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新南向之難・一】全球政經格局變化 台灣的東盟謀略

作者: laptic (無明)   2020-10-08 23:45:05
https://bit.ly/33Hs82V
撰文:黃雅慧、鄭文翔
https://i.imgur.com/L3V2VRP.png
東盟地區在中美博弈格局下成兵家交鋒之地,在中美台三角博弈下,台灣試圖加入美國印
太戰略,希望通過美國開通往東南亞的通道;東盟10+1的RCEP將於年底簽訂,在兩岸關係
緊張下,台灣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外。而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除了建立在與中國大陸
作為對手的平衡之外,對台經貿的幫助為何,政策發展至今,似乎應該進行階段性的總結
,試圖看南向的難處,而因着難處又可以看到甚麼轉機?
台灣的東盟方略
東盟地區在中美博弈格局下成兵家交鋒之地,在中美台三角博弈下,台灣試圖加入美國印
太戰略,希望通過美國開通往東南亞的通道;東盟10+1的RCEP將於年底簽訂,在兩岸關係
緊張下,台灣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外。而蔡英文力推的「新南向」,除了建立在與中國大陸
作為對手的平衡之外,對台經貿的幫助為何?政策發展至今,似乎應該進行階段性的總結
,試圖看南向的難處,而因着難處又可以看到甚麼轉機?本組議題將針對歷史、經貿與政
治幾面向進行討論。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兑現2015年蔡英文在民進黨黨慶時宣
布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既然稱為「新」,那一定得有「舊」作為對照。其實,自1990
年代以來,台灣追求「南向」發展早已不是新聞,不過,其後的背景與發展脈絡,則有同
有異。
李登輝時期 減輕依賴大陸的權宜之計
1987年台灣解嚴後兩岸恢復來往,由於台灣日益增高的發展成本,導致許多商人看中當時
「物美價廉」、且有同文同種優勢的大陸,紛紛選擇「西進」以消弭在台灣所面臨的頹勢

但也因台商一窩蜂的「錢進大陸」,使李登輝政府心生警惕,1993年8 月,時任經濟部長
江丙坤錶示將把東南亞列為加強投資的地區;該年11月,官方公布了「南進政策說帖」,
宣布將於1994年至1996年推動首期「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範圍包括了泰、
馬、印度尼西亞、菲、新、越、汶等國,台灣正式開展南向政策。
由於當時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明朗化,台灣也欲成為「東盟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的一份子,因此當首期「南向工作綱領」於1996 年底屆滿後,李登
輝政府又宣布延長3年,並擴大對象,納入寮國、緬甸、柬埔寨、澳洲及新西蘭等國。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東南亞各國受創嚴重,台灣受衝擊相對較小,為紓解台灣廠
商企業在東南亞之困境,並加強與東南亞國家之實質關係,台灣於 1998 年核定「加強推
動東南亞經貿行動方案具體措施」,紓解台商融資困難、促進與東南亞國家的雙邊貿易、
加強推動赴東南亞投資。1999 年底,為因應1997年後成立的「東盟加三」(東盟10國加
上中、日、韓),台灣又再次將該南向工作綱領延長至2002 年底。
這段期間,台灣南向的成果主要藉由鼓勵包括國民黨黨營事業、公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前往
投資展現。並分別與菲、新、馬、印度尼西亞、泰、越等國簽訂了「投資保障協議」;還
和新、馬、印、越簽訂「避免雙重課税及防杜逃漏税協議」;李登輝、連戰等高層官員也
相繼訪問東南亞國家。可以說,雖然台商的發展主力仍在大陸,但首波的南向確實替台灣
開拓出一條可資發展的道路。
陳水扁 少部分更動 大部分蕭規曹隨
到了陳水扁時期,由於台灣於2002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因素,民進黨政府在
2002 年7月重新啟動南向政策。陳水扁在出席亞洲台灣商會時,重申要執行南向政策,他
並強調大陸只是全球市場的一部份,台商不能過度依賴大陸。
這段期間,陳水扁政府推動南向政策的主要作為在於,強化東南亞台商投資金融支持體系
;同時也提供赴東南亞投資台商經營管理及投資便捷服務;並推動包括信息、紡織等利基
產業赴東南亞投資,並與越南、印度尼西亞進行天然氣產業的合作。
當時,陳水扁政府也極力推動與東盟國家洽籤自由貿易協議,然而,由於時值「一邊一國
論」提出未久,兩岸整體氛圍不佳,使得這個夢想遲至陳水扁任期結束,都仍只是「只聞
樓梯響」,未能實踐。
馬英九 無聲推動偶有成效
到了馬英九時期,雖然沒有如同李登輝或陳水扁政府搖旗吶喊前進東南亞,但仍持續推動
台灣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互動。2008年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曾提出「東盟10+3+1」(亦
即東盟10 國加上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外,再加上台灣)的政見,不過照例無法落實。
在這段期間,馬政府曾發起「新鄭和計劃」因應2008年金融危機,此計劃主要欲協助台灣
廠商衝刺外銷並擴大出口。其中,計劃底下的「強力拓展新興市場(鯨貿計劃)」項目,
是提供資金協助台企拓展包括印度、俄羅斯、巴西、與東盟(主要為越南、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的貿易空間。然而,新鄭和計劃仍以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的「逐陸計劃」最為優
先。
當時台灣經濟部的「台商全球佈局項目辦公室」在東南亞地區將越南視為主要目標,而台
資企業也紛紛前往印度尼西亞、緬甸及菲律賓等國考察,冀望能夠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
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成員國中選定目標搶
進市場。
李登輝想擺脱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南向發展勢頭本不錯,但遇上1997金融風暴,反讓更多
台商西進大陸;陳水扁想要脱鈎大陸,但從實際狀況來看仍是痴人說夢。到了馬政府時期
,則強調要立足大陸、放眼世界,雖然外界常批評其過於依賴大陸,但不可諱言的是,當
時兩岸關係和緩,台灣基本上還有一定的收穫。
例如,當時台灣分別與新西蘭與新加坡簽訂了「經濟夥伴協議」,迄今仍是台灣與南向國
家中唯二簽訂的經濟夥伴協議。所以,即使不是敲鑼打鼓地宣傳南向政策,但持平來說,
馬政府確實有點「實績」。
蔡英文 大張旗鼓收穫不明
至於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更強調要「積極推動與東盟及南亞國家的人才、產業
、投資、教育、文化、觀光、農業等密切的雙向交流與合作,以建構台灣與東盟及南亞國
家21 世紀新夥伴關係」。與過去李、扁、馬時期有所不同,蔡英文的新南向,在範圍上
從東南亞延伸到南亞(例如加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另一個則是意圖爭取
從經貿延伸到多元化的合作關係。
然而,從台灣經濟部國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雖然民進黨政府以「不將雞蛋
放在同一籃子」的思維力求分散台商風險、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在2017、
2018年也都有成長,但2018年相較2017年的出超比例卻減少;此外,進出口總額自2018年
至今(2020)年上半年也減少,出超金額亦呈現負成長,經貿的表現未臻理想。
再則,新南向政策號稱要吸引該區域更多的遊客前往台灣旅遊,然而,從台灣觀光局的統
計數據看出,自2016年以來,新南向18國前往台灣旅遊的遊客數雖逐年攀升,但在台灣的
消費力卻沒什麼增長,日本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19.35 美元)在台消費力為最高,其次依
序為大陸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11.68 美元)、香港、澳門旅客(平均每人每日202.31 美元)
、韓國旅客(平均每人每日 187.71 美元)、新南向18國旅客則排在上述國家之後(平均每
人每日165.81 美元)。在兩岸關係不佳的現在,新南向旅客數雖部分補足了大陸旅客的缺
口,但對台灣觀光業未有太多幫助。
https://i.imgur.com/9z16TJI.png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預計在2020年會正式成立,台灣必須更審慎因應成立
後的局勢。(新華社)
至於教育方面,雖成效無法在一時半刻間呈現,但台灣教育部公布的新南向國家學生就赴
台就讀的數據顯示,不論是學位生或非學位生的總額自2016年以來都逐年增加,再加上該
政策強調的「以人為本、雙向交流、資源共享」,以及台灣社會中的各種新住民群體(外
配、外勞、外籍生),都成為吸引各國學生赴台就學的誘因。
不過,必須重視的問題是,雖然在吸引外籍生方面有所進展,但包括影響最巨大的經貿往
來、以及各項經濟合作協議的簽署,目前看來都停滯不前;再加上北京在此區域的影響力
本就超過台灣甚多,2019年東盟與大陸的貿易額甚至高達6,000億美金,反觀迄今台灣仍
無法在柬埔寨、緬甸等地設置代表處,一旦兩岸關係持續惡化,難保大陸不會在該區域施
壓台灣。
更重要的是,南向地區極可能在年內正式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一旦該組
織成型,台灣將會面臨到更嚴峻的考驗,這不是嘴巴喊喊我要新南向就可以達成的目標、
也不是搞壞了兩岸關係就能夠實現的夢想。台灣能否真正有效率地南向,仍有賴蔡英文政
府的調控,但若仍堅持意識形態至上的態度,成效大概也不會多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