入常規嚇阻武力
的建設。米爾斯海默認為,台灣的僅剩選項就是「香港策略」。他稱台灣要努力確保此情
形能和平轉變、並且能夠從北京手中獲得儘可能多的自治權,而北京早在1981年「葉九條
」時,就曾拋出「統一後的台灣可保留軍隊,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特別自治權」的承諾。
在「中國」完整的主權框架中,台灣的實質是什麼?又能得到多強大的「自治權」?相信
皆有非常多討論的空間,不論是當代各國空間尺度中諸多自治權的實踐、還是中國史時間
軸裏曾出現的無數宗藩關係或其他互動模式,都昭示了在單一的政治架構裏尋找主體性的
可能,而台灣能否借鏡歷史與他國經驗,則取決於修築第三條路如何被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